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备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09:58: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桅杆(wéi) 凛冽(lǐn) 一丝不苟(gǒu)
B.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惊心动魄(pò)
C.咆哮(páo) 紧绷(bē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D.呼啸(xiào) 轨迹(guǐ) 绽放(zhàn) 无怨无悔(hu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B. 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 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D. 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B. 这段话生动地描写出了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C. 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D. 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发现青衣江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 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 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 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5.将①~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 ②⑤③①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②③⑤①④
二、语文探究活动。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答: 。
(2)在世界多元化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
我的理由: 。
三、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 )
②西蜀之去南海 (去: )
③蜀之鄙有二僧 (鄙: )
④子何恃而往! (恃: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 。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
10.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
11.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
(二)课内精读。
1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 蒲海洋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
⑤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⑥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⑦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⑧“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⑨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⑩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2)③④段似乎与本次着舰无关,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
(3)赏析下面的语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答: 。
(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
(5)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答: 。
(6)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
(三)类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Shai Oster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4课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澎湃(pài) 桅杆(wéi) 凛冽(lǐn) 一丝不苟(gǒu)
B.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惊心动魄(pò)
C.咆哮(páo) 紧绷(bēng) 镌刻(juàn) 殚精竭虑(dān)
D.呼啸(xiào) 轨迹(guǐ) 绽放(zhàn) 无怨无悔(huǐ)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汉字的读音。“镌刻”应读“juān kè”。故选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绽放 咆哮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B. 关键 姿态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 凛洌 默契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D. 风采 承载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B.“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C.“凛洌”应为“凛冽”;D.“玩强攻关”应为“顽强攻关”;A.项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B. 这段话生动地描写出了总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C. 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D. 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是褒义词,使用的与语境不符。故答案为D。
4.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发现青衣江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 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 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 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句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将“如果”改为“即使”;B句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其中一个;C句是语序不当,把“记录”和“发现”的位置互换;D正确。故答案为D。
5.将①~⑤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 , , , 。
①在苦难中奋起
②有的人甘于沉沦
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
④最终获得了成功
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 ②⑤③①④ B. ⑤②③①④ C. ③①④②⑤ D. ②③⑤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判断能力。解题时,先通读文句,明确是哪类文体,再根据文体特征排序。如本题,是议论性文段,是从两方面论述了人们面对苦难的两种态度,从标志性词“而”可明确前面还论述了一种人的态度,与之对应的“有的人甘于沉沦”即②就应排在首句,⑤紧承②,因此应在其后;③另起一方面,紧承⑤,如此就明确了答案:②⑤③①④。
二、语文探究活动。
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答: 。
(2)在世界多元化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 。
我的理由: 。
【答案】(1)示例:中国人喜欢过各种节日,以表达情感。
(2)我的看法:应该保留。我的理由:这样更能丰富我们的节日生活,更能表达我们的情感。(也可以说应摒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梳理、提炼、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材料短小,叙述简洁清楚,易于概括。对于新闻,概括内容,抓住主要对象和事件主干就行。概括内容,就是把具体的描述性文字去掉,不要分述,不要评价。材料一总结了人们喜欢过的洋节和过洋节的动机;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抓住材料的第一句话“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来分析概括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全面梳理、把握,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认为应该摒弃时,可以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应该摒弃洋节的角度入手;认为应该保留时,可以从要正确引导,健康过节的角度入手。
三、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逮: )
②西蜀之去南海 (去: )
③蜀之鄙有二僧 (鄙: )
④子何恃而往! (恃: )
【答案】①逮:及,赶得上;②去:距离;③鄙:边境;④恃:凭借、依仗。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 。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
【答案】①我打算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人们立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重点词:之、蜀、鄙。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
