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5-30 11: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主要的海洋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分析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预防措施。
了解科学防灾措施,提高灾害自救能力。
过程与方法
调查厦门主要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的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重要性,树立海洋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沿海地区城市和人口不断聚集,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因此,重视并加强对海洋自然灾害的研究、监测、预报和预防,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以下主要的海洋自然灾害类型:
(一)海洋自然灾害:
1.定义: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等。
2.风暴潮:
按照成因的不同,风暴潮又可以分为哪两类?(温带风暴潮和热带风暴潮。)
(阅读P69材料,思考活动题。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海啸
(1)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称为海啸。
(2)成因: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如图所示:
(3)海啸危害特点:其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
(思考)为什么日本成为世界上发生海啸地震最频繁的国家?
4.海冰和冰山
(1)海冰:狭义的海冰是指海水冻结形成的咸水冰。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以及流入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
(2)形成: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
(3)危害: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撞击力,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4)冰山:是淡水冰的一种,是指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大冰块。
(承转)海洋自然灾害危害巨大,我们如何应对呢?(阅读P72,回答)
(二)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1.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
2.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
3.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认识和了解海洋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和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调查厦门还与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当前,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海洋开发的永续利用,我们必须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
(1)海洋污染的来源: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
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
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学生阅读P74-75,思考:海洋污染物主要来源有哪些?说明海洋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海洋污染物是通过什么途径危害人类自身的?)
(二)海洋生态破坏
1.产生原因:
①人类生产活动
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
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2.赤潮:
(阅读P77,赤潮)
(1)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地理、生物、化学: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
②地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③地理(气候、洋流、地形等自然条件):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
(2)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3)赤潮的危害:
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
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活动)思考P77活动。
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环境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目前全球的热点问题——海平面上升。
(三)海平面上升
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2.带来的危害:
(思考:为什么小岛国对大力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尤其积极和迫切?海平面上升的机理是如何的?)
(四)海洋环境保护
(问:还养环境保护的措施有哪些?)
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堂练习:)
[经典例题2]2000年8月20日,广东大亚湾发生赤潮,下列各因素与之关系不大的是( )
A.晴天连续水温偏高 B.海流运动微弱
C.湾内污染严重 D.有台风活动
【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赤潮发生的原因及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谓赤潮,是指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的颜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小,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全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具有各种颜色。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而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是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的自然条件。赤潮的出现,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使鱼类病变
【答案】 D
[经典例题3]读下面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和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年10月 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 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被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
——摘自《中国环境报》2000年12月30日
(l)材料上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 ,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 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 。
(3)如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将向偏 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原因是

(4)有关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海航线上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B.近岸或渔场周围,可以采用分散法使石油迅速分散
C.小面积的油污可用燃烧法清除
D.吸收法只能在净水环境中进行
【解析】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海洋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石油污染产生的危害、怎样减少石油污染、海上石油泄漏有哪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应该了解掌握的内容。
【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 标注略 (2)马六甲 日本 (3)西 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 (4)D
[教学后记]
海洋权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了解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说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跟邻国海洋权益争议的概况,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重点难点: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EEZ) 、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
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
(结合图6.20,板书讲解领海、内水、专属经济区、毗邻区、大陆架等概念。)
思考:内水与领海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内海?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
(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
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
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
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
(阅读P84,钓鱼岛和南沙群岛)
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课堂练习:)
[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A.领海范围为 a + b=200海里
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a + b=200海里
C.领海范围为 a =12海里
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 b=200海里
【解析】沿海国家拥有 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 200 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 B、C。
【答案】B、C
[经典例题5]读“海洋空间的划分留”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全球144个沿海国家对A处拥有 权;对B处享有 、 、 、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C处为 ,是 财产。
(2)我国 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 。
(3)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请用数学公式列出该答案的计算方法: 。)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 1994年 11月16日正式生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 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也就是43万平方千米。
【答案】(l)领海 勘探 开发 利用 国际共同海域 人类共同继承 (2)管辖二分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