《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重点)
②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②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内的团结协作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前指导学生完成“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的实验探究和“绿色植物保持水土”的实验探究,并进行观察记录和拍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激趣导入3分钟 教师播放视频:“青蛙体色变化”小实验。思考:1、青蛙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对于现存的每一种生物来说,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 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青蛙体色的变化,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2、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对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教师通过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自然的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28分钟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观察教材,思考各种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2、系列小活动(1)猜谜语,话“适应”①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 (打一植物)②四季常青绿,只是花开难, 摊开一只手,尖针已扎满。(猜一植物)③一物生得真奇怪,腰里长出胡子来,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 (打一植物)④皮肉粗糙手拿针,悬岩绝壁扎下根,一年四季永长青,昂首挺立伴风云。(打一植物)⑤小家伙,尖尖嘴,浑身是针小短腿,怕光怕热怕被吓,晚上活动白天睡。(打一动物)3、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还能说出其他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4、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以上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______存在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________的。(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适应的方式多种多样。)5、资料分析:通过以下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1)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以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狸有时会把刺猬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2)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冬天的羽毛是白色,夏天是棕褐色,这是一种保护色,这对它躲避天敌的捕食十分有利,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果这一年冬天雷鸟如常换羽,但降雪推迟,白色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师: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过渡:骆驼能够适应干旱沙漠环境,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2周,如果骆驼缺水3周呢?生物适应环境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具有一定的耐受范围。6、结合课本小组讨论:(1)植物和动物一般生活在什么温度范围?(2)如果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3)AP段和PF段,生物数量变化与温度有何关系?为什么会这样?教师点拨: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影响到了生物体内酶的催化作用。对于这种鱼体内的酶,最适宜的温度大约在25度,高鱼或低于25度它的催化作用都会降低,进而影响鱼的生活。(4)将生物生存、生长、生殖的温度范围,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教师点拨:每种生物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表现。过渡: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拓荒者“地衣”阅读教材认识这类特殊的生物,思考地衣为什么被称为拓荒者?2、探究一: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1)蚯蚓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2)把做好的实验装置放在什么样环境中?为什么?(3)一段时间后,装置内沙与土的分界是否还明显?(4)蚯蚓是怎样翻耕土壤?它的生活对土壤有什么影响?(5)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3、探究二:绿色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观察实验,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师生交流:说明植物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的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4、你还能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通过以上的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现象?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绿头鸭的蹼适于游泳,油脂使羽毛避免濡湿。叶海马伪装有利于逃避敌害。水毛茛丝状叶增加吸收面积,减少水流的冲击。莲藕内发达气腔满足在水中呼吸需求。白鼬体色为保护色即有利于逃避敌害,还有利于捕食。桦树落叶减少蒸腾作用,保持体内水分,适应严寒和干旱。学生讨论交流:蒲公英: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仙人掌:叶变成刺,减少水的散失,茎肥大含有叶绿体有利于光合作用和体内水分。玉米:叶片较大有利于光合作用,花粉粒小而轻,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力传粉。松:叶呈针状,根系特别发达,适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刺猬:不能稳定地调节体温,有冬眠现象。全身长有硬刺,遇到危险时会卷成一团变成有刺的球。学生观察,找到这些动物。师生总结:这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学生观察,找到这些动物。师生总结:这种现象叫拟态,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学生观察认识这些动物,师生总结:这是一种警戒色,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学生观察图片进行连线。生活环境不同,鸟的喙和足也不同,对环境表现出一种适应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举出例子。如:绿色植物叶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有机物。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青蛙的冬眠。细菌产生芽孢抵抗恶劣环境。斑马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还有发达的四肢可以逃避敌害。黄鼬遇到敌害时能够释放臭气以赶走敌害。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抵御寒冷的环境。鱼的体色为保护色,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有侧线等特点适于水中生活相适应。鸟的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骨中空,胸肌发达,双重呼吸,直肠很短等特点适于空中飞行。学生讨论交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生:死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植物一般生活在0°C至35°C的温度范围内,动物一般生活在—2°C至50°C的温度范围内。(2)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死亡。(3)AP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增加,PF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下降。 (4)在这个耐受范围内,可生存范围大于适宜生存范围大于适宜生殖范围。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地衣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讨论交流:(1)蚯蚓身体上着生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体表的黏液有助于它减少与土壤之间的摩擦。(2)温暖、黑暗的环境中。因为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放在放在暗处,可以让其充分活动,增强实验效果。同时由于现在的温度较低,蚯蚓不能充分活动,所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3)不明显。(4)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需要不断活动,遇到干燥的细沙后便会改变位置,这样在不断活动中改变了土壤和沙的分界层次。蚯蚓能够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5)说明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翻耕土壤影响环境。3、学生展示实验探究。4、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让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讨论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利用多种形式的小活动和大量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跟深入的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图片的展示,视觉冲击力较强,学生参与积极高涨,气氛活跃。利用这个两个有趣的例子,很自然的就让学生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的相对性。教师设计的这几个小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曲线图,学会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尝试设计“蚯蚓对土壤的翻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感知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交流合作和探究的能力。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设计实验探究,并大胆进行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联系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学会如何应对不良环境,学会健康生活。
总结提升2分钟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为生物与环境的是怎样的关系?教师:我们破坏环境,环境会反过来影响我们,我们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诣共处!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