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四章未复习课
一、土壤的形成及成分
1.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人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2.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壤孔腺组成部分:A ,C 。
(2)四种组成部分中, (填字母)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3)该模型是哪种土壤类型? 。
3.如图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中,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二、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4.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5.雪灾过后,有些植物相继被冻死,对这种现象有多种解释。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植物叶片被雪覆盖后,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停止——植物“饿死”
B.温度太低,植物叶片的气孔全部关闭——植物“闷死”
C.植物因吸收不到液态水——植物“渴死”
D.细胞液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细胞膜破裂——植物“撑死”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的。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7.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入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8.图一中字母表示植物不同的生理活动,图二中序号表示叶片不同的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可以通过图一中所示的 ] 制造有机物,这一生理活动主要在图二中的结构[ ] 中进行。
(2)将植物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三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因为植物幼苗进行 产生该气体。
(3)将图三装置置于阳光下,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水珠主要是经图二中叶片的[ ] 散发出来的。
9.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A枝条不作处理,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 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 。
10.如图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应滴几滴红墨水,其作用是 。
(2)实验装置中的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枝条的 (填字母)。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3)取两组图示装置,甲组枝条插人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树皮,乙组枝条插人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的是 组。
(4)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其目的是 。制作该枝条茎的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 。
11.玉米是一些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如图是玉米的部分生理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24粒经过清水浸泡的玉米种子平均分成3组,分别做如下处理:
组别 1 2 3
处理方式 将胚乳全部切掉 将胚乳切掉一半 不做处理
几天后,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幼苗瘦弱,第3组种子萌发,幼苗健壮,这说明 。因此,播种时应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其中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 。
(3)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 ;B过程的实质是 ;C过程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经过灼烧后的土壤中几乎没有有机物,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应该是无机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1)矿物质颗粒;水
(2)B
(3)壤土类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土壤物质组成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理解能力。第一,从图上可看出土壤由四部分组成。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颗粒,是土壤的主要成分,占比重较大。空气与水分贮存于土壤的孔隙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两者比例常随外界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理想土壤中两者比例应是比较均匀的。有机质在土壤中含量不高,但它是土壤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第二,土壤中的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机残体细菌分解腐烂形成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在一起经微生物分解可释放大量氮素养分。增加土壤肥力。第三、四种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解答】(1)图中显示,图中A、B共同构成土壤中的固体物质,土壤中固体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的体积比例最高,由此判断,图中字母A表示矿物质颗粒,B表示有机质,C表示水分。
(2)四种组成部分中,B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3)土壤质地分类是指根据土壤颗粒组成比例对土壤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根据该模型结构,该模型是壤土类土壤?
3.【答案】干燥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湿的土壤加热时质量减小的原因有:①有机物燃烧;②水分蒸发。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必须排除水分的干扰。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上述实验中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原因可能是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
4.【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3.抑制呼吸作用:储存粮食、果蔬保鲜.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如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
【解答】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 —— 增强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是为了修建树型,B符合题意;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据此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春雪过后,温度过低,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细胞死亡,从而导致植物被冻死。
故选D。
6.【答案】(1)蒸腾
(2)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施用 二氧化碳气肥(或燃烧木炭等)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罩内壁上形成小水珠,因此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要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燃烧木炭、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等。
7.【答案】(1)3%
(2)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影响到细胞失水和吸水。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解答。
(3)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解答】(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得到水,所以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中的浓度,大于3%。
(2)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氯化钠溶液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氯化钠溶液浓度。
② 植物生长所需要无机盐,所以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幼苗死亡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需的元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茎和叶都是可以得到呼吸所需的氧气的,根据实验装置只能考虑根得不到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原因是: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8.【答案】(1)C;光合作用;③;叶肉
(2)石灰水变浑浊;呼吸作用
(3)⑤;气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解答】(1)图一中:A表示蒸腾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可以通过图一中所示的C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该作用所需的水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③叶肉中进行。
(2)将植物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丙所示),黑色塑料袋不透光,这样就避免了塑料袋内的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故不能使用透明塑料袋替换黑色塑料袋进行实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用手挤压塑料袋,塑料袋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进入了澄清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图甲中植物的A蒸腾作用,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5气孔散失的,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表皮,每一个都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9.【答案】(1)气孔数量