【答案】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来分析即可,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10.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
【答案】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来谈道理即可。
11.学习本文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
【答案】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来谈道理即可。
(二)课内精读。
1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 蒲海洋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
⑤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⑥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⑦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⑧“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⑨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⑩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
【答案】自然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及作用的把握。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从内容上不难判断。其作用要可以参考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同时还是要结合具体文章来具体分析。
(2)③④段似乎与本次着舰无关,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
【答案】不可以。第③④段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段落内容及作用的把握。首先明确段落内容,其次再考虑结构方面是否具有承接前文、引出后文某内容等。
(3)赏析下面的语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答: 。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解析】此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答题步骤为:先明确使用了何修辞手法;其次具体回答该修辞手法内容;最后答作用。
(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
【答案】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把握。此句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和事件服务的。回答时除考虑这一点外,还要抓住原文认真体会其效果。
(5)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答: 。
【答案】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解析】此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赏析。首先明确使用了何修辞手法,要理解“刀尖上的舞蹈”含义。理解了本意就不难回答这个比喻的作用了。
(6)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
【答案】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解析】回答此题可以尝试用先删除再比较效果的方法。
(三)类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
Shai Oster 华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江女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看见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这种身长6英尺左右的动物最多只剩下17头了。中国的白鳍豚也已被逼到了绝境。
“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呐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看来已经沦入万劫不复之境了。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还有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
“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关于白鳍豚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年前,后来,这种神奇的动物不知不觉进入了爱情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美人鱼一样的美丽女子的化身。因此渔人都将它称做“长江女神”。
瑞士科学家乔吉奥·皮利里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来到中国开始对白鳍豚有所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渔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王丁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王丁和他的同事把这头名为“淇淇”的白鳍豚放养在一个鱼塘里,帮它敷用一种传统中药药膏,逐渐使它恢复了健康。
弗鲁格见到王丁后被他对事业的热忱深深感染。白鳍豚的处境岌岌可危,弗鲁格认为人们为拯救这种濒绝动物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他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时光流逝。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已经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船上的大多数科学家担心他们一头也看不见。
多年来,皮特曼一直在全世界的江河湖海里搜寻珍稀的鲸类物种。他说,这次行程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预想中的几乎灭绝的现状使得发现白鳍豚的几率变得微乎其微。我之所以来是要向它们致以最后的敬意。”(选自美国《华尔街日报》,获普利策奖,有删改)
(1)下列对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闻标题采用疑问句形式,深深地透露着对“长江女神”生存现状的担忧,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将白鳍豚喻为“长江女神”,表明了人类对白鳍豚的喜爱,但是又是人类将白鳍豚逼上了绝境这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
C.文章中关于白鳍豚的传说,属于新闻中的插叙部分,它提供一种背景材料,让读者在品味神奇动物的美的故事时,感叹当前白鳍豚的严酷的生存现状。
D.造成白鳍豚处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原因是中外科学家在如何保护白鳍豚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E.本文虽以白鳍豚为新闻报道对象,但却从中揭示出中国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破坏问题,可谓小中见大。
【答案】B D
【解析】B项,表明了人类的虚伪残酷错。D.项,文中说是原因之一,并非关键原因。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采用了议论、叙述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主要作用有:①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②介绍“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③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就能吸引受众。所以我们写导语时,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等,使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从而使受众在对导语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接受新闻信息。
(3)文章引用了东西方多国科学家对“拯救白鳍豚”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
【答案】①凸显了白鳍豚的濒危处境,拯救工作刻不容缓。②表明“拯救白鳍豚”希望渺茫,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③凸显报道的客观性,增强说服力。
【解析】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呼吁人们从白鳍豚的消失中醒悟过来,保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写重量级的人物关注这件事,可见事件的严重性和必要性等。
(4)西方媒体一直有重视负面报道的传统。作为负有盛誉的普利策奖,更形成了鼓励“曝光”“揭丑”等题材的调查性报道的传统。新闻报道中“曝光”“揭丑”是否应该鼓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 。
【答案】我认为应该鼓励,新闻报道不应回避作为真实存在的丑恶和黑暗。
(角度一)从新闻特点角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突出特点,丑陋与黑暗也是一种真实,“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所以应该鼓励。(举例略)
(角度二)从职业道德角度,“曝光”“揭丑”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坏现象”做斗争的无畏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举例略)
(角度三)从社会影响角度,负面报道可以让人们了解问题真相并加以防范,可以警策肇事方迅速整改,可以引起相关负责人员的重视,敦促其迅速解决问题。(举例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是否鼓励揭丑曝光这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题,无论是鼓励还是不鼓励,答案应该与新闻体裁新闻工作者社会影响等结合起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