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两则消息,了解相关新闻事实。
通过把握消息中每个部分的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课前改:归纳消息的特点和阅读路径。
运用所学方法,自行阅读消息这种新闻体裁。
重点难点:
把握消息内容,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
阅读单元提示
师: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由三个学习任务构成。我们一起把任务一齐读一下。【板书:活动探究】
生:齐读。
师:通过任务一中对于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的阅读,我们能够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那么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哪些?【板书:任务一:新闻阅读(体裁、内容、特点、阅读方法)。】
师:任务二是新闻采访。我们再齐读一下。【板书:任务二:新闻采访(方法和步骤)。】
师:任务三是新闻写作。【板书:任务三:新闻写作。】我们通过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学习知识和方法,接着在任务二的新闻采访中为写作收集素材,最后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新闻写作。因此,在这三个任务中新闻写作是(核心任务)。
【设计说明】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主要任务,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课前改:全册书的单元浏览,明确本学期的学习重点。
背景介绍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新闻的定义,请在活动任务单旁边记录一下。
通过第一课《消息二则》的学习,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阅读这两则消息,我们知道了哪些新闻事实。这两则消息都是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中撰写的。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渡江战役。
【设计说明】知晓学习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消息”的阅读路径学习
1.读“电头”
师:新闻作品的阅读有其独特性,请大家关注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归纳阅读路径。先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请一位同学诵读一遍这则消息。
生:诵读。
师:迅速浏览消息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这则消息是哪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从哪个地方发来的报道?什么时间报道的?
师:这三个信息在文章哪里找到的? 电头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思考“电头”一般有什么特点? 位置在开头、黑体字标注
师:根据这个“电头”我们来看,消息是否符合新闻的定义?
2.概括新闻事实
①研读标题和导语
师:读完“电头”我们要来概括新闻事实,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入手,提取关键信息。
课前改:可以用新闻六要素来概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明确:人物:三十万大军;地点:长江前线;事件:南渡;时间:二十一日
师:这些信息从哪里获得的? 标题
师:我们把标题一起读一遍,思考这个标题具有什么特点? 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师:事件的时间信息从哪里获得的?
生:正文第一句中。
师:这句话叫做:导语。我们把导语来读一遍,思考导语和标题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介绍更为丰富的信息。
②研读消息的主体
师:导语以下的内容叫做? 消息的主体
师:请同学们自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导语之后的第二句对时间、地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时间是20日午夜,地点是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第三、第四句补充介绍了具体的战况。 更加具体、细节化
③回顾阅读路径
师:谁来总结一下,拿到一则消息我们如何来阅读?
课前改:板书设计:
明确消息的结构特点
明确:标题是获取信息的首要途径,通过阅读电头我们可以了解发文媒介、地点、时间等信息,想要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可以阅读导语,如果想知道更具体的事件信息,甚至一些细节,那就要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
师:根据前面从标题、导语、主体中提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方面的信息,同学们通过这一则消息了解到哪些新闻事实。
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21日大约30万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之间的区域南渡长江,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已占领了南岸广大地区,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辨析作者感情倾向
师:在知道了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还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第二,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以标题为例,标题中交代的事实是,“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再看导语,导语中交代的事实是,“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主体部分请同学们自读圈划一下。
明确: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军溃退、人民解放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表述新闻事实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中性词
师:那么,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
生:讨论
明确:①称谓 ②带有情感色彩的修饰语 ③句子之间的关系(对比)
小结:如果要对一则消息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交代了事实?第二,这则消息中哪些语言隐含了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事实就是可以被核实的信息,描述事实时尽量使用中性词。如何推断作者隐含着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呢?刚才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别是称谓,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修饰语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
阅读路径总结
师:接下来我们完整的梳理一遍第一则消息的阅读路径。首先关注电头,从电头中知道了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新华社,知道了消息的报道时间——22日20。电头中的消息发布渠道代表了发布消息者的立场,从报道时间可以看出,这个消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次,从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提取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连缀起来,概括出一则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最后区分陈述客观事实的语言与流露作者立场和情感倾向的语言,更深入的把握一则消息的内容。
【设计说明】通过把握不同的新闻要素,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明确作者的感情倾向。
依据方法,阅读消息二,完成相关练习
1.根据电头来看,这则新闻是______(时间)于_______(地点)由_______(新闻媒体)报导的。
2.请根据标题和导语,概述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课前改:通过新闻六要素,把握新闻事实。
3.请依据消息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进攻路线。
4.由此得出新闻事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20日夜起开始横渡长江。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约一千余华里。20日夜起,中路军30万人从安庆、芜湖县渡江,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0起,西路军和东路军分别从九江、安庆段和南京江阴段渡江。22日夜22时,西路军35万人渡过2/3,东路军35万人也大部渡过南岸,两路军余部23日可以渡完。
5.思考:这则消息分别介绍了三路军的渡江情况,但顺序并不是从东到西或由西到东,而是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依次介绍战况。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的顺序来写,主要与渡江时间有关。中路军和其他两路军的渡江时间不同,是最早渡江的一支队伍,且以基本渡完,所以最先写。接下来东西两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比较两路军的御敌情况,就可以发现,西路军所遇敌情与中路军相似,都是抵抗甚微,而东路军所遇敌情较为顽强,与中路军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西路军放在中路军后面写,这样在介绍两路军御敌情况时,就可以节省笔墨。
作者的情感倾向?
明确:“此种情况……不起丝毫作用。”这段文字是作者的主观评论,总共98个字,分析了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甚微的原因。作者分析了两点原因,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国民党广大官兵意志,希望和平。作者一方面褒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和平、不得人心的行为,甚至指出其内部也产生了分歧。用词上,人民解放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颂扬。国民党军方面有一句话,战犯汤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丝毫一词极言汤伯作用之微弱,隐含了作者的嘲讽之意。
【设计说明】通过消息一的学习,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一下这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了解了构成消息的要素,一则消息由标题、电头、正文构成,正文中有导语和主体。
阅读消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阅读的过程分三步,首先关注电头,电头中消息发布渠道代表了发布消息者的立场,报道时间可以看出消息的时效性。其次,从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提取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连缀起来,概括出一则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最后区分陈述客观事实的语言与流露作者立场和情感倾向的语言,更深入的把握一则消息的内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明确方法,为本单元剩余课文的学习做准备。
课前改:从时效性、结构形式、表达方式等角度概括消息的体裁特点。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部分第一课内容
【设计说明】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老师的语言要精炼,特别是提问一定要精准;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准确地指出学生回答的问题,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仅作鼓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