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气作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海-气作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5-30 11:0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海-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洋流、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读图4.1,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的关系。)
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读图4.2,思考: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20°-40°N、40°-60°N,大洋东、西岸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
(承转)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阅读P37,了解海洋对大气温度的滞后效应和平缓效应。
自学P38,阅读材料,了解海气相互作用与大气中的CO2、O2
课堂练习:练习册
(承转)海-气相互作用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平衡的呢?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承转)我们知道,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度地区,要保持热量平衡,必须有热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这些热量是如何输送的呢?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指导学生读图4.4,理解热量支出和热量收入两条线和他们的之间区域的含义。)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
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过程与方法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
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
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
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
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3.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
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
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
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
(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完成思考题P44)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