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 梦回繁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梦回繁华。这篇课文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环节一:明确核心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思考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画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画面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画作的社会历史价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以上这些内容由怎样的联系?
环节二:讲解课文
本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一段。
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一句说,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空前繁荣。
第二句,将空间聚焦到都城汴京,指出商业繁盛带来的影响,即人员聚集和文化生活的活跃。
第三句与一、二两句构成因果关系,说明了绘画的题材范围,因此而拓展,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四句引出了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的修饰语,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突出了这幅画作在风俗画这一题材范围内的独特地位。
整个第一段主要是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方面来说明的,正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绘画题材得以拓展。清明上河图表现特定社会背景中的繁华景象,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
接下来我们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思考,作者介绍了什么,如何介绍的。
第二段依次介绍了画家张择端的基本信息,主要经历,代表画作还介绍了后代文人考定的清明上河图创作时间。
在阅读第二段时,我们会注意到这个点题的句子。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
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这个句子表达了两层意思。
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
这幅图卷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这一句子揭示了这幅画作在难度的北宋移民眼中的特殊意义。
文章的第一、二两段主要介绍的是画作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北宋移民眼中的特殊意义。在阅读这个部分时,我们思考作者介绍了什么?如何介绍的?阅读时,我们重点关注了这一部分的两个句子。把这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可以了解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北宋遗民眼中的特殊意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前一句是从题裁角度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这幅画作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后一句是作者根据画家的生平经历,结合社会背景推测,这幅画作在北宋遗民眼中的特殊意义。
文章第三四两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介绍。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第三段,把握每个句子的主要内容。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二十四点八厘米,横五百二十八点七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颈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这一段的第一句说明画作的基本信息,并列举确数,说明画作尺寸,明确其常见的特点。
然后概括的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及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画作描绘的对象是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景象的特点是繁华。
为易于让读者对这幅作品形成整体感受,作者用打比方来更形象的说明。以乐章比喻常见的画面布局,并以表示音乐节拍的慢板、柔板、快板、行板等,来比各个部分表现出画面布局上的节奏感。
那么画面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四段,在阅读时注意划分层次,并体会画面主体内容的特点。
我们发现以下三个概括性语句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这一段的基本内容。
这三个句子都以画面的某一局部为主语,以描绘的对象为宾语。从三个句子的主语来看,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画作的。
第二句话的宾语特意用繁华修饰,这修饰与画作的社会历史背景相契合,可见画面中段既是画卷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作者要重点解说的部分。
这三个句子提示我们把这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我们依次来看。
先看第一层,请同学们边阅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汴京近郊的风光的?
我们注意到作者是从景物和人物这两方面来写的,写景物有疏林薄雾的自然景色。
也有农舍田畴的人文景观,写人物,有赶集的乡人,有岔道上的车,将也有进出小路上骑驴而行的行旅。
人物的身份、地位、出行方式及目的等都有差别。这里体现出画面内容的多样性。
作者不仅介绍了画作的具体内容,还介绍了画作的艺术表现。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这是从绘画的色彩和疏密的角度,且树木新发的枝芽在画作中的作用。
我们接着来看画面中段,刚才我们已通过概括性语句知道了这一层着重表现繁华。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我们首先来看这幅画作为何选择卞河作为重点表现的部分呢?这一句话值得我们关注。
原文: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作者用判断句介绍了汴河的独特地位,便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这句话还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主语是汴河。
谓语是“是”宾语的中心词是孔道,孔道的意思是必经之道,修饰语是当时南北交通的。突出说明了汴河在那一时期的地理优势。
第二个判断是汴河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主语是汴河,谓语是“是”,宾语的中心词是枢纽,枢纽是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修饰这个中心词的定语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漕运,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突出说明了汴河在那一时期的功能特点,是北宋重要的水运中心。
地理优势和功能特点相结合,使得汴河两岸成为了繁华所在。因此为了表现繁华,画家选择汴河两岸为重点,这样的选择也使画作具备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
舳舻相接,船公卸粮食,纤夫拖船,逼真的场面描写,令人置身画中。宽敞的拱桥,繁华的街市,巨大的漕船形象的景物描绘令人感到如在眼前,对整个画作高潮部分的描写更是令人可知可感,船上船下河中岸边情境众多,呼之欲出。
结合对汴河的独特地位的说明以及热闹非凡的评价,使读者从欣赏的角度对这幅千古名作有了充分的感受。
我们再来看一看画作的后段。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这一层在概括性语句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后,分析城楼两侧,各类店铺,街上行人。作者大量列举事物名称,表现店铺和商品的种类,数量之多,又用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无所不备。修饰三个句子概括出陈楼两侧功能齐全,街道店铺包罗万象,行人繁多的特点。多用四字短语,在有限的篇幅中增大了信息量,市区街道商铺众多,行人络绎不绝,尽显汴京的繁华。
我们发现第四段三个层次依次描摹的内容是在第三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的具体展开,介绍时凸显出人物繁多、情景繁华,景象繁忙的特点。
通过有层次、有条理的解说画中具体景象,表现出画作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结构上的清晰,严谨。同时还在行文节奏上暗合了第三段末句,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平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最后我们来看文章的第五段。
这一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清明上河图采用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并用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回应了前文对画面主体内容的介绍,概括了画面内容及布局的特点。第二部分则重点说明画作的社会历史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理解这幅画作的独特价值。
这三个句子值得我们关注。
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这句话指出,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点是写实性强。在这个判断句之后,作者还以《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对象,能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示。画中的店铺与笔记著作中的记述无有不符,来具体表现,画作的内容十分真实,描绘细致入微,突出其写实性。
2.而画作并非仅作记录之用,作者说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的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这句话通过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说明了这幅画作因写实性强而具有的特殊价值。
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十二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这一句点名历史价值,收束全文。
我们发现本段在上一部分着重介绍画作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作者着重突出了画作的写实性强的特点,这种写实性表现在画作所绘景物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基本一致,且因其写实性强,这幅画作为后人了解十二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形象资料。
从全文来看,作者按照逻辑顺序通过介绍画作的创作背景及其在北宋移民眼中的特殊意义,描摹画面的主体内容,揭示作品的独特价值来表现本文的说明中心。
第一二两段作者,先由社会背景引出说明对象,并说明这幅画作是北宋风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再根据画家的生平经历,结合社会背景,推测出其在北宋遗民眼中的特殊意义。
有了这两段的铺垫,读者就对清明上河图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创作的主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作者通过第三四两段先总说,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
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再具体展开。第四段运用空间顺序将长卷分为三个部分,依次呈现,在解说画面繁华景象的过程中,兼顾了画面具体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使介绍显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
介绍画面时,作者已表现了画作写实性强的特点。在第五段说明其价值时,作者指出,因其写实性强,这幅作品为后人了解十二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形象资料。这是画作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我们发现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中心非常突出,即强调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梦回繁华这一主题。为了凸显这个主题,作者扣住这幅画作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京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
环节三:学习小结
我们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开始,我们提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以下思考:
一、画作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二、画面的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三、画作的社会历史价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的?
四、以上这些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在阅读课文的各个部分时,我们圈化了文中的判断句,明确其表达的事物特征。来理解作者介绍了什么,如何介绍的。之后我们梳理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联。对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北宋汴京的繁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环节四: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21课,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