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19?土壤的组成及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19?土壤的组成及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01 22:11:3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19 土壤的组成及结构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鄞州期中)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土壤生物数量
C.空气体积分数 D.无机盐含量
2.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只含有一些小型动物
B.土壤中只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C.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干燥土壤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4.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5.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  )
A.水分 B.空气 C.大风 D.无机盐
6.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7.(2021八下·仙居期末)某同学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水 B.空气 C.有机物 D.无机盐
8.(2021八下·仙居期末)土壤中除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还有许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萝卜 B.蚯蚓 C.蜗牛 D.燕子
9.(2021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10.(2020八下·江干期末)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3种土壊分别装在相同的花盆内,然后分别种植2-3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浇等量的水,花盆放在阳光下,但不会淋到雨,进行一段时期的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最好的土壤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都相同
二、填空题
1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   和   等。
1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3.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14.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15.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八下·杭州期末)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等质量的土块,分别证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
(2)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17.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
完整。
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 只鼠妇,b.10
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 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   (用字母填空)。
【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   ,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   两 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方法步骤】

全班分成
6~8 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   ;

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 10 次;

实验结果:   。
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   。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   。
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
18.(2020八下·青田期末)在《植物的养护》拓展课上,某同学发现,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决定开展不同种类土壤保水能力强弱的探究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器材】锥形瓶、漏斗、纱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⑴实验中,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⑵若通过实验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⑶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四、解答题
19.(2021·乐清模拟)在种植柑橘的过程中,控制杂草的过分蔓延成了果农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柑橘园还是使用化学药剂除草,结果往往使果园生态恶化,病虫害丛生,果实品质差。近年来,柑橘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柑橘园生草是指在柑橘林株间种植合适的草种,如“藿香蓟”,等草长至30厘米时。
分期割草,然后哂至半干,掩埋在树下,年年反复进行,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资料一:生草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资料二:在夏季高温期,覆草有利于防止土壤温度迅速上升,土壤温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资料三:试验表明,柑橘园内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瓢虫、草蛉等益虫的种群和数量增大。草蛉可以吃蚜虫,还可消灭红蜘蛛。
资料四:红蜘蛛是果园常见的病虫害,繁殖速度快。主要生存在叶子背面,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作出解释。
20.(2019·宁波模拟)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若培养液的浓度   蔬菜的根细胞液浓度,会导致蔬菜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
(3)—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五、综合说理题
21.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很显然,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解答】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2)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质量,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土壤组成成分及实验常规操作分析。
【解答】A:加热土壤,用酒精灯外焰,A错误。
B:过滤土壤浸出液 ,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称量土壤,左物右码,C错误。
D:蒸发土壤浸出液 ,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周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草坪以后的生长,原因是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解答】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烧焦味。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蒸馏水不含土壤中的无机盐。
【解答】甲组中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实验结果发现甲组植物生长正常,蒸馏水中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因此对比可以说明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生物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总和,萝卜、蚯蚓、蜗牛都属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属于土壤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
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解答】壤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 ( 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 ) 占土壤总体积的 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 1% ~ 5%;水和空气各占 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1.【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总体上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占95%左右。
【解答】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12.【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3.【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4.【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空气和水的含量都是25%,蓄水性和透气性较好,有机物只有2%,土壤中颗粒含量适中,所以该土壤属于壤土类型;故答案为:壤土类土壤;
(2)壤土类土壤处于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之间,同时具有黏土和砂土类土壤的优点,通气性和透水性都较好,适合植物的生长;故答案为:较好;较好; 有利 ;
故答案为:(1)壤土类土壤;(2)较好;较好; 有利 。
15.【答案】A;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不同种类土壤类型,其空气、水、矿物质颗粒比例的了解。
