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3 21: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苏州园林 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
环节一:积累语言
阅读文章前,让我们先学习本文的字词。
读准字音,知道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这些字词同学们都会读吗?亭台轩榭,丘壑嶙峋。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遍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深印象。
嶙峋是指枯瘦的样子。
阶砌是指台阶。
檐漏是指屋檐下面承接雨水的横槽。
环节二:了解作者,明确核心问题
七年级时,大家学过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文的作者就是叶圣陶先生。
我们一起先回忆一下作者的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阅读标题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1.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2.3-9段作者说明了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环节三:讲解课文
我们先思考第一个问题: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来看第一段。
这段总共四句话,第三句是这一段的重点句。作者提出了自己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标本”这个词体现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高,影响大,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根据“因此”可知,第四句是在第三句基础上做的推论。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句话再次凸显了苏州园林的地位高,影响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凭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呢?
可以看第1,2句。这两句交代了苏州园林的数量及作者参观苏州园林和其他各地园林的情况。正是因为作者参观过这么多苏州园林,而且也看过一些其他地方的园林,所以作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这样的判断。
根据以上分析,本段重点讲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再来看第二段,先听老师读一遍。
这段总共五句话:
第一句交代了修建成功的苏州园林各有不同。“可是”一词看出第二句与第一句构成转折关系。
第二句,用判断句的形式,强调了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也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通过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共性特点,而不是只谈具体的某一个园林。
第三句是实现这一追求的手段。这句话中,“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词,要特别关注。“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分别是这四个词的定语。
由此可知,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实现对完美图画的追求,更讲究的是苏州园林内景物之间的关系。
根据“总之”一词,可知第四句是对前面三句话的总结。
最后一句,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这一追求得到了实现。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这段内容都围绕着第二句展开说明。
本段重点讲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第一第二段的话题都集中在“苏州园林”上。“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两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和它的特点。
3-9段则分别谈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
下面我们就逐一分析3-9段作者各说明了哪些内容。
在分析每段内容时,我们可以像分析前两段那样借助这样的一组问题。
1.这段有几个句子?
2.每个句子说了什么?
3.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来看第三段:
这段写了五个句子:
第一句的意思是,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第二句的意思是,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这两句话是转折关系,强调了苏州园林布局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第三句,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具体表现。是对第二句进一步的补充。
四五两句分析了苏州园林或讲究对称的原因。
可见,整段都围绕着布局不讲究对称这一点展开。
这段内容可概括为:苏州园林的建筑追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段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先将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我国其他建筑的布局做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是绝不讲究对称的。
接着,作者认为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其实就是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这样的比较引导读者更好的把握苏州园林的实质,即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四段总共十句话:
第一句揭示了这段的话题;根据“至于”一词,可将这段的第二至第九句分为“假山”和“池沼”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的顺序与第一句呼应。
关于假山的堆叠,作者用了两句话介绍。
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较难被复制。根据后一句的内容可知,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他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关于“池沼的布置”,作者用了七句话介绍
先讲池沼大多引用活水。紧挨着的三句,分别介绍了宽敞的池沼与狭窄如河道的池沼如何布置。再接下来两句介绍水边石岸的布置。最后一句讲,池沼里的鱼。
“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布置”有什么共同点呢?
倒数第二句,作者做了一个总结: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这段中,作者除列举了不少例子外,还巧妙的融入了写景散文的笔法,介绍池沼内的金鱼、鲤鱼、荷花、睡莲。让人联想起汉乐府的江南,诗句的引用不仅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典雅,句中鱼儿的“戏”更显出园内的生机盎然。
我们可以将这段内容概括为: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刚才我们用了这样一组问题概括了三四两段的内容。
1.这段有几个句子?
2.每个句子说了什么?
3.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用类似的方法概括后面第五到第九段的内容。
同学们都概括好了吗?我们一起往下看。
第五段的内容都围绕着第一句展开,即“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二句,开始先写栽种后写修剪,最后捎带提及有些园中的藤萝瀑布。
这段中,作者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修剪同别处园林作比较,突出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不追求整齐划一。“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说明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注重空间层次的变化;“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说明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注重花时的差异;柔曼的藤蔓,妩媚的花朵与苍劲的枝干相搭配,说明苏州园林导花草树木,还注重生命质感的层次变化。总而言之,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追求一种层次变化之美。
这一段可概括为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第一句揭示了话题,这一段围绕花墙和廊子进行介绍。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花墙与廊子的隔断界开,使苏州园林的景致加深了。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花墙和廊子自身“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特点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四句话介绍了利用镜子进一步增加景致层次的方法。
这三句话逐层递进地表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是如何构建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巧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持续的审美享受。
这段可概括为:花墙的“隔而不隔”廊子的“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七段重点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作者用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边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做例子,说明在极小的范围内,景物也能被布置的错落有致,令人回味无穷。同时“栽”“蔓延”“补”三个动词使静景变得灵动,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第八段围绕着第一句展开。
后面三句简单介绍了那些门窗别具匠心,具有图案美,受摄影家喜爱。
这段可概括为:在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上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九段第一句将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2-5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大多使用不刺眼的素雅的色彩。
最后两句介绍了这样安排色彩的效果。
这段内容可概括为: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对这个环节做一个小结:
刚才我们概括了3-9段的内容。
分别是:
第三段,苏州园林的建筑追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第四段,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第六段,花墙的“隔而不隔”廊子的“界而未界”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七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在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上,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九段,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刚才是怎么概括出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的呢?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1.先明确段落中有几个句子?
2.再梳理每个句子分别说了什么?
3.接着分析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4.最后概括出了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了解了说明内容后,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我们先看第2段和3-9段之间有何关联?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3-9段都为了说明第2段中所提到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2段是总体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3-9段是分别展开。这两个部分之间遵循了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那么3-9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先看3-6段。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这4段的先后顺序与第2段“四个讲究”的顺序一致。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相呼应。
再看7-9段这三段对苏州园林的角落,门窗和色彩进行了说明。介绍的内容,或者是处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如角落中的花木;或者是园林建筑中更为局部化的内容,如建筑中的窗户;或者是建筑中更为细致的设计,如墙壁、廊柱、室内外的色调等。苏州园林在这些细处尚且如此追求完美,更凸显了其对完美图画的追求。
我们把3-9段放在一起看。3-6段,从大局着眼;7-9段,从细处着笔。两个部分之间遵循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环节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苏州园林》的学习已近尾声,我们来把整个学习过程回顾一下。
本节课我们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本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依次考虑了以下问题:
1.1-2段,作者说明了苏州园林什么特点。
2.3-9段,作者说明了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并由主到次的从若干个方面依次展开说明。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与欣赏。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感受了苏州园林的美好,领略了其中的意趣。
环节五:布置作业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