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20?土壤的污染及保护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20?土壤的污染及保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6-01 22:16:07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20 土壤的污染及保护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能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是(  )
A.城市的发展尽量少占用农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C.严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保护土壤的措施相关知识。
【解答】城市的发展尽量少占用农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严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都是保护土壤的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1八下·吴兴期末)湖州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思想就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可以保证河道畅通,防止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大气,故B不合题意;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可以减小对空气的污染,故C不合题意;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但是会严重污染空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2020九上·金华期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了共同创造和维护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此相符合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B.为了节约成本,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D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判断。
【解答】A.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故A错误;
B.为了节约成本,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会对地下水产生严重污染,故B错误;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会严重污染空气,可能引起火灾,故C错误;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D。
4.(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经处理均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故选:B
5.(2020八下·江干期末)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要保护好土壤,下图中的情况会造成土壤资源流失的是(  )
A.泡沫塑料废弃
B.工业、生活污水灌溉
C.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
D.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2)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 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 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
【解答】泡沫塑料废弃,工业、生活污水灌溉,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都会导致土壤污染,而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所以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6.(2020七下·慈溪期中)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的是(  )
A.人们更需要产品 B.人们更需要木材
C.人们更需要粮食 D.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1、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
2、各类植物都能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解答】西部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通过 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植被,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2020八下·长兴期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可能造成广泛的土壤污染的是(  )
A.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肥料
B.大量使用塑料地膜面未能回收
C.综合防治植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用量
D.合理施用化肥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塑料地膜属于塑料制品,在土壤中不易被自行降解,会使得土壤板结、通气性变差,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也会进入土壤,所以大量使用塑料地膜而未能回收会造成土壤污染,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19八下·台州期末)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解答】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
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2019八下·仙居期末)“白色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重复使用塑料袋
C.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提倡大量使用一次性 塑料餐盒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解答】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用布袋代替塑料袋,重复使用塑料袋,回收各种废弃塑料都能够减少“白色污染”,提倡大量使用一次性 塑料餐盒会增加“白色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发生,下列措施对治沙可能造成不利的是(  )
A.南水北调 B.建防护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畜牧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故答案选:D
【分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直接相关。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下·柯桥期末)今年,为保护耕地,我区及周边不少地区出现“退林还耕”,尤其不建议在适合耕种的壤土类土壤上继续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对此类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适度;
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写一种)
【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农作物可以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④保水保肥能力差,这类土壤的肥力不足,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⑤土壤黏性适度,有助于农作物根的生长;
土壤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耕种的时候要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多宣传土壤保护的意识;也可以更新新的耕种方式等等来保护土壤资源;
故答案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12.“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双子叶植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从下至上运输通过根毛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从上至下运输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解答】(1)双子叶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木质部,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2)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故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理论上可获得100千克的镍。(3)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故答案为:(1)木质部(2)100;(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13.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14.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   。
(2)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3)在坡面覆盖草皮或苔藓,再洒较大的水流,此时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   。
【答案】(1)堆积泥沙
(2)泥石流
(3)少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答】(1)A处是疏松的泥土,经水冲刷容易冲散,从而造成泥沙堆积,(2)土质结构疏松,无任何植被保护,水量冲击大。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3)植物通过自身的枝茎叶及其埋在土体中的根系,能够较好的调节地面径流,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体的抗侵蚀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坡面泥石流的发生。
15.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   和   。土壤污染主要有   污染、   污染和   污染等。过度开发是指人们对土壤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   和   等。
【答案】土壤的污染;过度开发;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耕地被蚕食;土地沙漠化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主要结合人类对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进行解答。
【解答】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当土壤中含有害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果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过度开发是指人们对土壤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耕地被蚕食和土地沙漠化等。
故答案为:土壤的污染;过度开发;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耕地被蚕食;土地沙漠化
16.我国的云南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但该省某些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然现象——“石漠化”,所谓“石漠化”是指岩石表层的土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土壤层越来越薄,最终底层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副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的耕地面积减少。