(2)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解答】(1)A瓶不作处理,是作为对照组;B、C组对下表皮和上、下表皮涂凡士林,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是气孔的数量,故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气孔数量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因为蒸腾作用的水蒸气都被硅胶干燥胶片吸收了,植物所吸收的水是锥形瓶减少的水。
10.【答案】(1)便于标记观察
(2)C
(3)乙
(4)冲掉枝条表面的浮色;导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
重点考查:1.探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3.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
【解答】(1)要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及存在部位。如果只用清水时,由于清水是无色透明的,当进入植物体时也不易发现。滴几滴红墨水目的是便于标记观察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情况。
(2)应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要是效果明显就要增强蒸腾作用,所以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故选C。
(3)因为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所以只有将木质部插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故选乙。
(4)实验后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目的是冲掉枝条表面的附着的红色,避免干扰。
如果把该枝条作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导管,因为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11.【答案】(1)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物质
(2)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
(3)蒸腾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图乙中A表示蒸腾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C是光合作用。
【解答】(1)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长成的幼苗纤弱,第3组种萌发长成的幼苗健壮,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物质,胚乳中含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 ab段质量下降,是因为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其中bc段曲线看出干重质量增加,是因为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3)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是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蒸腾作用,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其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
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C过程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四章未复习课
一、土壤的形成及成分
1.将一定量灼烧过的土壤放人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再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这些物质可能是( )
A.有机物 B.无机盐 C.砂粒 D.腐殖质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经过灼烧后的土壤中几乎没有有机物,放入蒸馏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并收集滤液,因此滤液中没有了砂粒。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结果在蒸发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状残留物应该是无机盐,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读“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土壤孔腺组成部分:A ,C 。
(2)四种组成部分中, (填字母)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3)该模型是哪种土壤类型? 。
【答案】(1)矿物质颗粒;水
(2)B
(3)壤土类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土壤物质组成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理解能力。第一,从图上可看出土壤由四部分组成。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颗粒,是土壤的主要成分,占比重较大。空气与水分贮存于土壤的孔隙中,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两者比例常随外界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理想土壤中两者比例应是比较均匀的。有机质在土壤中含量不高,但它是土壤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第二,土壤中的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机残体细菌分解腐烂形成腐殖质,与矿物质结合在一起经微生物分解可释放大量氮素养分。增加土壤肥力。第三、四种组成部分与土壤肥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解答】(1)图中显示,图中A、B共同构成土壤中的固体物质,土壤中固体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在理想土壤中矿物质的体积比例最高,由此判断,图中字母A表示矿物质颗粒,B表示有机质,C表示水分。
(2)四种组成部分中,B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3)土壤质地分类是指根据土壤颗粒组成比例对土壤进行分类,通常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根据该模型结构,该模型是壤土类土壤?
3.如图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中,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答案】干燥土壤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湿的土壤加热时质量减小的原因有:①有机物燃烧;②水分蒸发。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必须排除水分的干扰。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上述实验中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原因可能是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
二、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
4.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
A.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降低绿化树的蒸腾作用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
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光合作用是有机物的积累过程,所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产量。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完整有活力的胚、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3.抑制呼吸作用:储存粮食、果蔬保鲜.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如贮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储存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
【解答】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 —— 增强光合作用,A不符合题意;
B.为道路边的绿化树剪枝——是为了修建树型,B符合题意;
C.利用冰箱冷藏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降低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把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因为种子萌发需要水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雪灾过后,有些植物相继被冻死,对这种现象有多种解释。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植物叶片被雪覆盖后,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停止——植物“饿死”
B.温度太低,植物叶片的气孔全部关闭——植物“闷死”
C.植物因吸收不到液态水——植物“渴死”
D.细胞液结冰后体积增大,导致细胞膜破裂——植物“撑死”
【答案】D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据此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春雪过后,温度过低,细胞液结冰,体积增大,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细胞死亡,从而导致植物被冻死。
故选D。
6.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的。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答案】(1)蒸腾
(2)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施用 二氧化碳气肥(或燃烧木炭等)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解答】(1)实验过程中,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塑料罩内壁上形成小水珠,因此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吊兰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释放量。
