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之体悟作者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第二单元第二篇,是一篇古代抒情散文,它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经典作品,也是本单元重点学习篇目。
文章抒发了作者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复杂感情。探究本文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的人文精神,探讨其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学生构建自己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学校高二文科实验班,通过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基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借助导学案和课文注释做好预习工作,疏通文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但对于深入体会本文作者的复杂感情存在难度,需要教师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骈文特点,欣赏骈文之美。
过程与方法:学习将典故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乐-->悲-->乐观),学习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典故
难点:体会情感,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面对)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千年词客心,万古登临意。登高远跳,抒发胸臆,具有永恒的魅力。上节课我们跟随王勃去领略了腾王阁流光溢彩的三秋美景,今天,再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体悟他的精神世界。
环节二:赏析“乐”情
1、齐读4-5段,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兴尽悲来)
2、兴,即兴致,是快乐情绪最集中的体现,请结合前文及第四段,分析作者“兴”在何处,为何而乐?
临川之笔谢灵运曾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但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正值深秋九月,又逢重阳侍节,可谓良辰;有流光溢彩、美丽绚烂的三秋之景,可谓美景;贤主嘉宾,高朋满座,畅饮叙怀,其乐融融,可谓乐事;畅饮作诗,情到浓时“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此时,可谓是人美,景美,事美,情美,自然欢畅无比,令人“赏心”。
环节三:体悟“悲”情
1、作者铺叙了美丽绚烂的美景,热闹欢畅的宴会,正是情绪高昂之时,却笔锋一转,兴尽悲来。那么,作者因何而悲呢?
请齐读“兴尽悲来——本段末”,读出“乐极生悲”,怅然若失的感觉来!
要求:(1)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在书上勾划并做旁批;
(2)小组讨论5分钟,并推荐代表展示成果。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究。-->自身渺小,人生短暂
②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人生无常
③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才不遇
④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⑤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
⑥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客居他乡,思乡之情
⑦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2、凭栏与登高具有永恒的魅力,古人登高可望乡,譬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望人,如温庭筠的“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登高亦可怀古,如苏轼“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登高也可思人生,叹生命,如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因此,登高望远,面对浩瀚宇宙,人们总会思绪悠悠。感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回忆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遭逢过失意。古代读书人大多把求学做官作为人生价值实观的标志。因此,失意也多与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相关,作者在第5段连用了四个典故进一步抒发这样的感慨。
请齐读第5段到“岂乏明时”止。 分析四个典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冯唐易老:生不逢时,命运不好。
李广难封: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屈贾谊于长沙:英年早逝,怀才不遇
窜梁鸿于海曲:怀才不遇
小结:王勃连用四个典故,抒发自己的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
4、思考:王勃为何有如此深重的感慨。是什么触动了他?
①美景盛宴,乐极生悲,兴尽悲来
②个人遭遇(政治上的失意:王勃两次因事废官,一次因写《檄英王鸡文》被逐出王府,致使刚打通的仕途毁于一旦;另一次因私藏官奴后又杀害官奴而被判死罪,幸逢大赦才得以幸免。)
环节四:欣赏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对人生失意只是一味自怨自艾吗?(不是)
那么,作者是如何面对这些人生的失意的?简要概括、分析,并用原句印证。 (要求:勾画并作旁批)
①所赖君子见机, 达人知命。 -->认清现状后的自我安慰。
②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③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对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2、齐读“所赖君子见机——岂效穷途之哭”再次体会作者豪情壮志。
3、作者不一味悲观,笔势峰回路转,勉励自己不同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不因怀才不遇而放放任自流,而是处卑位而思有为。
文学即人学,文章彰显的是作者内心的持守。作者由之前仕途的失意与悲伤,笔势回转,变得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在大起大落的情感里,蕴涵了王勃内心的困惑与追求,孤独与坚守,虽处境困顿,却困而弥坚。彰显着一个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却又不甘沉沦的年轻而高贵的魂灵。
在痛苦中自励!
在逆境中自强!
在困厄中自救!
这种精神、这种人生姿态让无数仁人志士怦然心动、肃然起敬——
这也是他们共同的品质,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屹立不倒,挺起民族的脊梁的原因。
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
创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司马迁;
持节牧羊十九年、赤胆忠心永不朽的苏武;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陶渊明;
在人世沉浮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
这些例子,可以用于那些作文话题呢?
挫折、乐观、坚持、放弃、选择、得失、静心、守望……
环节五: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请从以上话题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话题,写一段感悟。
要求:
(1)运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
(2)字数不少于50字。
板书设计:
乐----------------------------->悲------------------------------->乐观
良辰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豁达乐观
美景 自身渺小、人生苦短 追求理想人格
乐事 人生无常 坚定人生信念
赏心 知音难觅
羁旅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