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变化》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
先说教材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然而,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在本节课中,通过对身边一些发声物体的观察,将让我们明白物体的不同振动状态跟声音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掌握音量和音高的变化跟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对于声音是不陌生的。但是,孩子们往往会将音量与音高混淆不清,就无法分清物体在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看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如何引导学生“ 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教法与学法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我就地取材,通过对身边发声物体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认识音量和音高的变化。本节课,我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亲身体验获得相关知识。
学法: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实验体验法、对比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这里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
音乐中的音阶对于同学们并不陌生,我先让一个同学唱do、re、mi、fa、sol、la、si、do,再让全班同学齐唱,然后提问:这几个音有什么不同吗?大家一起唱跟一个人唱相比,声音有何不同?引出声音有强弱,即音量;声音有高低,即音高。那么,声音的强弱、高低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从同学们感兴趣的音阶演唱入手,调动起学习的兴趣,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面来,并且从中初步感受到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变化,从而顺利导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
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两个实验了来完成。第一个实验是钢尺的发声实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发出两种声音,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先指名由学生任意发出两个音,一个为强,一个为弱;再用击掌的方式发出两种强弱不同的音。初步感知强音的特点是“重、大、响亮”,弱音的特点是“轻、小”。
第二步,击鼓进一步感知声音的强弱。通过用大力击鼓发出强音,用小点力击鼓发出弱音。在学生已经感知了强弱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鼓是如何发出强弱音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可能与真正原因距离较远,我再做适当的引导,如:“我们知道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振动的关系,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是否也有关系呢?”通过下面的实验,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第三步,钢尺的发声实验。
怎样能使尺子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呢?学生回答出“轻轻拨”和“用力拨”后,就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轻轻拨动尺子,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观察尺子是怎样振动的?
再用力拨动尺子,声音的强弱发生变化了吗?尺子的振动发生变化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注意事项,以保证实验成功。
接下来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
钢尺发声实验记录表
声音的强弱 尺子振动的情况(可用文字或画图表示)
轻轻拨
用力拨
第四步,汇报实验结果。学生尝试归纳出: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第五步,巩固实验结果。用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两个音。再分别靠近吊着的乒乓球,观察球的跳动,感受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跟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步,回答鼓声强弱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实验是橡皮筋的振动发声实验。
第一步,让学生演奏铝片琴,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变化及跟振动的关系。
第二步,敲打不同水位的杯子,观察声音的高低跟水位的关系。
第三步,橡皮筋的振动发声实验。提示注意事项,如图课件出示:
第四步,分小组进行实验,为了使实验更直观,再请三个同学到讲台前拨动大橡皮筋做一次实验。
然后做好实验记录。
橡皮筋的发声实验记录表
声音的高低 橡皮筋振动的情况
松
紧
第五步,汇报实验结果。
松——振动慢——低
紧——振动快——高
设计意图:我认为学科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激发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采用橡皮筋振动发声的实验来代替敲击杯子的实验,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发现生活,拓展延伸。
出示吉他演奏的视频,感受吉他演奏的美妙音乐,适时提问:“为什么琴弦有粗有细,为什么吉他手总是一手弹弦、一手按弦?”再联系生活中长短粗细不同的铁钉、钢管等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思考,看看他们在拨打、敲击时的声音有何变化。让课堂上点燃的探究热情延续到课外,拓展科学课程的空间,使科学课余音不断。
附: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音量 强 振动幅度大
弱 振动幅度小
音高 高 振动快
低 振动慢
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