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9 说“木叶”--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9 说“木叶”--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06:1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说”木叶”
林庚
袅袅兮秋风, 。
叶密鸟飞得, 。
秋月照层岭, 。
,海水扬其波。
柔条纷冉冉, 。
日暮风吹,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积累名句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2.掌握“木叶”与“树叶”的艺术特征。
3.深入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并学会具体分析运用之。
一、理清文章思路
文本研讨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形象: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二、探究课文意蕴
研读4、5、6 段:
1.“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而“木” 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性,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季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碧绿(叶)
褐绿
(干)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一片绿阴
黄色微黄
意 蕴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3.探究:“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的原因
源于词语的 意义
联想
拓展练习
一、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示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二、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来分析诗歌意象的意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词人在降宋被俘沦为阶下囚的场合下,运用水的形象,水含有汹涌奔流、昼夜不息、长流不尽的因素(意味),这是水的一个特征,词人通过它表达了对故国思念之情。
这首诗诗人在 的场合下,运用 的形象,含有的 因素(意味),这是 的一个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的感情(思想、心境)。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知识结构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木叶”的 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现 象
原 因
理 论
以小见大
现象 本质
1.完成《创新设计·课堂讲义》47页“深度研读”第二题,分析诗中“柳”这个意象的暗示性。
2.搜集有关含“雁”“月”“梅” 等意象的古典诗词,认真品味欣赏,体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