(3)要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施用二氧化碳气肥、燃烧木炭、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等。
7.桐花树幼苗在盐度为1% ~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
(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
(2)为探究其最适生长的盐度,某科学小组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步骤;
a.将5个培养瓶编号并分别加入浓度为1%、1.5%、2%、2.5%、3%的NaCl溶液。
b.在每个培养瓶中分别放入树龄、生长状况相近的幼苗5株。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装配好后置于适宜的温度和光照下进行培养。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4天后幼苗全部死亡,实验失败。
①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 。
②从营养供给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
【答案】(1)3%
(2)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的大小影响到细胞失水和吸水。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解答。
(3)植物需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解答】(1)该植物幼苗在盐度为1%~3%的环境中生长较好,说明正常生长情况下它的根毛细胞能从土壤中得到水,所以根毛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中的浓度,大于3%。
(2)①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唯一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氯化钠溶液浓度不同,因此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氯化钠溶液浓度。
② 植物生长所需要无机盐,所以从营养供给角度分析幼苗死亡的原因是:培养液中缺乏幼苗生长所需的元素。
从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茎和叶都是可以得到呼吸所需的氧气的,根据实验装置只能考虑根得不到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原因是:未设置通气装置,根无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8.图一中字母表示植物不同的生理活动,图二中序号表示叶片不同的结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可以通过图一中所示的 ] 制造有机物,这一生理活动主要在图二中的结构[ ] 中进行。
(2)将植物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三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因为植物幼苗进行 产生该气体。
(3)将图三装置置于阳光下,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水珠主要是经图二中叶片的[ ] 散发出来的。
【答案】(1)C;光合作用;③;叶肉
(2)石灰水变浑浊;呼吸作用
(3)⑤;气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
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植物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解答】(1)图一中:A表示蒸腾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可以通过图一中所示的C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该作用所需的水是通过图二中的结构③叶肉中进行。
(2)将植物幼苗放置在密闭的黑色塑料袋内(如图丙所示),黑色塑料袋不透光,这样就避免了塑料袋内的植物因进行光合作用而影响实验结果,故不能使用透明塑料袋替换黑色塑料袋进行实验。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用手挤压塑料袋,塑料袋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进入了澄清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打开塑料袋,发现内壁附着许多水珠,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图甲中植物的A蒸腾作用,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5气孔散失的,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表皮,每一个都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9.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同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A枝条不作处理,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 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 。
【答案】(1)气孔数量
(2)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由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解答】(1)A瓶不作处理,是作为对照组;B、C组对下表皮和上、下表皮涂凡士林,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是气孔的数量,故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气孔数量的关系。
(2)该实验运用了科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快慢转换为相同(单位)时间内硅胶胶片增加的水的多少,因为蒸腾作用的水蒸气都被硅胶干燥胶片吸收了,植物所吸收的水是锥形瓶减少的水。
10.如图是“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应滴几滴红墨水,其作用是 。
(2)实验装置中的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枝条的 (填字母)。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分解作用
(3)取两组图示装置,甲组枝条插人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树皮,乙组枝条插人红墨水的部分只有木质部。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的是 组。
(4)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其目的是 。制作该枝条茎的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 。
【答案】(1)便于标记观察
(2)C
(3)乙
(4)冲掉枝条表面的浮色;导管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
重点考查:1.探究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3.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
【解答】(1)要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及存在部位。如果只用清水时,由于清水是无色透明的,当进入植物体时也不易发现。滴几滴红墨水目的是便于标记观察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情况。
(2)应为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动力来源于蒸腾作用,要是效果明显就要增强蒸腾作用,所以枝条应尽可能多带些叶片。故选C。
(3)因为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的管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所以只有将木质部插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脉变红。故选乙。
(4)实验后用清水冲洗从锥形瓶中取出的枝条,目的是冲掉枝条表面的附着的红色,避免干扰。
如果把该枝条作茎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色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导管,因为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11.玉米是一些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如图是玉米的部分生理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24粒经过清水浸泡的玉米种子平均分成3组,分别做如下处理:
组别 1 2 3
处理方式 将胚乳全部切掉 将胚乳切掉一半 不做处理
几天后,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幼苗瘦弱,第3组种子萌发,幼苗健壮,这说明 。因此,播种时应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其中曲线bc段上升的原因是 。
(3)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 ;B过程的实质是 ;C过程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
【答案】(1)种子萌发时胚乳提供营养物质
(2)幼苗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
(3)蒸腾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
图乙中A表示蒸腾作用,B表示呼吸作用,C是光合作用。
【解答】(1)第1组种子没有萌发,第2组种子萌发长成的幼苗纤弱,第3组种萌发长成的幼苗健壮,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物质,胚乳中含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2)图甲是玉米种子在萌发成幼苗过程中,细胞干重变化的曲线, ab段质量下降,是因为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其中bc段曲线看出干重质量增加,是因为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
(3)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是水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图乙中A过程表示叶片正进行蒸腾作用,叶片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其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
B过程表示呼吸作用,其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C过程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