【解答】A.水含量最多,空气含量较少,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粘土类土壤,粘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
B.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且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壤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C.空气含量较高,矿物质颗粒含量也较多,属于砂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
故答案为:A;B。
16.【答案】(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
(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
(3)大于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实验虽然不能避免误差,但能减小误差。
(2)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得出结论: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解答】(1)土块中有空隙,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比较,可知疏松的土地和踩踏过的土地哪个空气含量高,因此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即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地和铁块”如此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3)若发现V1>V,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故答案为:(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3)大于
17.【答案】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显(或干燥)的土壤里;b、c、d、e、g;c和d;j和k;相等;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由于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根据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鼠妇适合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选用10只鼠妇减小误差,湿土和干土是不同的鼠妇生活环境可以作对照,铁盒作鼠妇生活的空间,纸板用来隔离湿土和干土的空间。因此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有: b、c、d、e、g。
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c和d,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j和k两种环境。
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相等,目的是为了保证变量的惟一性,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
实验结果: 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因为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 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土壤湿度以外,其他条件如鼠妇的数目、温度等都应当相同。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的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潮湿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
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得出结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故答案为: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显(或干燥)的土壤里;b、c、d、e、g;c和d;j和k;相等;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18.【答案】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否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2)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 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少。
(2)除了要研究的土壤的种类相同以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
(3)土壤的保水性能好,流失的水分就少,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水就少,所以如果观察到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就可以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
(4) 不同小组之间在浇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1)少;(2)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3)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4) 否
19.【答案】生草能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跟的呼吸作用;提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生草增加了微生物,草埋在树下,通过微生物分解,给柑橘提供丰富的无机盐;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益虫的繁衍和栖息提供场所,增加了益虫从而减少虫害,达到生物防治;草蛉可以捕食红蜘蛛,红蜘蛛大量减少,可以减少对柑橘的叶绿素的破坏,提供柑橘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柑橘的产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生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对果树的根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强自动调节能力,还引入了生态治虫,极大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柑橘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从以上几个较多回答即可.
20.【答案】(1)A
(2)大于
(3)向光性
【知识点】植物激素;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
【解答】(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故选:A.(2)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3)植物具有向光性.
故答案为:(1)A;(2)大于;(3)向光性
21.【答案】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19 土壤的组成及结构
一、单选题
1.(2022七下·鄞州期中)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土壤生物数量
C.空气体积分数 D.无机盐含量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本题没有对土壤浸出液进行处理,故没有对有机物和无机盐进行鉴别;通过图示装置分析可知,装置中没有收集昆虫的容器;故也不能测出土壤生物的数量;本题只能根据同等页面需要的水的量的多少来判断土壤中含有的空气的量的多少;
故选C。
2.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只含有一些小型动物
B.土壤中只含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C.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地是陆地的表层,由岩石、成土母质及土壤共同组成。很显然,土壤只是土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概念存在较大差别。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四种物质组成,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土壤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解答】土壤中不仅含有植物、动物,还有用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大量细菌、真菌等。
故选C。
3.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干燥土壤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2)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取经充分干燥的土壤,先用天平称得其质量,然后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4.下列关于土壤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土壤
B.过滤土壤浸出液
C.称量土壤
D.蒸发土壤浸出液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土壤组成成分及实验常规操作分析。
【解答】A:加热土壤,用酒精灯外焰,A错误。
B:过滤土壤浸出液 ,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称量土壤,左物右码,C错误。
D:蒸发土壤浸出液 ,D正确。
故选D。
5.古人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以后草的生长,这说明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  )
A.水分 B.空气 C.大风 D.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周期。生活中人们也发现烧草坪会有利于草坪以后的生长,原因是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其中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解答】燃烧的灰烬中含有无机盐,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故选D。
6.小刚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刚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用酒精灯对着土壤加热,一会儿闻到一股烧焦味,并有白烟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水分、空气、无机盐在加热时都没有烧焦味。
故选D。
