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三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三峡》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2 17: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峡》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式和奇丽的景色。
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形式和奇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了解作者
“峡”字导入: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山”)再进一步思考,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有读它的水。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郦道元何许人也?我们从课文第五十四页注释一可知。(圈画注释1)一位地理学家居然被誉为写山水散文的慎守,令人称奇。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三峡》这篇课文细细感受郦道元笔下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核心问题)作者通过介绍三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设计说明:根据“峡”的字形结构明确“峡”的特征,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个别朗读,师生互评(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全班齐读。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1. 学习文章之前,请同学们先积累文章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及其意思。
明确:自 阙 自非 襄 奔 不以疾 素湍 回清 绝巘 飞漱 良 肃 属引 响
设计说明:经过自读、互读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内容,故教师在此通过字字落实帮助学生明确字词含义,尤其提醒学生关注易漏点,完善学生的自学部分。
讲解课文,了解景物特点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三峡?分别描写了三峡哪些景物?
明确:概貌、夏景(水)、春冬之景(山水草木)、秋景(猿啼)。(概述→分述)
课文题为三峡,三峡的景物总体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自读第一段,边读边圈画思考。
预设:
“三峡七百里中”,它的意思是在七百里三峡当中,这即交代了描写对象三峡又介绍其总体长度,表明三峡之长。
追问:何为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小结:交代描写对象、总体长度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这句直接描写三峡江岸山势连绵,山与山之间完全没有空隙。 连绵
追问:想象这句描写山势的画面。(江岸七百里,两岸群山间连绵起伏,比肩接踵,组成两道密不透风的屏障,挟制着长江滚滚奔流其间,这图景是何等壮阔啊。)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句话的意思是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这句在描写山势连绵的基础上,又极言山的高峻,重叠二字说明山峦层叠。根据《古代汉语辞典》言之高俊的山峰,隐天蔽日是夸张的说法,即言山高。“隐天蔽日”是对岩嶂高峻程度的具体描述。 高峻
追问: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大山壁立,高耸入云,层层叠叠,似乎挡住了天空,连太阳光似乎也没法从山的空隙中挤出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这一组不仅是对隐天蔽日程度的具体描述,而且进一步凸显江岸的高峻狭窄。 高峻狭窄
小结:寥寥数笔层层勾勒,使读者仿佛行船于长江之上,仰望江岸,环视江岸,目之所及,无不凶险奇伟。第一段以行船的视角,一笔写七百里,通过描写江岸连山的威仪峭拔,展现三峡全景雄伟的特点。
这一段话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明确:敬畏,赞叹的语气
那么随着四季变化,三峡在不同季节景物各有怎样的特点?我们继续研读后面的课文。
(1)有奇山必有奇水,三峡景物在夏天有什么特点?我们来看课文第二段。 雄壮奔腾
预设: “至于夏水襄陵”,意思是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这句话以船只航路被阻断,凸显水之大水之险。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这句话说的是有时遇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两地中间要相距一千二百里。追问:上一句说,沿溯阻绝不能通航。这里怎么说,朝发暮到呢?
“沿溯阻绝”指的是一般情况,在夏水襄陵时,通行很不安全。这一句指的是特殊情况,既然王命急宣,只能冒险而行。这也侧面反映了江水之险。朝发暮到,突出行船时间短,一千二百里,突出两地相距远。这两个数据做比较表明航速非常快,衬托江流之急。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夏水襄陵时顺流而下,行船风驰电掣,速度惊人。联系上句提到的航速,这样的航速不由令人联想起日行千里的快马乘风而行的列子。所以作者以“乘奔御风”来做比较,夏天江水暴涨时,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言自明。
小结: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行程的视角,以航行来写三峡夏水大而险,而且航行不通。顺流而下,航行飞速,由此展现出在夏天三峡江水峻急雄壮,惊心动魄之美。
追问:怎样朗读?(顺接了第一段的语气,读的时候注意“至于”二字。)
(2)我们再来看看春冬与秋天时三峡的奇丽美景有怎样的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秀美雅致
预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的是看江面所见,在春天和冬天两个季节,三峡的江上,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各种景物的倒影,可见水位下降了很多。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急而不稳,险而不大,水势趋于缓和,至于水深而绝无倒影。更突出水流的宁静清澈,与夏水汹涌澎湃,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三峡的水夏天猛烈,春冬缓和,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特点。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的是仰望江岸色,描写的景象是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的往下冲荡。这是两岸高山上的美景。
