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思考。
4、感受梁思成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重、难点:
1、分析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
2、通过讨论和图片展示使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书,艺术的载体,集建筑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于一身。中国的古建筑更是以优美的形象装点祖国锦绣的河山,诉说着中华名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图片展示“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建于1500多年前,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楼阁间以栈道相通。全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建于悬崖之上,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颇为壮观。
今天我们并非要探秘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迹,而是要走近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 。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本
1、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在每段前标上序号,筛选每段主要信息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节)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主体)
第三部分(14-17节)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第四部分(18-20节)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细读并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并且就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特征展开说明。
明确:
和(二)是建筑的总体特征:(一)是建筑的立体结构,包括台基、主体(房屋)、屋顶;(二)是建筑的平面布局,包括主体对称、朝南、有户外空间。
——(五)是建筑的结构特征:(三)建筑结构的
方法是木材结构;(四)斗拱及其作用;(五)举折、举架的作用。
(六)——(九)是建筑的装饰特征:(六)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七)大胆使用各种颜色,如朱红等;(八)构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九)在建筑材料上使用各种装饰的手法,如琉璃瓦、油漆、木刻、浮雕、砖雕等。
(小组讨论,就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究探讨,挖掘出有意思的话题)
预设点1: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整体美观;二、跟中国人的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预设点2、“主要的房屋一般的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什么?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你家门什么朝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里,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不向南的原因,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也有可能是山间建筑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
预设点3、“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的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其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质朴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预设点4、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
生成预设: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肃静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是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而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
3、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探讨了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以及中国建筑的“可译性”以及继承和发展,在探讨这些专业问题时作者很巧妙地使用了一些比喻句来使道理浅显易懂。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你们感兴趣的比喻句,小组讨论,明确本体和喻体的以及比喻的意义。(文章第二部分也有比喻句,找出来讨论也可以)
生成预设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以兄弟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预设2、“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达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当明了。
生成预设3、“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管理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她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之风,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生成预设4、“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名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又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的“同一性质”,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课,或者更准确的讲学习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这是我国古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个性。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也就是文中所说“我们要熟悉自己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写出一篇中国文章”,即继承我们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拓展探究
今天,我们的建筑虽是在不断创新但也是以继承为前提的,请大家看白板,看看这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元素,蕴含了什么中国文化内涵?
四、情感教育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梁思成先生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家对我国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梁思成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