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敬辞和谦辞、讳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敬辞和谦辞,了解讳称。
2.能做对高考成语题中“谦敬错位”的题型。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诵读为主。
2.利用课件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祖国灿烂文化。
2.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牢记敬辞和谦辞的使用原则-----谦己敬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谦词。简言之,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词,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准确使用敬辞和谦词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二、结合课件,学生诵读,教师穿插讲解、学习。
敬称又叫尊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
比如对君主称“王”、“大王”、“君”、“上”、“陛下”,对一般人称“公”、“卿”、“子”、“君”、“先生”、“足下”、“夫子”、“丈人”等,这些都是敬称,与现代汉语的“您”相仿。比如“孔子、朱子”就是尊称;
君王称臣下,则用“卿、爱卿”;
对有知识有名望的人称“君、先生”;
对老人称“老丈、”,与现代汉语的“老人家、阿公”相仿;
与关系密切的人交往,尊称更多,按对方年龄、辈分、性别不同,分别用“尊兄、仁兄、贤弟、贤妹、贤侄、世叔”等称谓,或尊称“阁下、足下”;
称呼对方的亲属,也要加尊称,如称对方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有时候称“嫂夫人”,则又有了些亲切感;
再进一步,连与对方相关的事物也要用尊称,如问对方姓名、家住何处,要说“请问尊姓大名”、“仙乡何处”;
问年龄,要问“贵庚几何”;
对方的住宅称“贵府、府上”;
对方的作品称“大作”;
对方的观点称“高见”。
此外,称人之字,也是一种敬称。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因而现在详细地说明原由,希望或许能得到您的谅解。)句中的“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这是王安石对司马光的一种敬称。
谦称是对自己以及与自己这方面有关的人与事的称呼习惯,主要是表示谦逊的自称。
比如君主自称“寡人”、“不榖(gǔ)”、“孤”、“朕”;
一般人自称“愚”、“臣”、“小人”、“仆”、“鄙人”、“小可”、“不才”等;
女子自称“妾”、“奴”;
朋辈间,则称“愚兄、劣弟、小弟”等;
老人自称“老朽”;对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称“愚儿、犬子”;
说比自己小的亲属,称“舍弟、舍侄”等;
说自己的妻子,称“寒荆、拙荆、荆妻、贱内”等;
对别人说自己的长辈和兄长,称“家父、家母、家兄”等,这些都是谦称。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如《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我听说过诸侯大夫们,不是担心东西少而是担心分配不均,不是担心贫穷而是担心不安分守己。)句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古人说自己的姓称“贱姓”;住处称“敝乡”;年岁称“贱庚”;住宅称“寒舍”;自己的作品称“拙稿”;自己的观点称“拙见、愚意”等。
敬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因此它们虽然都不是代词,但在意思上却相当于代词“您”或“我”。
敬词是指在动词之前所用的表示尊敬的修饰语,如“奉”和“辱”、“枉”、“惠”等。“奉”所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但和对方有关),如“奉送”表示在赠送对方时十分恭敬。“辱”、“枉”、“惠”等所修饰的动词,是对方的动作(但和自己有关)。其中“辱”、“枉”的意思是说,对方这样做是降低了身份,受了屈辱,如“辱示”、“枉驾”等。“惠”的意思是说,对方这样做表示了一片好意,如“惠赐”等。当然这些都是客套话。
谦词是指在动词之前所用的表示谦下的修饰语,如“窃”、“伏”等。“窃”、“伏”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如“窃闻”、“伏惟”,表示是自己“私下所说,私下认为”。这些也都是客套话。
三、拓展:
讳称:历代避讳的范围并无统一规定,但总的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就是说,凡是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都要考虑避讳。尊者,主要指帝王(包括帝王的父、祖)及高官的名字;亲者,主要指直系亲属中的长辈,特别是父、祖的名字;贤者,主要指师长的名字。避讳的方式较多,主要的是“改字法”,就是用同音字、同义字、近音字、近义字来代替应避讳之字。例如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之后,规定全国不得用“政”字及其同音字。正月或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音(zhēng)为“征”(zhèng),这种读正月之“正”音为“征”的习俗,一种保持了下来;又如西汉刘邦的妻子吕后名雉,因此不能用“雉”字而以野鸡代之;唐朝李世民登基后,“民”改为“人”,柳宗元《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其中的“人风”就是“民风”;为避晋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就被称做“明君”,以“明”代“昭”;《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为避讳,黛玉把“敏”字念作“密”,书写时少写一笔;还有古人的墓碑上经常撰写“先考某(姓)公讳某某(名)”,用一个“讳”字表示父亲的“名”是避讳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四、补充: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别人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五、常见敬词口诀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说“拜托”
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 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 陪伴朋友说“奉陪”
问人干吗说“贵干” 问人姓氏说“贵姓”
欢迎购买说“惠顾” 贵宾来到说“莅临”
请人告诉说“见告” 欢迎询问说“垂询”
谢人爱护说“错爱” 称人爱护说“垂爱”
称人赠予说“惠赠” 请人保存题“惠存”
请人收礼说“笑纳” 归还原物说“璧还”
称人之家说“贵府” 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 称己见解说“拙见”
称人父亲说“令尊” 称己父亲说“家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 称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儿子说“令郎” 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 称己女儿说“小女”
向人祝贺说“恭喜” 求人看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宾客来到用“光临” 归还物件叫“奉还”
六、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