(1)你认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2)防止“石漠化”的根本方法是    。
【答案】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据原文中:“石漠化”是指岩石表面的土层长年累同被雨水冲刷,土壤越来越薄,底部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符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据题目中的:“石漠化”是指岩石表面的土层长年累同被雨水冲刷,土壤越来越薄,底部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符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可知,造成石漠化的原因是:植被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防止石漠化的主要方法是: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故答案为:(1)水土流失 (2)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三、实验探究题
17.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2)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只鼠妇,b.10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   (用字母填空)。
(3)【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   ,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   两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4)【方法步骤】
①全班分成6~8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   ;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10次;
④实验结果:   。
(5)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   。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   。
(6)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
【答案】(1)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
(2)b、c、d、e、g
(3)c和d;j和k
(4)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5)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6)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假设是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判断,用于制定对应的实验计划,把问题转换成肯定即可,如果最终验证假设错误,则重新假设并实验;故答案为: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
(2)由假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含水量,所以土壤要选择干土和湿土两种,而其他量必须相同,1只鼠妇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则要选择10只鼠妇;土壤需要放置在铁盒中,鼠妇适合生活在黑暗环境中,需要纸板来设置黑暗环境,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答案为:b、c、d、e、g;
(3)实验过程中为了形成对照,所以铁盒两侧放置的土壤分别为湿土和干土,这样就形成了潮湿和干燥的两种不同生活环境;故答案为:c和d;j和k;
(4)②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唯一变量,即土壤的不同,其他量都要保证相同,所以两侧放的鼠妇数量相等;④鼠妇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所以实验的结果是湿土一侧的鼠妇会比干土一侧的多;故答案为: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5)①探究实验的关键要保证唯一变量,通过对照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②实验数据在记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以通过求全部数据的平均值的方式来减小数据误差;故答案为: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6)通过对比实验记录的数据发现,湿土中的鼠妇的数量比干土中的鼠妇多很多,所以可知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故答案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故答案为:(1)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2)b、c、d、e、g;(3)c和d;j和k;(4)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5)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6)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18.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所示)。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
(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
(3)植树种草。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依据地表植被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害来解答此题。
【解答】(1)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2)地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地表植被越多,水土流失越轻,地表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3)为了保持水土,其治理措施有缓坡修建梯田,坡脚建挡土坝,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陡坡植树种草等.
19.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B坡维持原样(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A坡的比较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浙江省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答案】(1)水土
(2)大气
(3)植树造林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可以从植被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护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温州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水土(或土壤)
(2)大气(或空气、或环境)
(3)植树造林(或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或严禁乱砍滥伐)
四、解答题
20.(2020八下·吴兴期中)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长、宽、厚均为5厘米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2)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答案】(1)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V1-V3)/125
(3)大于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胶头滴管每次滴入的水的体积非常小,因此可以更加准确的调节水面的高度,使测得的实验数据更准确;
(2)土块中有空隙,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作比即可;
(3)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则得到结论: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解答】(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 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3)若发现V1>V2,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20 土壤的污染及保护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能有效保护土壤的措施是(  )
A.城市的发展尽量少占用农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C.严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上说法都对
2.(2021八下·吴兴期末)湖州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下列做法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符合的是(  )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3.(2020九上·金华期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了共同创造和维护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此相符合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B.为了节约成本,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4.(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5.(2020八下·江干期末)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要保护好土壤,下图中的情况会造成土壤资源流失的是(  )
A.泡沫塑料废弃
B.工业、生活污水灌溉
C.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
D.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
6.(2020七下·慈溪期中)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目的是(  )
A.人们更需要产品 B.人们更需要木材
C.人们更需要粮食 D.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
7.(2020八下·长兴期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可能造成广泛的土壤污染的是(  )
A.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作肥料
B.大量使用塑料地膜面未能回收
C.综合防治植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用量
D.合理施用化肥
8.(2019八下·台州期末)关于土壤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丢弃的塑料袋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污染
B.大量使用化肥可使土壤肥力增加,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C.土壤污染直接影响植物,但不会危及人类健康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一直留在土壤,不会转移到其它生物中
9.(2019八下·仙居期末)“白色污染”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在生活中我们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B.重复使用塑料袋
C.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D.提倡大量使用一次性 塑料餐盒
10.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频繁发生,下列措施对治沙可能造成不利的是(  )
A.南水北调 B.建防护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畜牧业发展
二、填空题