7.(2021八下·仙居期末)某同学将甲、乙两组生长状况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生长正常,乙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此实验说明小麦生长需要(  )
A.水 B.空气 C.有机物 D.无机盐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浸出液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蒸馏水不含土壤中的无机盐。
【解答】甲组中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土壤中的无机盐,实验结果发现甲组植物生长正常,蒸馏水中的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因此对比可以说明小麦生长需要无机盐,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1八下·仙居期末)土壤中除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还有许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属于土壤生物的是(  )
A.萝卜 B.蚯蚓 C.蜗牛 D.燕子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土壤生物的概念解答即可。
【解答】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总和,萝卜、蚯蚓、蜗牛都属于土壤生物,而燕子不属于土壤生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1八下·上城期末)如图为证明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土壤浸出液进行过滤,收集滤液后,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水分,蒸发皿上会残留白色固体物质。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溶液外洒
B.只用乙装置还可以用来测量土壤有机物的含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难溶于水的无机盐
D.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
【答案】A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A、甲装置中玻璃棒用以引流而防止液体外洒,A符合题意;
B、土壤浸出液加热蒸干后残留白色固体是无机盐,并不是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C、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是可以溶于水的无机盐,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土壤浸出液过滤,并且使用酒精灯加热蒸发,因此蒸发皿上残留的白色固体不一定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2020八下·江干期末)将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3种土壊分别装在相同的花盆内,然后分别种植2-3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同种植物,浇等量的水,花盆放在阳光下,但不会淋到雨,进行一段时期的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最好的土壤是(  )
A.砂土类土壤 B.黏土类土壤 C.壤土类土壤 D.都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解答】壤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 ( 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 ) 占土壤总体积的 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 1% ~ 5%;水和空气各占 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1.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   和   等。
【答案】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结合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有情况进行回答。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除此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动物和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总体上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占95%左右。
【解答】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1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答案】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许多非生命物质,这些物质主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解答】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土壤中溶于水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3.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取长、宽、高分别是10 cm、10 cm、5 cm的铁块和土壤,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大烧杯中,再向烧杯中注水,为使两者完全浸没,需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的体积不同?
(3)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所占的体积分数为15%~35%。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 mL;750 mL
(2)土壤有空隙
(3)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使其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加的满量筒的数目和甲乙的水量即可求出。
(2)土壤中存在空隙。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解答】(1)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50毫升=650毫升;
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3×200毫升+1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存在空隙,加入的水会进入其中,所以往装土壤的烧杯的加水量要大于往装铁块的烧杯的加水量。
(3)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4.为了测定土壤中不同颗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学在校园中采集了土壤的样品。经测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
空气 水 粉砂粒 砂粒 黏粒 有机物
25% 25% 15% 17% 16% 2%
(1)该土壤样品的类型为   。
(2)该地的土壤通气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透水性能   (填“较好”或“较差”),对植物生长   (填“有利”或“不利”)。
【答案】(1)壤土类土壤
(2)较好;较好;有利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壤土,指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颗粒大小在0.2mm至0.02mm之间。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适耕期长,易培育成高产稳产土壤,也是较理想的农业土壤。
【解答】(1)由表格数据可知,空气和水的含量都是25%,蓄水性和透气性较好,有机物只有2%,土壤中颗粒含量适中,所以该土壤属于壤土类型;故答案为:壤土类土壤;
(2)壤土类土壤处于砂土类土壤和黏土类土壤之间,同时具有黏土和砂土类土壤的优点,通气性和透水性都较好,适合植物的生长;故答案为:较好;较好; 有利 ;
故答案为:(1)壤土类土壤;(2)较好;较好; 有利 。
15.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   ;最适宜耕种的是   。(填序号)
【答案】A;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不同种类土壤类型,其空气、水、矿物质颗粒比例的了解。
【解答】A.水含量最多,空气含量较少,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粘土类土壤,粘土类土壤保水、保肥性较好;
B.空气和水含量基本相同,且矿物质颗粒含量居中,属于壤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C.空气含量较高,矿物质颗粒含量也较多,属于砂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透气性、透水性较好;
故答案为:A;B。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八下·杭州期末)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等质量的土块,分别证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
(2)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答案】(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
(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
(3)大于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实验虽然不能避免误差,但能减小误差。
(2)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得出结论: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解答】(1)土块中有空隙,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比较,可知疏松的土地和踩踏过的土地哪个空气含量高,因此在步骤1中有一处错误,即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地和铁块”如此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3)若发现V1>V,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故答案为:(1)各取等质量的土块修改为各取等体积的土块(2)减小误差,使结果更加精确(3)大于
17.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
完整。
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 只鼠妇,b.10
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 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   (用字母填空)。
