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2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以问句结尾的诗歌。
2.能归纳部分以问句结尾的诗歌的尾句的规律。
3.能赏析部分以问句结尾的诗歌。
学情分析
1.能读诗歌,但难以真正读懂。
2.有一定诗歌积累量,但数量不足。
3.不具备分类研究诗歌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讨以问句结尾的诗歌的尾句的规律。
2.难点:研究读懂一首诗歌的路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顾钱钟书关于中国诗的论述。(1)一个共识:中国诗“富于暗示”。(2)一个公式:疑问语气做结束。中国诗“富于暗示”的情况有哪些?(1)以问结束的诗歌,(2)以景结情的诗歌,(3)精选意象的诗歌……今天只研究(1)以问结束的诗歌。
二、 以问结束的诗歌赏析举隅
寄夫 陈玉兰
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第四句的妙处。
明确:采用虚拟揣想的语气,让读者窥视到少妇极为焦虑的心理活动,逼真地表现出了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有问而无答,引人联想。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第三、四句的妙处。
明确:第三句想象故园旧山之景,寄寓着作者的思乡念亲之情,意象美,形式美。第四句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言有尽而意无穷。
秋浦途中①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穷秋,农历九月。③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问题: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虚实结合(想象),把大雁比拟作人,问大雁是虚,牵挂故乡是实,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以及宦途的感伤、羁旅的愁思。问而未答,余味无穷。
三、 以问结束的诗歌赏析模板
1.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赏析“以问结束”的大致模板:
指出手法(一般是“虚写”或“想象”)+结合本诗分析问句暗示的情感+说明审美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
2.如何看待模板?
高考答案有反模式化的倾向,但是模式作为支架还是必要的。
3.模板背后的原理
孤立地看尾句本身的特点,联系主旨看尾句,联系读者看审美效果。
四、 牛刀小试
1.改编2015天津高考诗歌试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赏析尾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释】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②管领:领受,享受。
问题:请简要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写作者自己官场得意,自己的老师重掌朝政,忙并快乐着,而在忙碌中准备偷闲痛饮。尾句以问作结,韵味悠长,含蓄地透露出踌躇满志、大干一番的畅快。
小结:孤立地看尾句本身的特点,联系主旨看尾句,联系读者看审美效果。
2.赏析完全陌生的诗歌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问题:哪些可以读懂?哪些不能读懂?如何解决?
根据学生问题小结:略。
强调:孤立地看尾句本身的特点,联系主旨看尾句,联系读者看审美效果。
四、 积累以问句结尾的诗歌
1.绝句(见上)
2.律诗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春雨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3.词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青玉案 (宋)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教学设计意图】
1.举三反一以得规律,大量积累以求巩固。
语言习得多先是举三反一,然后才能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实质是同类强化,在大量濡染同类文本的基础上理性分析,规律习得更为容易。
2.兼顾应试训练和学术训练。
更为理想的是,即使是应试训练,实质也是一种学术训练。这样,学教考统一就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3.尝试编写“搀扶式”教材,实施“搀扶式”教学。
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发展,需要有效教材的支撑。“搀扶式”的教材,接地气,可以将核心素养的发展变成可操作的东西。通过日复一日的“搀扶”,核心素养就可以有看得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