11.(2021八下·柯桥期末)今年,为保护耕地,我区及周边不少地区出现“退林还耕”,尤其不建议在适合耕种的壤土类土壤上继续种植树木、草皮和花卉等,以下对此类土壤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④保水保肥能力差;⑤土壤黏性适度;
为保护耕地土壤资源,你认为还可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任写一种)
12.“毒大米”事件让人们认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散范围广、隐蔽性强、难清理,现在科学家利用一类超强金属吸收能力的植物(又叫超富集植物),对土壤进行“排毒”。
(1)双子叶的超富集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    (填“韧皮部”“木质部”或“形成层”),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
(2)一种叫做重雪球的植物,富集金属镍的能力很强。通过改良植株增强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对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进行提纯处理,理论上可获得   千克的镍。
(3)超富集植物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改善由于采矿等原因而恶化的土壤,使耕地重新焕发生机。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    (写出一点即可)。
13.目前,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生活垃圾在埋入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降解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壤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垃圾在土壤中降解,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   ,其原因是   。
(3)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14.图为松散泥土堆置的一个山谷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坡面上洒较大的水流,将会在A处   。
(2)与此现象相类似的地质灾害是   。
(3)在坡面覆盖草皮或苔藓,再洒较大的水流,此时A处沉积的泥沙比没有覆盖植被时   。
15.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   和   。土壤污染主要有   污染、   污染和   污染等。过度开发是指人们对土壤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   和   等。
16.我国的云南省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但该省某些地区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然现象——“石漠化”,所谓“石漠化”是指岩石表层的土受到雨水的冲刷,使土壤层越来越薄,最终底层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副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的耕地面积减少。
(1)你认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2)防止“石漠化”的根本方法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7.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   。
(2)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只鼠妇,b.10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   (用字母填空)。
(3)【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   ,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   两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4)【方法步骤】
①全班分成6~8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   ;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10次;
④实验结果:   。
(5)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
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   。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   。
(6)得出结论:   。
表达和交流。
18.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围绕“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开展课题研究。
过程一:查阅相关资料后,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如图①所示。
过程二: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如图②所示)。
请根据其研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过程一得到的结论是   
(2)过程二中,甲、乙、丙中沙土最多的是   ,得到的结论是   
(3)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    (写一条即可)
19.为了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B坡维持原样(如图所示),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
(1)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A坡的比较少,B坡的比较多。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     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导致     污染。
(3)浙江省土壤资源短缺,请你提出一个保护土壤的措施:    。
四、解答题
20.(2020八下·吴兴期中)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小乐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各取长、宽、厚均为5厘米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3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如图所示;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V1、V2和V3。请回答:
(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2)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
(3)若发现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保护土壤的措施相关知识。
【解答】城市的发展尽量少占用农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严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等都是保护土壤的措施,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思想就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可以保证河道畅通,防止水体污染,故A不合题意;
B.提倡步行或骑单车等出行,可以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大气,故B不合题意;
C.燃煤发电厂安装脱硫装置,可以减小对空气的污染,故C不合题意;
D.提倡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但是会严重污染空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答案】D
【知识点】水资源的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判断。
【解答】A.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严重污染,故A错误;
B.为了节约成本,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会对地下水产生严重污染,故B错误;
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会严重污染空气,可能引起火灾,故C错误;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经处理均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2)水土流失是全球环境中存在的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国土面积约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6.8%,而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据 2005年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平均土壤流失量约 45亿吨。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被冲刷走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流失数量相当可观的化肥。
【解答】泡沫塑料废弃,工业、生活污水灌溉,煤灰等工业固体污染都会导致土壤污染,而黄土高原因水流冲刷沙漠化会导致水土流失,所以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 1、退耕还林还草,是指为防治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实施停止耕种,改为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
2、各类植物都能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
【解答】西部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通过 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植被,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状态,D选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另外,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解答】塑料地膜属于塑料制品,在土壤中不易被自行降解,会使得土壤板结、通气性变差,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也会进入土壤,所以大量使用塑料地膜而未能回收会造成土壤污染,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解答】A、塑料袋是一种难以降解的垃圾,丢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易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污染;故B错误;
C、植物需要从土壤中获取无机盐和水等,从而会把有毒物质积累在植物体内,给人类的饮食健康带来巨大危害;故C错误;
D、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根的吸水过程中,从土壤中转移到植物体内,最终转移到人体内;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解答】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有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等。用布袋代替塑料袋,重复使用塑料袋,回收各种废弃塑料都能够减少“白色污染”,提倡大量使用一次性 塑料餐盒会增加“白色污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因此扩大畜牧业发展会对草原植被造成破坏,增加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不利用防治沙尘暴的发生。故答案选:D
【分析】沙尘暴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直接相关。
11.【答案】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 ①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空气、水、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②通气性好、透水性差,农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③通气性好、透水性强,农作物可以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④保水保肥能力差,这类土壤的肥力不足,不适宜种植农作物;
