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能力;
把握钱钟书的比喻笔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了解比较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分析中国诗的特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从对比和比喻论证方法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以对比和比喻两种论证方法为例,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构想: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
本文结构清晰,学生在预习中便可归纳出中国诗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将首先让学生分析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再着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从局部文句开始挖掘,雕琢精义,在用心揣摩之中感受作者论证的独运匠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同学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关于钱钟书母鸡与鸡蛋的故事。有一位英国女士在读了《围城》这本书后,十分敬佩,并致电说想要登门拜访,结果你们猜钱钟书是如何作答的呢?他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你难道非要去认识一下那只下蛋的母鸡吗?”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深入体会钱氏幽默与智慧。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年),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1933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围城》;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1段: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比较文学的立场
第2-7段:中国诗的特点
发展: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后缺乏变化且逐渐腐化(2)
形式:篇幅短小;诗体适配诗心的需要(3)
韵味:富于暗示性(4-5)
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6)
内容: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7)
第8段:结论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引语: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诗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史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篇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韵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味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
风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乐队合奏 异 异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
内 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品析写作手法
提示:本文中哪种修辞手法出现频率最高? (比喻 )
(1)划出文中出现了的比喻句 (2分钟内完成)
(2)投影几个重要的比喻句 让学生将本体、喻体一一对应写出,体会句意。(8分钟)
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本体: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 一跳就高升上去
喻体: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
说明: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B.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本体:中国诗
喻体:闪电战 轻鸢剪掠
说明:中国诗简短而又意味悠远的特点。(最早叙事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诗极富时间的跳跃性和空间的延展性,力争以最短的内容表现最丰富的蕴含,惜字如金,所以想象与诠释的空间也就特别大。
C.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本体:诗体(诗歌的形式) 诗心(诗歌的内容)
喻体:鞋子 脚
提示:是脚适应鞋子还是“削足适履” ?
说明:诗歌的内容决定了形式,当然,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两者辩证统一。
比喻作用: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谈中国诗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的观点。让读者在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启发和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六)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比较分析曹操《观沧海》与普希金《致大海》的异同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相同点:
内容上都是作者心坎情绪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响出作者广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刻画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魄力。《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不同点: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究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观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