追问:想象画面。(柏树常绿,层峦叠翠,远山接天,仿佛青色的背景全部如一条条白练。悬泉抖落空中,似乎传来冲击山石的水声,仿佛亮晶晶的舞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这样优美的风景称得上诗情画意了吧。)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是作者对春冬之时三峡景物的综合描述和赞美。说的是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以此来综合描述和赞美前两层描写的景象。
追问: “良多趣味”,是什么样的趣味呢?(江上素湍绿潭青山间,悬泉瀑布,动静相宜,点出水清。多生怪柏中的“多”点出数量,“怪”点出姿态,可见树荣。春冬之时,三峡景物的趣味恰在山明水秀雅致之趣。)
追问:怎样朗读?(朗读时注意则带有一些转折意味的语气,引出下文,语调整体应该轻柔舒缓。)
(3)三峡景物在秋天又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来看第四段的描写。肃杀凄清
预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说的是每到天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 “晴初”天刚放晴,指明天气,可见刚刚经历多日阴雨。“霜旦”下霜的早晨,指明已经入秋,又刚刚经过一夜寒气未散。这两个短语讲明了下一句中“寒”的缘由,“林寒涧肃”其实是林间寒肃,涧指夹在两山间的水沟,一派清寒肃杀景象。这一部分从视觉上描写三峡环境秋意冷落。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常有高处的猿猴
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凄异”是指凄惨悲凉,哀转是指声音悲凉婉转,形容猿啸声。这两个词都有悲切的意思。但哀转更加婉转,悲凉之意更浓。这一部分从听觉上描写三峡的猿啸声,秋意悲凉。
追问:想象画面(同学们可以想象自己的耳畔,凄切的猿啸声从高处传来,一声接着一声,一声长嘶一声。这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不歇,令人心生悲凉。)
)从“故语者歌曰”可知,作者下面引用的是三峡渔民的歌词,歌词的大意是,巴东地区有三峡,其中巫峡为最长,巫峡上猿猴啼鸣,声声引人落泪,沾湿衣裳。猿鸣就是猿啸,引用这段歌词使悲凉之意递增。如果说属引凄异的啸声造成时间上的延续感。传响为猿啸声带来回荡,那么巫峡长则使人联想到猿啸声是在漫长的空间中来回飘荡。悲凉之意在时空之中同时延续,泪沾裳正是悲凉递增的效果。引用渔者之歌为三峡秋意悲凉,再添一抹悲意。
追问:怎样朗读?(读出凄婉之感)
小结:这段文字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秋天三峡中的猿啸之悲。这声音属引凄异,回声哀转,最后催人泪下,使得三峡之景在秋天格外悲凉。
设计说明: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全貌和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进而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本环节要注重朗读训练以及语言的品读。
难点探析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三峡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呈现的?
预设:作者先写三峡的山,勾勒全貌,再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象时先写夏天,再写春天和冬天,最后写秋天。其中夏季重点写水,春侧重综合描述山川风物。秋季重点写猿啸。
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三峡景物呢?
预设:根据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峡指两山夹水处,因此,就地形而言,三峡之所以为峡,正因为群山约束中有长江流淌,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既要写山也要写水,山是屏障是峡的外围。所以先写山后写水。故第一段写七百里连山。水是筋骨,故第二段写水突出重点。
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时序来写三峡景物呢?
预设:夏水俊伟雄壮,与第一段山的雄险奇伟有内在联系。
从地形上说,正因为江岸狭窄高俊,襄水才能涨到襄陵的程度,第一二段有因果关系。
从文脉上说,夏水惊心动魄,和江岸逶迤峭拔,在情调上统一于豪迈之气,所以先写夏水使文气贯通。
春冬景物有相似处,所以放在一起写春风至今雅致秀美。如果跟在第一段后面和豪迈之气不能融通。
由此可见,从夏天写到春冬,虽然时序上是跳跃的,但情调上是对比的。秋景突出凄美,放在文末是递进与反差的统一,使全文情调呈现出雄壮、豪迈、雅致、秀美和悲凉凄美。
设计说明:在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关注每段的段首字词,从地形、文脉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行文的思路。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介绍三峡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作者笔下三峡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牵动着读者不同的心绪。开篇写三峡全貌,雄险奇伟,使人惊叹不已。接着写三峡四季之景或峻急雄壮,使人惊心动魄或雅致秀丽,神人心驰神往或悲凉凄美,使人哀痛垂泪。读者情随景迁,不自觉的爱上三峡美景。作者通过写三峡,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之情。
设计说明:让学生借助板书和笔记完成总结。
课后检测
回顾本堂课的学习路径
练习: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实词解释。整体感知记忆,不断研读课文。我们先明确了 ,又了解了 。从而挖掘出三峡景物的三重美感。我们又探究了 ,理清了 。认识到三峡景物的三重美感是递进与反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作者笔下三峡景物的特点所传递的情感。
答案:这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作者通过介绍三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实词解释。整体感知记忆,不断研读课文。我们先明确了三峡总体上的特点,又了解了三峡景物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从而挖掘出三峡景物的三重美感。我们又探究了这样安排三峡景物的呈现顺序的原因,理清了文章脉络。认识到三峡景物的三重美感是递进与反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作者笔下三峡景物的特点所传递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作业布置
1. 完成练习部分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