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3 * 边城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3 * 边城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0:5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边城》教案
沈从文
一导入:
黄磊歌曲《等等等等》
田园文学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形式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诗性想象。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二:背景
1934年1月湘行途中,沈从文在他的家信中写道:“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带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他一辈子都在抒写着自己的故乡——湘西。于是《边城》成为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 。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三作者简介:
被尘封的大师-----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沈从文平时很和气,总是微笑着,很温和。但是一遇到他不肯做的事情,你就是拿着枪对着他,他也不会去做。 实际上沈从文这一生就是一直在追求人性的一生。追求一种美好的素朴的一种人性。在他小的时候,不肯读书,一种儿童的天性要尽量让它张扬让它发挥。那时候读私塾,后来是新式小学。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孩子,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就是一个野孩子。他常常逃学,利用逃学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增长了好多自然方面的如动物、植物等等的知识。另外就是接触了社会百态。
在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四:故事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边城》解题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
六: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世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凄婉缠绵的情思,玉溪生李商隐说“春心莫与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鲍照也说“两相思,两不知”。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七:走进课文:
主题与人物形象
主题:爱
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
人物形象: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是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
在一个凄凉的黄昏,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只有祖父一个亲人的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就真会分开。翠翠更不敢想自己居然会产生伤害爷爷的念头,她难过得哭了又哭,只有用对爷爷更好更亲来补赎“罪过”了。至于爷爷,根本就想不到也不相信翠翠会伤害自己。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耳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的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耳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八:美从何处来(探究,讨论)
爷儿俩外,再无他人,相依为命,互为关照。
爷爷身体硬朗,精神好;
孙女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为孙女的婚姻操心,本身就充满温情。
生活环境美;月夜景色美。
翠翠本人的玫瑰梦。
翠翠母亲的朦胧美。
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
二老的不爱碾坊爱渡船。 景美 人美 情美
九:人物形象(探究,讨论)
1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翠翠
2
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淳厚、善良、慈爱。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外公
3
痴情、豪爽、慷慨。既重爱情,又重手足之情。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与亲情的矛盾,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天保
十:语言特色: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一度赞扬:“《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于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关于本文的景物描写,汪曾祺曾经写道:“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的一部分。景即人。……”小说中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古雅、忧郁的抒情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