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空气的性质汤庄镇中心小学 孙杰流动性压缩性占据空气形态质量空气的性质概念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的性质》,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与方法
●能对“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和“杯子里的纸为什么不湿”作出正确推断。
●能解释“气泡在水中上升”和“气垫”复原的原因,并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与正确操作验证性实验。
●学会用多种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
会制作空气枪。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识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留心与空气占据空间、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1课,属于内容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里的“空气”范畴。 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和压缩空气“水火箭”。 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法:学法:
(学生主体)
引导发现法
归纳法
观察
推理
讨论
实验
交流法●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学生学情: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的气体。第一课时乌鸦喝水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把一团纸巾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拿起杯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一团纸巾的秘密?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如果把竖直倒扣入水中的杯子慢慢地倾斜 ,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一团纸巾的秘密?气泡√解释实验现象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不能进入空气跑了出来,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设计核心实验 课堂艺术学会假设课前准备工作学生交流教学反思我们知道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考虑了学具结构的严密性问题。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就充分体现了学具的结构性。而且所有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团纸巾的秘密”而展开,在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设计核心实验课堂艺术学会假设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反思设计核心实验课堂艺术培养学生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反思设计核心实验课堂艺术培养学生学生交流课前准备工作教学反思设计核心实验学会假设学生交流归纳学习领域课堂艺术 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在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显的乱烘烘,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其实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难怪,毕竟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时间还是这么短暂。我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知道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懂得只有有序合作、合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有没有第二课时发现:空气具有一定的重量,很轻
空气具有压缩性。
压缩空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课时在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以后,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大胆放手,细心的引导,所以无论是在课件设计,还是课程安排上,讲究简洁灵活,而非墨守成规的生成理论。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 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 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感谢您的聆听课程教学目标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空气会流动,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汤庄镇中心小学孙杰
一、说教材
PPT(概念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的性质》,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1课,属于内容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里的“空气”范畴,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主要包括四个教学活动:第一,证明空气的存在。第二,认识空气的性质。由四个活动组成:探究空气有占据空间的性质。认识空气有质量。认识空气有流动性。感受空气能被压缩。第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第四,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PPT(课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空气会流动,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PPT(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学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学生学情: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PPT(教学准备、教法学法)
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黑袋子、石子(或玻璃球)、瓶子(底大口小)、气球、剪刀、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细长棍、细线、气球、大头针(选用)、橡皮泥、胶带;
3、压缩空气: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
4、制作空气枪、水火箭: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归纳法
学法:观察、推理、讨论、实验、交流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运用感官观察空气。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让学生来摸。
出示一只黑色的袋子,提出问题: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
2、对话和交流: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老师提出引申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意图解析】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认识一个物体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实现目标,这也为学生下面多种方法认识空气做一个铺垫,科学课的开头一般以简洁实用为原则,不要过于追求教学艺术,这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活动上。
引导: 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
4、引导学生运用感官观察空气,并说说空气的印象。
提问:谁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
PPT(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意图解析】袋子里什么都没有,这会引起学生的惊讶,然而在惊讶之后,引发的是学生的思考,这种出乎意料之外的情景,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必要。同样,学生的思考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前概念,他们对空气已有的认识是探究的起点,同样,根据原有的经验,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空气又的的确确是存在的,这又是一个矛盾,如何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于是证明存在的活动就此开始了……
二、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1、质疑: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2、提问: (出示注射器)你能用这只注射器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4、提问:谁有办法用这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5、学生演示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清晰的任务和目标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研究任务,他们的行为才会专注,否则就会出现无效的教学行为,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提供两个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同样这两个任务也是有结构的,是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而特别设计的,
三、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2、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石子和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一个空间被物体占据后,其它的物体不能进入。
3、质疑:石子和水会占据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让我们来看“一团纸巾的秘密(”。
PPT(一团纸巾的秘密()
4、教师演示并叙述实验方法后质疑:纸巾会湿吗?
【意图解析】猜测是原有认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思维活动,在学生汇报猜测结果时,简要描述一下猜测的理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动,而不只是一种乱猜。
5、学生分组实验。
6、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PPT(一团纸巾的秘密(实验记录表)
7、学生分组实验“一团纸巾的秘密(”。
PPT(一团纸巾的秘密()
8、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9、交流、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
PPT(一团纸巾的秘密(实验记录表)
10、小结:通过以上研究,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会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将“吗?”擦掉])
【意图解析】学习对科学情景、过程、结果的描述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科学在探究原理以后需要的是揭示更为丰富的现象,规律揭示的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所以,在学生汇报以后,让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英国的科学家培根说过: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显现在使用知识和欣赏知识的时候。学生对现象的解释,也表明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样,活动也不仅仅是在学生原来知识的层面上展开的,而是对空气的存在作了更高一步的提升,进一步提出探究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现象归纳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四、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决问题。
(玩一玩:我是聪明的小乌鸦。)
1、出示实验器材并质疑:怎样做,才能让瓶中的水流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各组汇报实验现象。
4、交流、讨论并解释实验现象。
5、运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
【意图解析】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此时,在学生获得初步的概念后,以一个“玩一玩:我是聪明的小乌鸦”的游戏引入课堂,提出一个更难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感受“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奇特的性质后明白:我们可以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决问题,引起了学生知识经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五、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解释现象。
(比一比:谁的气球吹得大?)
