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8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8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四)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歇后语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引入课题。
2、了解作者。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杰出成就、著作、美学观点和治学精神,使学生明白,成就的取得与他在文中主张的治学谨严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二)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通常的“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学生展示,老师补充不完整的地方)
①郭沫若改字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②王若虚该句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示例: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船长今天没喝酒。
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③贾岛“推敲”
明确: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3、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4、小结:小结: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课后延伸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注释:《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咬文嚼字》的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一、文字修改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二、联想意义
(6-7) “柳腰桃面”等套语——反面
三、小结全文,点明主旨。
(8)
学生用卷
《咬文嚼字》的结构分析
中心论点(在原文上找):
“你是”
例1 “ ” 不同句式,不同感情
“你有” 和 的
例2 :不同 ,不同 密切关系
例3 推——敲 :不同 ,不同
( )
正面的例子:
二、文字的联想意义的善用和误用
反面的例子:
( )
三、小结全文,点明主旨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