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人的》(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一)课标依据 1.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 2.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3.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2.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 3. 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二、整体阅读理论 整体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建立整体意识,把文本看成一个生命统一体,从内容与形式上对文本进行整体性解读并在解读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意活动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感悟文本、感悟作者,通过整体解读与整体感悟的阅读教学过程。 除此之外 ,由于作者运用了特殊的“套盒 ”式叙事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借鉴一些叙事学的理论知识,但会注意避免出现生涩术语,不给学生的理解造成新的障碍。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被编排在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从文体来看,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小说作品。从单元来看,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部分一共有两个小说单元,除本单元外,还有必修三第一单元。当时学生重点学习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同时了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本单元要求学生着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本文的“套盒”式叙事结构和蕴含其中的深刻主题,又使其具有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小说阅读图式的独特教学价值。二、学情分析(一)学习优势: 从阅读小说的能力看,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及高中一年的小说的学习,有了鉴赏品味中外经典小说的一定体验,也掌握了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从思维发展角度看,理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从阅读态度讲,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上课愿意回答问题,态度比较积极。(二)学习障碍: 1.课文的模块式结构使情节比较容易概括,但是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作品中“故事”不够刺激,不爱细读精读。原因分析:部分学生仅关注小说的娱乐性,直奔情节而去,轻视甚至忽视了小说的文学性,缺乏深入研读、探究文本的意识与能力。2.对主题的把握肤浅。比如简单地认为别理科夫这样的人物就是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 原因分析:旧有的阅读小说的图式形成惯性,已有的旧知(如《变色龙》的学习等)助长了思维惰性,更多地习惯于依靠旧有知识储备来理解作品,没有对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1.探究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2.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3.尝试构建新的小说阅读图式,将本课所学与高考要求的名著阅读建立联系。4.感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伟大作家的共通之处。 教学重、难点:同教学目标2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初探主题幻灯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并加以简单说明。利用学习目标3引出学生基于旧知对主题的初步理解——抨击沙皇专制统治板书主题1抨击沙皇专制统治“你们写给别里科夫的墓志铭”。快速回顾第一课时关于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与语言特色的内容。问题: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极具特色的典型人物,为什么不把小说命名为《别里科夫传》呢?明确:“……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人的,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点评展示出的示例,回忆旧知。思考筛选文本信息:“这种 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听课效率。温习旧知,紧贴文本,引出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分析环境探究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再探主题1.这些“装在套子里的人”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小城,他们在这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别里科夫们 “小城” 2.只有这座小城是这样吗?布尔金 “我们省”伊凡内奇 “我们” 俄国社会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环境特点并小结:郁闷、无聊、空虚、乱糟糟、死气沉沉大家活得唯唯诺诺、战战兢兢师:大家在怕什么?生:别里科夫。师:可是别里科夫死了以后,“局面并没有好转”,为什么?生:怕的是像别里科夫一样的人。师:这样的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如果世世代代都有许多这样的,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出示契诃夫的日记节选“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而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要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像别里科夫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想方设法地“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板书主题2揭示民族、社会现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部分。分析环境特点、人们生活状态的特点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不仅反映并批判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及其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也让读者看到了以小城为缩影,那个时代俄国人空虚无聊、死气沉沉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重视文本,眼观全文。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提升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分析人物三探主题郁闷、无聊、空虚、乱糟糟、死气沉沉的环境让人感觉到压抑和绝望,这样看起来俄罗斯民族简直没有一线生机。然而今天的战斗民族依然活跃在世界舞台,显然,有人改变了这样的环境。问题:如何看待小城内外那些不同于“别里科夫们”的人呢?1.简单回顾第一课时对华连卡姐弟的分析2.重点分析伊凡内奇:别里科夫的故事是布尔金讲给伊凡内奇的。布尔金和伊凡内奇的故事是作者讲给读者的。作者大费周章地用故事套着故事的方式来写小说,那么伊凡内奇这个人物一定有其特殊的意义。问题:你对伊凡内奇所说的话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为什么?板书主题3发出觉醒的呐喊速读全文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套盒式的叙事结构及其作用。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作者借别里科夫这一形象,不仅反映并批判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及其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也让读者看到了以小城为缩影,那个时代俄国人空虚无聊、死气沉沉的生存现状与精神状态。更重要的是,作者以套盒式的叙事结构虽然隐蔽但是极坚定地发出了觉醒的呐喊。”分析华连卡姐弟及伊凡内奇对于揭示主题的作用。从叙事角度看伊凡内奇这一人物的特殊作用。初步感知整体阅读对挖掘小说主题的作用。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总结过程形成方法利用板书回顾、总结如何三探而出小说的主题。1、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析社会环境并探究环境和人物的关系。3、重视作品的整体阅读和对作者的深入了解。回顾到第2点之后 ,可以将课文节选部分的结尾与全文的结尾进行比较,并简单介绍作者在1890的经历对1898年创作本文的影响。由此引导出第3点,并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为小结:“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回忆总结 比较阅读深入感知整体阅读对挖掘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尝试建立新的小说阅读图式。迁移应用契诃夫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隐蔽但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用一个漫画式的典型人物和以小城为代表的典型环境折射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现状,并且能在看似充满灰暗的现实中发出新希望的呐喊,这正是他作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伟大之处。伟大的作家都有共通之处 ,我们在分析环境特点的环节时,不少同学在讨论中提到那个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的小城像极了鲁迅笔下的“铁屋子”,而《呐喊》正是我们高中阶段必须完成的名著阅读之一,希望今天的学习能对大家的经典小说作品阅读有所助益。阅读幻灯展示的语段,感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伟大作家的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作业布置1.再写墓志铭。2.从《孔乙己》、《药》、《阿Q正传》中任选一篇,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完成作业。1.通过再写墓志铭加深对人物及主题的理解。2.将初步建立的新的重视整体阅读的模式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学习的效果。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在层层深入挖掘主题过程中的回答,以及每一次对主题的更深理解,来评价学生思维提升的程度。通过两个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学习的得与失。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设计特色 本课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教学,在第一课时完成小说阅读的“基本功”教学之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与只读课文进行对比,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小说阅读的图式。将教材的学习与高考要求的名著阅读打通。通过层层追问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二、教学反思 一课时40分钟的时长对本课的内容而言,略显紧张。如果在课前能对学生全文阅读的情况做更有效的检测,督促学生熟读全文,把课上再次回顾小说的时间节省出来,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和表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