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法】自学、点拨、讨论
【教 具】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与相关资料进行预习
一、教师布置预习提纲
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结构提纲
2.预习课后习题
3.把握说明方法和表达效果
二、学生预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把握文章结构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
3.体会、分析并且借鉴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梁先生,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平静坦然。(多媒体显示图片)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资料)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六年预科,两年大学本科),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纽约联合国大厦等建筑的设计工作,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
(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指明学生口头回答(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引论)
第二部分(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即:总体特征(3-5)→结构特点(6-9)→外观、装饰、颜色等(10-13)。
第三部分(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18—20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3)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是以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作者按这样的说明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特征,原因在于这种顺序和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是相同的。
(4)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 品读重点语段
(1)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品味】 此段采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中“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通过比较,说明了中国建筑屋顶的特征。二、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说明“ 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2)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品味】这段话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如,“ 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 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3)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 词汇”和“ 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品味】 本段采用了三种说明方法:比喻说明,如“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 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就运用了这两种说明方法。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也就是说,所举的例子恰巧能说明自己的观点。
4.探讨习题三
学生口头作答,教师点拨
五、课堂拓展:(多媒体展示)欣赏世界著名建筑,提升建筑审美能力
六、小结: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七、布置作业
你一定很熟悉自己家乡的房屋建筑吧,想想:它们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