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朱光潜
文
嚼
字
咬
小老鼠看书——
锤字炼句是我国文人的传统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 唐·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咬文嚼字”本义
本词原是贬义色彩,在本文则是贬义褒用
词性色彩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咬文嚼字的字句?
温故知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壹
贰
叁
肆
鹰 长空,
鱼 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在荷叶上。
温故知新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作者介绍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体介绍
赏析全文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咬文嚼字”什么样的新意呢?请用原文回答。
故,“咬文嚼字”是一种一字不放松的严谨的态度。
文章列举了哪几个“咬文嚼字”的例子?
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贾岛“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实例分析·郭沫若改台词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是坚决的判断比你是更有力度(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
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
×
说明的道理: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思考:“你这”真的“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吗?
长辈对幼儿:你这小淘气!
水牛
郭沫若
活也牺牲,死也牺牲,
死活为了人民,你毫无怨艾。
你这和平的象征,
你这献身精神的大块,
水牛,水牛,你最最可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剩下的两个事例,比较其改动,看看哪个字词咬得准,用得妙?
步骤一:分析改动的形式
步骤二:找出段落中的关键性语言
步骤三:分析、综合得出答案
实例分析·王若虚改《史记》
幻觉、错觉
准、狠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无惊讶之意
只表结果
非也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
数
不
同,
意
味
不
同。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推
冷寂场合
敲
热闹场合
实例分析·贾岛“推敲”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
人言冷寂我独闲。
随缘剥啄惊宿鸟,
月下来僧扰梦清。
字
眼
不
同
意
境
不
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壹
贰
叁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郭沫若改台词
王若虚改《史记》
贾岛“推敲”
实例与道理
因为文字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什么只是改变了一两个字词,文字表达的
意思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课文第6、7段写了什么内容?举了什么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品味诗句6段
清茶
水中月
(味觉)
(视觉)
联想
清沁心脾、清沁肺腑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品味诗句6段
1、诗人所处环境:
2、诗中人物的活动:
3、诗中人的情趣:
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品荼、赏月
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明确: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事例7段: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美人都是——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排印书籍 ——付梓、杀青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
郭老改字
【引】
咬文嚼字
(反)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阅 读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反)
【结】
达到艺术美
写 作
思路结构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品味语言, 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品情味、意味、意境。
让我们明白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独立思考才有新见。
文章启示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与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阅读检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