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0 21: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高考试题题型,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题型特征。
2、通过典型试题分析,熟练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
1、什么叫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师说》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期句读者”
2、 明朝有个书画家名叫祝枝山,他和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他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却嫉恶如仇,常替百姓说话。
   有一年除夕,一个姓钱的财主请他题写对联。祝枝山想:“这个财主平时欺压百姓,我何不借机奚落他一番?”于是,他提笔写了两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让学生分别为财主和祝枝山断句)
  祝枝山利用断句的不同奚落了财主,被人们传为佳话。
可见,断句不同,意思迥异
考纲解读
1、2017年《考试大纲》中并没有爸“断句”单独列为考点,但断句本身就能反映出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2、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五六分,对选文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断开,不加标点。
断句的前提
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易后难,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二、方法指津
(一)找名词(代词),定句读。(找主干定句读)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主 || 谓 宾 / 名(代)||动(形) 名(代))
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例1:刻 削 之 道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二)找虚词,定句读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例2: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
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不然古之桀骜者岂少哉
君子喜爱这个人,会将爱推及到在这个人屋子上停留的乌鸦,何况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而不是象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
(三)明修辞,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定句读。
(1)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四) 对话、引文,定句读
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如题3。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五)依总分,定句读
1、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六)依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文言断句很有帮助。
判断句式:…者…也、……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为、岂…哉
安…哉(也)、孰与……乎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
其它固定句式:况……乎;奈……何;
如(若)……何;得无(无乃)……乎;
何以……为;与其……,孰若……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