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为生物的社会》,提升学生论述类文章阅读整体把握与信息筛选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文章整体把握与关键信息筛选。
【教学方法】
阅读法、勾画法、对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群居动物的社会性特征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明确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考纲要求。
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明确本堂课学习目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整体把握、信息筛选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阅读示范(以第1自然段为例)。
关键句示范:第1段——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概括:集聚的医学家像聚会的群居性昆虫。
(2)默读余下文章,勾画关键词句,并根据关键词句概括文段大意。
(3)抽查段意概括情况。
2、分析结构,整体把握论述思路。
小组交流探讨:这13个文段中,哪些内容联系比较紧密?请把它们归并到一起。
3、方法点拨。
论述性文章一般思路:
引出论题——陈述论题——(分析原因)——解决办法(或 前景展望)
拓展:“绵阳一诊”中的《恒星考古:发现原始巨星踪迹》论述思路。
四、信息筛选
1、例题:下列关于蚂蚁的社会性群体特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生物学者认为,蚂蚁的群体性特征绝对有异于人类,可以用描述人类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反之则是违反科学。
B、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一连串的事实证明了“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虽然这令人类十分“为难”,但蚂蚁的社会特征却是一个无法回避因而不能不承认的事实。
C、 “独行的蚂蚁”只有“几个神经元”、“几根纤维”,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没有头脑也没有思想。
D、虽然个体的蚂蚁力量微弱,但数千只蚂蚁就能够形成一个智慧的蚁群,不需要彼此交换信息就能够井然有序地工作。
2、方法点拨。
解题意识提示:“筛选”即是利用一定的准则通过淘汰的方式挑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
准则:1、选项是否符合题干;2、选项是否符合文意。
解题方法:审读题干——锁定区间——分析比较
3、练习: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多的白蚁之所以能够像艺术家一样进行有序的集体性创造,是因为群体变大时,智慧也随之增大,思维便由此开始。
B、与在野外的独行的蚂蚁一样,外出寻找花蜜的单个蜜蜂也是微不足道,没有头脑没有思想,需要依赖于集体才能彰显出自己的智慧。
C、“探索”这个词的本义不是“搜索”,而是“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这启发着最具社会性的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应该寻求团结协作。
D、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是所有动物都有的,这些单独的生物在群体中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四、方法小结
论述类文章考察核心——判定“转换”(“转换”包括:1、语言转换,把文本语言转换成为选项语言;2、思维转换,把反射认读转换成为比较判断)。
判定的前提:静心阅读,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与大意。
判定的方法:筛选,审读题干——锁定区间——分析比较。
寄语:十年磨砺,闪烁其光; 一朝亮剑,璀璨其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