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1 09: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富贵不能淫》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的能力。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理解孟子在本文中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的人物及其时代背景。
二、课堂导入
同学们读下面几则名言,体会人们对大丈夫的认识。
大丈夫能屈能伸。——晚清小说家 李宝嘉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唐代诗人 李白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明:由人们对大丈夫的不同认识,引发学生对大丈夫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促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学生听朗读录音,做好标注,然后模仿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加强指导。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助,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4.重点强调重点的文言词
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说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在这一环节中小组间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分析内容,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预设:本文是景春与孟子关于“何谓大丈夫”的辩论。
2.景春认为人们样的人可以做大丈夫?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大丈夫观”是什么样的?
预设: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运用了反问句,还用“诚”这个字,都透露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情。
由此可见,景春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大丈夫的,他认为大丈夫就是像公孙衍、张仪这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叱咤风云、威震一时的人。
(说明: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因此对于文言文教学不能仅满足于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也应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文字背后人物情感,这就是引领学生从理解“写了什么”到理解“写的是什么”的过程。)
3.孟子同意景春的观点吗?
预设:
孟子不同意景春的观点。文中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句话孟子同样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了自己的态度。而且还用了“焉得”一词,这就不仅表达了对景春的观点的否定,还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4.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呢?
预设:
孟子运用类比来说理,这里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他认为妾妇和公孙衍、张仪之流,在处事中都以“顺从”为原则,这一点上二者没有区别。
5.补充资料:
纵横家:战国时代,大国争霸、兼并小国,是战争频繁的大动荡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那就是纵横家。他们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或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合纵;或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连横。这些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他们注重揣摩游说对象心理,或拉拢或分化,事无定主,说无定辞,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一切从现实的政治要求出发。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中曾有这样一段精彩评述:“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什么的。……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他们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由此可见孟子将公孙衍、张仪之流类比为“无违夫子”的妾妇是非常贴切的,这样的说理极具讽刺效果。
6.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
预设:
入世之前的修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入世时面对不同境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入世后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大丈夫观”和景春的截然不同,在他心中,真正的大丈夫有独立的人格,遵从仁义道德,有自己的人格理想和道德操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说明:反驳别人的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这是符合人们思想交流的规律的。尤其是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时,采用了类比的方法,使反驳更为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之“理解孟子文章说理的特点”。但是孟子生活的时代离现代较为久远,为了更好的理解孟子的大丈夫观,老师适时补充材料,目的在于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提高
1.再读课文,深入思考:列举历史中的哪些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预设: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2.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把这篇光耀千载的文字融入我们的血液,把这些熠熠闪光的名字镌刻在我们心间,从此我们的人生便不会迷茫。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请以《我要做大丈夫》为题,写一篇文章。
《富贵不能淫》 课文注释
富贵不能淫
景春(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一个反问句向孟子提问,实际上他的言外之意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尤其他在这句话中还用到了一个“诚”字,“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这就更加重了肯定的语气。这句话就透露出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情。)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什么说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呢?这就是景春提出的依据:他们威慑诸侯、左右时局、权倾天下。)
(这一段首先树立了景春的错误观点及其依据。)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是如何反驳的?首先他也同样用一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这句话不仅是对景春的观点的直接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鄙夷和不屑。)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孟子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公孙衍、张仪他们虽然身为三国相、六国相,威欺天下,但是他们也要无条件地服从一国之长,他们的一切行为,还要根本决定于秦王、魏王的利益取向,他们没有独立人格、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标准,他们的所谓“大丈夫行为”,实际上是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这与“母亲”教导所说的“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完全相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分别喻指“仁”“礼”“义”。是说大丈夫做事要讲仁德、守礼法、合乎道义,这是儒家的一贯政治主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失顺逆都要按照这个标准行事即穷达有道。这与孟子的另一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意思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财物多为富,地位高为贵。面对财富、地位、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这一段孟子首先批驳了景春的错误观点,然后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