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9 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9 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讲到“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古人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本文说什么,怎么说。
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还提到“最好能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因而,我把教学难点放在文中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理论上。为突破这个难点,设计了两个环节:其一是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比较“(落)木(叶)”与“树(叶)”不同;其二是把教材作为例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
二、学情分析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对刚迈进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他们学得诗歌并不多,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合作学习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目标。
三、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完成教学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述观点的方法。
2.诵读法。通过反复的诵读,真切地感受文句的意思。
3.启发法。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合作学习。
4.练习法。只有把教材作为例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拟采用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启发指导、方法梳理)——学以致用(自主探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板块展示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及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艺性随笔概括并提炼观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之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木叶”这一意象,理解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难点:文章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教学目标,即深入理解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并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的“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晚年的林庚先生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是多吃胡萝卜。”林庚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这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知识梳理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林庚( ) 迢远( ) 陆厥( ) 橘徕( ) 柳恽( )
涔阳( ) 征戍( ) 橘颂( ) 冉冉( ) 沈佺期( )
无妨( ) 陇首( ) 寒砧( ) 门栓( ) 得鱼忘筌( )
桅杆( ) 漂泊( ) 疏朗( ) 亭皋( ) 灼灼其华( )窸窣( ) 翩翩起舞( ) 秋风袅袅(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 洗练:
传诵: 传颂:
不落于言筌: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走进文本明要义】
(二)新课学习
1.诗词导入(填空比拼,积累名句)
①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
③ ,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 ,
⑤ ,洞庭波兮木叶下
(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灼灼月中华 袅袅兮秋风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速读思考,请说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参考:(1)(1-3段)提出问题:“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段)分析问题:“木”被人喜欢的原因,“木”的两个艺术特色。
两个艺术特征:(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段)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研读文本,探究意蕴(阅读第4、5、6段,概括“木叶”与“树叶”二者不同的特征和意蕴,课件展示问题)
(1)探讨——“树”与“木”
①朗读第四段,品味文字诗句,大家觉得树与木的形象是否一样?那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叶子、水分、颜色…)
参考:树:满树的叶子→浓荫→水分很充足→浓绿
木:木板.木料→树干→落叶→秋天→微黄→干燥
②为什么填的分别是“木”与“树”,而不是“树”与“木”?
(借提问引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2)探讨——“树叶”与“木叶”
说说“树叶”与“木叶”意味的有何不同。(引用文中诗句来引导分析)
参考:“木叶”——微黄、干躁,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树叶”——绿色(枝繁叶茂),湿润,繁密
(3)探讨——“落木”与“落叶”
说说“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呈微黄、干燥,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4)小结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常识的暗示性,比如“霜”这个意象,它本身就已经暗含了寒冷的感觉,这是生活常识给予我们的暗示;另外一个是文化心理暗示,这实际上是由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是某种传统。
【走出文本游诗海】
(三)拓展训练
1.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示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情绪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脱俗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圣洁坚贞
2. 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来分析下列诗歌意象的意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诗人在 的场合下,运用 的形象,含有的 因素(意味),这是 的一个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 的感情(思想、心境)。
3.讨论: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四)作业布置
1.完成《创新设计·课堂讲义》47页“深度研读”第二题,分析诗中“柳”这个意象的暗示性。
2.搜集有关含“雁”“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认真品味欣赏,体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七、板书设计
(一) 主板书
说“木叶”
木叶————————————————————疏朗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树叶————————————————————绵密
(二)课件一
意象 季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秋风 叶落 脱尽 叶子 黄色微黄 干 燥 空阔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树(叶) 春夏 之交 枝叶 繁茂 碧绿(叶) 褐绿(干) 柔 软 饱满绵密 密密层层 一片绿阴
(三)课件二
八、教学反思:
文艺随笔如何设计课堂?我曾犹豫很久。这课看似繁琐(引用的诗句特别多),其实内容并不多,即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暗示性问题。于是,我删繁就简,让学生借助课文关键句、段落首句、中心句迅速理清脉络,明确思路,然后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学难点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
为突破难点,着重设计了两环节:一是探究“木叶”“树叶”具体差别;二是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即意象的联想意义。同时,把教材仅仅作为个例子,努力拓展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在训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能力。
就实际教学过程来看,本课的环节既有效地体现了教学目标,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课堂上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收获多来自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当然,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以至于在梳理课文时没有设计的那么顺畅,如果能有更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我想会更好;在拓展练习中,我的铺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忘了提醒学生审题时注意要求意蕴即“潜在的暗示性”等等,以便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意识;另外,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的总结落实的不够,这与后面时间安排紧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