⑤土壤黏性适度,有助于农作物根的生长;
土壤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所以在耕种的时候要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同时还要多宣传土壤保护的意识;也可以更新新的耕种方式等等来保护土壤资源;
故答案为:①③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或宣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或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或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合理即可)。
12.【答案】(1)木质部
(2)100
(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双子叶植物木质部中有导管,可以从下至上运输通过根毛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韧皮部中有筛管,可以从上至下运输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解答】(1)双子叶植物,由根系从土壤中吸取重金属,可通过木质茎中的木质部,转移、贮存到枝叶等地上部分。(2)重雪球的吸镍性:每克干燥的枝叶可含有0.2克镍。故500千克的重雪球干燥的枝叶,理论上可获得100千克的镍。(3)植物“排毒”具有的优势是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故答案为:(1)木质部(2)100;(3)简便、高效、环保、资源回收、增加收入等
13.【答案】(1)分解有机物
(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
(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小动物等对土壤中的其他物质起分解作用,一些动植物的尸体和残枝败叶等能快速地被土壤中的生物分解,而像塑料等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在土壤中长期存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白色污染,从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是能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等。
【解答】(1)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2)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白色污染。(3)将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做到垃圾的回收重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题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故答案为:(1)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白色污染;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在土壤中不易被分解,长期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3)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环保节约。
14.【答案】(1)堆积泥沙
(2)泥石流
(3)少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区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答】(1)A处是疏松的泥土,经水冲刷容易冲散,从而造成泥沙堆积,(2)土质结构疏松,无任何植被保护,水量冲击大。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3)植物通过自身的枝茎叶及其埋在土体中的根系,能够较好的调节地面径流,改善土体结构,提高土体的抗侵蚀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坡面泥石流的发生。
15.【答案】土壤的污染;过度开发;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耕地被蚕食;土地沙漠化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主要结合人类对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进行解答。
【解答】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当土壤中含有害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果和功能方式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包括物理污染、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工农业和生活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过度开发是指人们对土壤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如耕地被蚕食和土地沙漠化等。
故答案为:土壤的污染;过度开发;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耕地被蚕食;土地沙漠化
16.【答案】水土流失;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据原文中:“石漠化”是指岩石表面的土层长年累同被雨水冲刷,土壤越来越薄,底部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符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据题目中的:“石漠化”是指岩石表面的土层长年累同被雨水冲刷,土壤越来越薄,底部的岩石纷纷突出地表而形成名符其实的石山,致使当地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可知,造成石漠化的原因是:植被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防止石漠化的主要方法是: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故答案为:(1)水土流失 (2)植树造林或大面积种草
17.【答案】(1)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
(2)b、c、d、e、g
(3)c和d;j和k
(4)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5)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6)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假设是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判断,用于制定对应的实验计划,把问题转换成肯定即可,如果最终验证假设错误,则重新假设并实验;故答案为: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
(2)由假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土壤的含水量,所以土壤要选择干土和湿土两种,而其他量必须相同,1只鼠妇存在较大的偶然性,则要选择10只鼠妇;土壤需要放置在铁盒中,鼠妇适合生活在黑暗环境中,需要纸板来设置黑暗环境,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答案为:b、c、d、e、g;
(3)实验过程中为了形成对照,所以铁盒两侧放置的土壤分别为湿土和干土,这样就形成了潮湿和干燥的两种不同生活环境;故答案为:c和d;j和k;
(4)②实验过程中要控制唯一变量,即土壤的不同,其他量都要保证相同,所以两侧放的鼠妇数量相等;④鼠妇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所以实验的结果是湿土一侧的鼠妇会比干土一侧的多;故答案为: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
(5)①探究实验的关键要保证唯一变量,通过对照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②实验数据在记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以通过求全部数据的平均值的方式来减小数据误差;故答案为: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6)通过对比实验记录的数据发现,湿土中的鼠妇的数量比干土中的鼠妇多很多,所以可知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故答案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故答案为:(1)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或干燥)的土壤里;(2)b、c、d、e、g;(3)c和d;j和k;(4)相等;鼠妇朝湿土一侧爬行,且在湿土一侧数量多;(5)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6)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18.【答案】(1)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
(2)丙;同等降雨量,同等坡度,植物越繁茂,水土流失越少。
(3)植树种草。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依据地表植被和水土流失的关系害来解答此题。
【解答】(1)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小,水土流失越轻;(2)地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是地表植被越多,水土流失越轻,地表植被越少,水土流失越严重;(3)为了保持水土,其治理措施有缓坡修建梯田,坡脚建挡土坝,退耕还林还草,禁止过度放牧,陡坡植树种草等.
19.【答案】(1)水土
(2)大气
(3)植树造林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研究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可以从植被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壤保护的措施方面来切入。
【解答】(1)小红做了以下实验:把泥土按30°的坡度分别堆在玻璃箱的两侧,在A坡种上草皮(如图),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相同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洒水.因此A坡与B坡不同的变量是草皮(植被)。实验过程中,小红观察到A坡(植被多)汇人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少,B坡(植被少)的比较多。故这说明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2)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相当严重,华北、西北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夹杂着大量沙尘颗粒会使得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量大大增加,造成空气的严重恶化,因此沙尘暴频发主要造成了大气的污染;
(3)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增加植被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最有效措施。温州土壤资源短缺,保护土壤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严禁乱砍滥伐等。
故答案为:
(1)水土(或土壤)
(2)大气(或空气、或环境)
(3)植树造林(或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或严禁乱砍滥伐)
20.【答案】(1)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V1-V3)/125
(3)大于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胶头滴管每次滴入的水的体积非常小,因此可以更加准确的调节水面的高度,使测得的实验数据更准确;
(2)土块中有空隙,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V1和V3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作比即可;
(3)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则得到结论: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解答】(1)在步骤2中,“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 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3)若发现V1>V2,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