【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   ,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   两 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方法步骤】

全班分成
6~8 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   ;

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 10 次;

实验结果:   。
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   。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   。
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
【答案】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显(或干燥)的土壤里;b、c、d、e、g;c和d;j和k;相等;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由于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根据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鼠妇适合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选用10只鼠妇减小误差,湿土和干土是不同的鼠妇生活环境可以作对照,铁盒作鼠妇生活的空间,纸板用来隔离湿土和干土的空间。因此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有: b、c、d、e、g。
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c和d,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j和k两种环境。
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相等,目的是为了保证变量的惟一性,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
实验结果: 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因为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 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土壤湿度以外,其他条件如鼠妇的数目、温度等都应当相同。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的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潮湿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
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得出结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故答案为: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显(或干燥)的土壤里;b、c、d、e、g;c和d;j和k;相等;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18.(2020八下·青田期末)在《植物的养护》拓展课上,某同学发现,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决定开展不同种类土壤保水能力强弱的探究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器材】锥形瓶、漏斗、纱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⑴实验中,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⑵若通过实验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⑶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答案】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否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1)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较大,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或流出,通气性能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黏性较强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较差。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应当是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
(2)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 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少。
(2)除了要研究的土壤的种类相同以外,其它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都要控制相同。
(3)土壤的保水性能好,流失的水分就少,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水就少,所以如果观察到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就可以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
(4) 不同小组之间在浇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为:(1)少;(2)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3)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4) 否
四、解答题
19.(2021·乐清模拟)在种植柑橘的过程中,控制杂草的过分蔓延成了果农急需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柑橘园还是使用化学药剂除草,结果往往使果园生态恶化,病虫害丛生,果实品质差。近年来,柑橘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在国内逐渐推广应用。柑橘园生草是指在柑橘林株间种植合适的草种,如“藿香蓟”,等草长至30厘米时。
分期割草,然后哂至半干,掩埋在树下,年年反复进行,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资料一:生草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
资料二:在夏季高温期,覆草有利于防止土壤温度迅速上升,土壤温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呼吸作用。
资料三:试验表明,柑橘园内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瓢虫、草蛉等益虫的种群和数量增大。草蛉可以吃蚜虫,还可消灭红蜘蛛。
资料四:红蜘蛛是果园常见的病虫害,繁殖速度快。主要生存在叶子背面,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作出解释。
【答案】生草能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跟的呼吸作用;提高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生草增加了微生物,草埋在树下,通过微生物分解,给柑橘提供丰富的无机盐;种植藿香蓟后,茅草等恶性杂草会相继死亡,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益虫的繁衍和栖息提供场所,增加了益虫从而减少虫害,达到生物防治;草蛉可以捕食红蜘蛛,红蜘蛛大量减少,可以减少对柑橘的叶绿素的破坏,提供柑橘的光合作用,提高了柑橘的产量。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生草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对果树的根有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增加果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增强自动调节能力,还引入了生态治虫,极大的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柑橘的品质和产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从以上几个较多回答即可.
20.(2019·宁波模拟)如图所示,利用放置在阳台上的装置进行蔬菜的无土栽培。在培育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培养液、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并适时补水。
(1)培养液中含多种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如硫酸铵)主要作用是 .
A.促进蔬菜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B.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C.使蔬菜莲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2)若培养液的浓度   蔬菜的根细胞液浓度,会导致蔬菜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因此,需要适时补水。
(3)—段时间后,由于植物具有   ,蔬菜莲叶会朝向阳台外生长,从而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1)A
(2)大于
(3)向光性
【知识点】植物激素;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
【解答】(1)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故选:A.(2)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水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渗透,即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3)植物具有向光性.
故答案为:(1)A;(2)大于;(3)向光性
五、综合说理题
21.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
【答案】答: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巨石存在缝隙,随着时间的过去巨石的缝隙会越来越大,巨石破碎成更小的颗粒,在外力的作用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会最终形成土壤;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故答案为:这块巨石变小或变碎,因为随着流水或结冰以及自然生物的作用会使这一块有缝隙的岩石逐渐被风化掉,最终形成土壤。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