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在时间的回环往复中使作品情节衔接得天衣无缝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教学重难点】
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展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
以旅游发问导入,引导到对凤凰、沈从文的介绍。
知识链接(学生自主探究、填空)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长河》。
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2、写作背景
1934年元月,沈从文母亲病危,他再一次回到了在他记忆中梦一般的湘西世界,而现实中的沅水流域已不如记忆中的纯朴和正直。这一切激发了沈从文试图去表现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我主意不在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爱 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是一首田园诗般的牧歌,是一个未受现代文明污染和惊扰的世外桃源。
3、字词积累
茶峒(dòng) 泅水(qiú) 傩送(nuó) 鞶鼓(pán) 踹水(chuài) 山岨(jū) 悖时(bèi)
喧阗(tián) 镂空(lòu) 棕榈(lǘ) 沅江(yuán) 拮据(jū) 怏怏(yàng) 歇憩(qì)
睥睨(nì) 蘸酒(zhàn) 牛犊(dú) 氽着(tǔn) 狗吠(fèi) 蚱蜢(zhà) 眺望(tiào)
糍粑(cí) 气喘吁吁(xū) 洞穴(xué) 埋怨(mán) 擂鼓(lèi) 粽子(zòng)
掂着(diān) 唢呐(suǒ nà) 绊倒(bàn) 挣扎(zhá) 喽啰(lóu)
4、情节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合作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边城》为题?
明确: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2、梳理课文情节,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明确:一、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筹备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
二、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
三、描写了上一年第二个端午节,翠翠与大老天保的相识。
四、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课文按照“眼前的端午节——两年前的端午节——上一年的端午节——眼前的端午节”的顺序来展开情节。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上运用顺序、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进了作者,梳理了情节,对故事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下节课我们将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请同学们再次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以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导入,谈听曲的感受,引入对课文的复习。
故事回顾(课件展示,生读)
自由谈论交流 1、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读了《边城》的感受。
2、边城之美,美在哪些方面?
四.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1、小组合作,品味《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和人情美。讨论,并形成书面报告。
风景美:自然而又清丽
风俗美:古朴而又纯真
人性美:翠翠:美丽善良、乖巧可爱、至纯至真、情窦初开
爷爷:乐于助人、安于清贫、忠于职守、仁厚慈善、坚毅自忍
傩送:英俊、淳朴、热心、幽默
人情美:(1)爱情美 翠翠的含蓄执著,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纯粹干净,天保的隐忍奉献 (2)乡情美 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天保、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按风习应有一场情敌间的决斗,但仍然以情谊为重妥善处理;老船夫管理渡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不谋利;吊脚楼上的妇人也是那么浑厚;小有家业的船总顺顺也从不飞扬跋扈,而且慷慨洒脱,又能济人之急;老船夫死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马夫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和翠翠一起生活。
(3)亲情美 爷爷对翠翠的关爱,悲悯,责任 翠翠对爷爷的依赖,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
2、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爱的世界,美的世界,有没有一点点悲呢?
明确:这曲形而上的牧歌的背后,还蕴涵着深深的“悲”的意韵:翠翠无望的等待是一种“悲”,爷爷没有着落的希望也是一种“悲”;大老无奈地背井离乡是一种“悲”,二老自陷在矛盾中也是一种“悲”。而正是这“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这人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悲痛”,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
有人说,中国人的心态不大成熟,我们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圆的结局,于是我们传统的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当我们试论悲剧的时候,表明我们民族的心态成熟了。如果同学们能欣赏悲剧美,忧郁美,残缺美,表明我们的心态正在走向成熟。
五.总结
清澈的沅水,古老的白塔,深翠的竹簧,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美丽的翠翠,英俊的傩送,慈祥的爷爷,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爱与美的歌曲,希望同学们在这歌曲中,继续去探寻美。
六.作业设计
有人说呢,理性是长空的雁阵,是三峡的帆影,是斑驳陆离的古城墙,是四百年沧桑无语的地坛,我们透过边城美的缤纷的落英,回望理性之美,请让我们仿用下面的句子给《边城》做一个小结:
例:《边城》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恋歌;
是一首诗意典雅,美善同源的赞歌;
是一首物是人非,一声叹息的挽歌。
示例:《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的恋歌;
是一首“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赞歌;
是一首“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