1、请几个学生吹气球。
2、谈话讨论: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出示装有气球的塑料瓶)
3、学生实验。
4、讨论并解释: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吗?为什么?
5、拓展延伸: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
【意图解析】在这部分,我安排了一个机动活动“吹瓶子里的气球”,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瓶子里的气球基本上吹不大,然后我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瓶子里的气球吹大些,学生也许会想到把瓶子里的空气排挤出来,比如在瓶子上钻个洞,或者用吸管把空气吸出来等方法,从而从反面论证了空气占据空间。我认为,活动的安排应该体现了系列性原则,如果下节课还是我上,我就会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首先反馈这个科学小实验的情况,深入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然后问,既然瓶子里充满空气,为什么气球也能吹大一点点呢,从而进入了解空气的第二课时学习,知道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这样就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这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我们的科学学习是一个整体,教学中我们既要对每一节课进行设计,也要对整个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科学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和领会。
教学反思
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设计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实验。PPT
我们知道观察可以是人的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是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实验。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说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有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活动设计的宗旨是通过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考虑了学具结构的严密性问题。学生面对有结构的学具,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开场白”;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材料,就充分体现了学具的结构性。而且所有活动紧密围绕一个主题“一团纸巾的秘密”而展开,在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逐步感知“空气要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
2、引导学生交流与核心概念直接关联的内容。PPT
一个人的观察往往有限,通过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观察,弄清问题所在,互相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从而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会假设:PPT
本学期的培养重点是学会假设,并通过搜集证据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要在每一个实验前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潜移默化地熏陶,不知不觉地养成先假设后实验验证的思维习惯。
4、材料准备很关键:PPT
科学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准备教学材料了,准备哪些材料,在什么时候提供材料,用什么方式把材料分配给学生,这些环节都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好坏。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充分的展开。因此,我们在准备教学具时也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考虑实验材料是否可以用更简单、容易获取的其它东西代替,也就是应该具有典型性、简易性,更应考虑材料的有结构性,即是否可以一物多用,是否能提供给学生帮助等等。
5、课堂调控很头疼:PPT
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那就是在活动的时候学生往往显的乱烘烘,或者由于发现而兴奋影响到后面的交流,这其实主要是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也难怪,毕竟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的时间还是这么短暂。我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知道合作和分工的重要性,懂得只有有序合作、合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
六、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这部分是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正好接着上面的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虽然空气不溶于水、空气的运动情况等不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但是学生能说出来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能消极打击。空气比水轻那么说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
PPT(空气有质量吗)
【意图解析】在中低年级的实验过程中,假设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现在有意识地训练他们有根据的进行假设,对他们将来的推理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在学生争执的时候出示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由于四年级学生的探究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学生设计好实验后要展开讨论完善好实验设计。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画下实验装置图,记录下实验情况。
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
空 气 有 质 量 吗 ?
我的猜测
?
实
验
装
置
图
?
实
验
结
果
?
我的结论
?
学生汇报过实验结果和结论之后还可以进行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比如说两个排球,一个充气,一个不充气比比哪个重。鼓励学生课后用自己的方法再去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
【意图解析】由于受学生能力所限,再加上在课堂上材料所限,我们只能把材料提供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行探究,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实验和想法只有在课后去完成了。
PPT(空气有一定质量)
七、小组探究,发现空气能被压缩。
玩皮球说说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皮球感觉又怎么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这时学生可能说:A皮球里有空气B皮球会弹起来。C空气能被压在一起D压缩过的空气会有弹性等。对于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压缩后有弹性这两种性质,当学生做出假设之后教师提供注射器和橡皮让他们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这个实验非常简单,也没有难度,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之后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自行车和打篮球图片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这种性质。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介绍一些生活中运用空气性质的例子。
PPT(空气的应用)
八、动手制作,加深对空气性质了解。
除了在生活中可以运用空气的性质服务于我们人类以外,还可以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一些小制作,下面就介绍两个:
A、空气枪。1、教师演示空气枪。
2、介绍空气枪制作方法。
3、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4、学生玩空气枪,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成功的学生需教师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检验到成功。)
5、说说空气枪的原理。如何才能射得更远。
这部分是难点,许多同学对做一支成功的空气枪有难度,我们可以让他们直接用注射器做一支空气枪来研究。当然做空气枪的方法很多,不一定局限于书本上。
B、水火箭,这是拓展活动。这个制作需要的材料和工具比较多,制作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只要做一个演示就行了,让学生感受到压缩空气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课时在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以后,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大胆放手,细心的引导。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 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 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