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最核心的精神思想;
2、分析《逍遥游》的写作思路;
3、领会《逍遥游》中“逍遥”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本文写作思路的分析;
难点:对庄子精神的领会。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本文重要的文言词汇,梳理了文意;高二年级时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已经略有了解,但要学会从文言文中归纳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梳理了本文的文意,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我在PPT里选了一幅图片,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上有一条体形庞大的鱼。这让我想起之前很火的一部动画片——《大鱼海棠》。《大鱼海棠》里的大鱼,能在天空飞翔,无所不能。创作者说影片中大鱼的形象正是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因为《逍遥游》里的大鱼也体型巨大,而且它还可以化而为鸟,在天空翱翔。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发生?(不可能。)所以在庄子笔下,一切生物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一切皆有可能。由此可见庄子是一位具有丰富想象力、充满童心的思想家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逍遥游》,走进庄子,去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吧!
齐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重点。
1、了解庄子最核心的精神思想;
2、分析《逍遥游》的写作思路;
3、领会《逍遥游》中“逍遥”的思想境界。
所以本节课重难点就是在分析写作思路的过程中了解、体会庄子思想。
思考与探究(一)
师——庄子是我国道家学说代表人物。你们知道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吗?
生——(预设回答)无为而治。
师——对。但“无为”只是道家学说最核心的代表思想。那么庄子的重要思想有哪些呢?我们通过下面几段庄子的话来进一步了解。
1、齐读文段一: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sì)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j )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邀请一生复述文段大意,并找出文段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是“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师——这句话体现出庄子一生不热爱功名钱财,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呢?
生——(预设回答)自由。(教师黑板板书)
2、齐读文段二:
(1)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2)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星辰为珠玑。
(3)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道德之质。
(因为此三段较难,给出注释。)
师——这几句话又体现出庄子的什么思想呢?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并告诉老师。
生——(讨论后预设回答)无为;物我合一;恬淡无为
师——所以总结一下,庄子思想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板书):追求物我合一,清静无为,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那么他的《逍遥游》是否也有这种精神的体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与探究。
思考与探究(二)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笑”,各笑什么?(请一生回答)
(预设回答)三次。
蜩与学鸠笑之——笑鲲鹏
斥鴳笑之——笑鲲鹏
宋荣子犹然笑之——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找到蜩与学鸠、斥鴳嘲笑鲲鹏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分析它们为什么要笑鲲鹏?
预设讨论结果:
蜩与学鸠:“我决起而飞……”;斥鴳:“我腾跃而上……”
它们都认为自己飞翔时的动作轻快,无所依待,在树林与蓬蒿间自在穿梭,随时停止,自以为逍遥快乐。而它们认为鲲鹏要高飞必须要几个条件: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认为它有所待,没有自己逍遥快乐。
蜩与学鸠、斥鴳嘲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回答)反对。这在课文第一段末第二段首有原句表明自己的态度,那就是——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
作者为什么要持反对态度?(小组讨论交流,再请一生发言。然后梳理,大屏幕呈现:)
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蜩与学鸠、赤鴳都是“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将图南的大鹏需要“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几个条件;而“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蜩与学鸠、赤鴳只不过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来说小得多罢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所待。
师——所以庄子认为蜩、学鸠、斥鴳、鲲鹏都逍遥吗?
生——(预设回答)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
师——为什么不逍遥呢?
生——(预设回答)因为他们都有所待。
师——那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让我们到第三段中去寻找答案。
5、齐读课文第三段,分析第三次“笑”。
找出描写为官者的句子并齐读:
为官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师——这里的“若此”是什么意思?作者把做官者比作什么?
生——(预设回答)蜩与学鸠、斥鴳。
师——庄子为什么要把做官者比作蜩与学鸠、斥鴳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小组讨论。
(梳理后总结:大屏幕呈现):
蜩与学鸠、斥鴳——虽自不觉累,但实际上被树林、蓬蒿限制
为官者——虽自认为高位,但实际上被官、乡、君、国所累
共同点:眼界狭小,境界低下
宋荣子又为什么要笑为官者,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描写宋荣子的句子并齐读: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辩乎荣辱之境”。
相对而言:眼界阔大,境界更高
但在庄子看来,宋荣子达到真正的逍遥了吗?庄子是如何评价他的?找到原文。
“虽然,犹有未树也”
6、那么,庄子认为怎样才算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怎样才算真正的“逍遥”?找出课文中原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在时空的无穷无尽中自在穿梭。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从“彼且恶乎待哉”和前文说列子“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可以看出,判断是否“逍遥”有一个外在标准,那就是是否“有所待”。
小结第三段:为官者比不上宋荣子,宋荣子比不上列子,列子比不上“至人”“神人”“圣人”。
7、总结全篇写作思路(大屏幕)
由物到人,层层推进。
思考与探究(三)
你对这种思想境界有何看法,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
大屏幕: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超尘脱俗,遵循本心。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无所拘囿,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无欲无求,逍遥自在,平淡自处。
这种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积极:面对困难时,不会被困难吓倒,因为无欲无求,所以一切困难也就不是困难,面对天大的事,内心也毫无波澜。
消极:容易让人无所作为,虚度一生。
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一个生命境界。
我们处于当今和平时代,不妨更儒家一点,积极担当,有所作为;当自身遭遇困厄之时,不妨更道家一点,看淡荣辱,超越尘俗。
小结
《逍遥游》通过描写蜩与学鸠、斥鴳、大鹏等物象和宋荣子、列子等人物,由物及人,层层推进,写出小大之知、小大之辩的区分,最终引出有待与无待的境界之分,告诉人们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实现真正的“无待”,实现真正的逍遥游——即精神世界的超越与绝对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至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