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空中课堂 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学习八年级第一单元,这是我们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环节一:阅读单元提示
仔细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它的独特之处,这个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本单元时,我们需要关注活动任务单中的一些话。
任务一是新闻阅读。
有6篇新闻作品,分别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这些作品涉及到不同的新闻体材,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和新闻评论。阅读时我们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任务二是新闻采访。大家需要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任务三是新闻写作。在学习了新闻写作的方法后,同学们将要完成一篇新闻作品。我们通过用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与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新闻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
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环节二 了解背景,明示核心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消息二则。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的。
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在此之前,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已经基本失去了战略防御能力,但仍有部分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国民党借和谈烟幕,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堑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
环节三 讲解第一则消息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同学们听我诵读一遍这则消息。(老师读)
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
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
什么时间报道的?
报道的新闻媒体是新华社。新华社是新华通讯社的简称。是从长江前线发来的报道。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渡江战役在二十日午夜打响,也就是说,这则消息大约是在作战开始后一天左右报道的。
刚才这三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呢?
在消息的开头有这么一段文字: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电。这段文字叫电头,也称消息头。往往以黑体字的形式呈现。新华社是消息的发布渠道,代表了发布消息者的立场。从报道时间可以看出,这个消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读完电头,我们要概括新闻事实,怎么概括新闻事实呢?可以先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人物是三十万大军,地点是长江前线,事件是南渡长江。标题的概括性很强,包含了三个要素,虽然只有12个字,但也概括了核心内容。
电头之后的一句出现了时间:二十一日,同时这句话的主语,人民解放军,对人物的表述更加明确。阅读教材的旁批我们知道:这句话叫导语。导语和标题相比,往往会介绍更为丰富的信息。
还有没有更具体的信息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导语之后的第二句,对时间地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时间是二十日午夜,地点是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第三、第四句补充介绍了具体的战况。阅读教材的旁批,我们知道:导语以下的文字是消息的主体。我们发现标题是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想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可以阅读导语。如果想知道更具体的事件信息,甚至一些细节,那就要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
根据前面从标题、导语、主体中提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方面的信息。同学们通过这则消息了解到哪些新闻事实?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二十一日,大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之间的区域拦渡长江。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南岸广大地区,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在知道了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还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
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
以标题为例,标题中交代的事实是: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再看导语,导语中交代的事实是: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圈画化一下。
主体部分介绍的事实有: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等。
事实是可以被核实的,表述这些事实的语言有哪些共同点呢?
描述事实时尽量使用中性词。
那么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呢?
可以先关注这两个称谓:
对人民解放军的称谓是第一人称:我。这个称谓背后隐含了作者的立场。而对国民党的称谓则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国民党反动派。
从两个不同的称谓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站在中国共产党的立场上写下这则消息的。
文中还有更明显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比如这三句
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是客观事实,胜利是一个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用胜利这个词修饰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行为,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同时这个词也隐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后两句英勇的、英雄式的分别修饰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斗,也同样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推断出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
这两句话中前一句的主语是:长江防线和国民党军,后一句的主语是人民解放军。第一句介绍了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没有斗志,纷纷溃退。第二句,交代了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英勇善战,不到二十四小时就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占领了南岸的广大地区。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背后隐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褒扬和对国民党军的蔑视。作者还不厌其烦的在后面一一列举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的名字。这样细致的交代,隐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一定会将这些地方一一拿下的必胜的信心。
下面对这个环节做一个小结。
在概括了新闻事实后,如果要对一则消息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
第二,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事实就是可以被核实的信息,描述事实时尽量使用中性词。如何推断作者隐含着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呢?刚才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称谓、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完整的梳理一遍第一则消息的阅读路径:
首先,关注电头,从电头中知道了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新华社。知道了消息的报道时间二十二日二时。电头中的消息发布渠道代表了发布消息者的立场。从报道时间可以看出,这个消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其次,从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提取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连缀起来,概括出一则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最后,区分陈述客观事实的语言与流露作者立场和情感倾向的语言。更深入的把握一则消息的内容。
环节四 讲解第二则消息
同学们让我们试着用类似的阅读路径来阅读第二则消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先回答: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
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
什么时间报道的?
阅读电头后可以知道,发布这则消息的新闻媒体是新华社,是从长江前线发来的报道,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四月二十二日凌晨,新华社发电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战役第一天的情况,当天夜里十点,新华社再次发电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接下来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分别梳理信息。
阅读标题可知,人物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地点是长江前线,事件是横渡长江。
阅读导语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渡江区域的长度有一千余华里。
主体部分对地点做了更加细致的介绍。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后面介绍的内容较多,同学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梳理。
二十日夜:中陆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
二十四小时内既已度过三十万人,敌军抵抗微弱。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西路军在九江、安庆段渡江,东路军在南京江阴段渡江。
二十二日二十二时:西路军所遇抵抗微弱,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已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梳理清楚这些要素后,请同学们尝试概括新闻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二十日夜起,开始横渡长江,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约一千余华里。二十日夜起,中路军三十万人从安庆、芜湖县渡江,24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和东路军分别从九江、安庆段和南京、江阴段渡江。二十二日夜二十二时,七路军三十五万人度过三分之二,东路军三十五万人也大部渡过南岸。两路军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刚才梳理主体部分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的地方?
这则消息分别介绍了三路军的渡江情况。但顺序并不是从东到西或由西到东。而是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依次介绍战况,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的顺序来写,主要与渡江时间有关。中路军和其他两路军的渡江时间不同,是最早渡江的一支队伍,且已基本渡完,所以最先写。接下来东西两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那为什么先写西路,而不是东路呢?比较两路军的遇敌情况就可以发现。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相似,都是抵抗甚微,而东路军所遇敌情较为顽强,与中路军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西路军放在中路军后面写,这样在介绍两路军遇敌情况时,就可以节省笔墨。
我们接着再来分析: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与第一则消息一样,第二则消息对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也用了第一人称:我。
如:“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对拒签和平协定的国民党则称:国民党反动派。从两个不同的称谓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立场。
再来分析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转述了国民党方面汤恩伯的话,他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很巩固。第二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东面防线就是南京、江阴段防线。这两句话组合在一起,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党将领自以为是的讽刺。进一步体现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是作者的主观评论,总共98个字,分析了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甚微的原因。作者分析了两点原因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国民党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
作者一方面褒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和平,不得人心的行为,甚至指出其内部也产生了分歧。用词上,人民解放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颂扬。国民党军方面有一句话,“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丝毫一词,极言,汤恩伯督战作用之微弱,隐含了作者的嘲讽之意。
环节五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了解了构成消息的要素:一则消息由标题、电头正文构成。正文中有导语和主体。
阅读消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阅读的过程分三步:
首先,关注电头。电头中消息发布渠道代表了发布消息者的立场。报道时间可以看出,消息的时效性。
其次,从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提取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连缀起来,概括出一则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
最后,区分陈述客观事实的语言与流露作者立场和情感倾向的语言。更深入的把握一则消息的内容。
环节六 布置作业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课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