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5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5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4 22: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6.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是一位爱国青年,面对丑化中国人的场景,愤然离场的情景。他是谁?为什么会愤然离场?今天,我们就走进《藤野先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学习目标
1
2
梳理课文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
透过典型事件体会作者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3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1
2
学会运用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写作目标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培养尊敬师长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 年5月,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作者简介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等。
1902 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校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期间,他认识到只有文学才能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 年他弃医从文。他与藤野先生分别20 年后的1926 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夕。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他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写的。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基本特点: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讲究真实,记录典型的事例,适当发挥想象,用一些传神的细节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体特点: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都以记人为主,内容真实、事件典型,同时注意艺术表现。
1.挟( ):用胳膊夹住。
2.樱花:落叶乔木,叶子椭圆形,花白色或粉红色,果实球形,黑色。供观赏。
3.绯( )红:鲜红。
4.宛如:正像;好像。
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本文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6.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本文指考试不及格。
xié
读读写写
注意韵母。
fēi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7. 畸( )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8.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虚。
9. 匿( )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10.诘( )责:责问。
11.呜呼:表示叹息。
12.凄然:形容悲伤。
13.教诲( ):教训;教导。

xùn

jié
huì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注意声母。
14.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15. 杳( )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6.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7. 正人君子:文中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18. 深恶( )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yǎo

字音易错,注意它是多音字。
字形易错
多音字
( )
( )

( )
(落第)
(丢三落四)
(落枕)
luò
lào

( )
( )

( )
(咽喉)
(下咽)
(呜咽)
yān

yàn
( )(颤抖)
( )(颤栗)
zhàn
chàn

颤:记少余多法。
只在“颤栗”中读zhàn,其余读chàn。
·
·
·
( )(扒皮)
( )(扒手)



形近字
瞥( )(瞥见)
弊( )(作弊)
憋( )(憋气)
piē

biē
鉴( )(鉴别)
签( )(签字)
绯( )(绯红)
诽( )(诽谤)
jiàn
qiān
fēi
fěi
指红色。
·
·
指毁谤。
以义辨字法:
诲( )(诲人不倦)
悔( )(悔不当初)
晦( )(风雨如晦)
huì
huì
huǐ
·
·
·
偏旁辨字法:
言语批评为“教诲”。
心情懊恼为“后悔”。
天上无日为“阴晦”
词 诘 责 指 责
同 两个词都有责备的意思。 异 强调责问。 强调指出错误,加以责备。
例 ①因为我平常的不逊和众多的托词,老师严厉地诘责了我。 ②面对家人的指责,同事的怀疑,他没有解释,而是用不懈的努力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近义词辨析
词义强调重点不同。
词 订正 纠正
同 都是动词,都含有“对错误进行改正、修正”的意思。 异 指改正(文字中的错误),是对书面作品进行修正。 指改正( 缺点、错误),用法广泛,对于各种类型的错误的改正,都可以用。
例 ①你能细读这篇文章并订正其中的文字错误吗? ②体育老师正在耐心地纠正同学们的投篮动作。
“我”在东京有过怎样的经历? 对“我”影响最大的经历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重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我﹄的经历
情感
藤野先生
文章采用了明线和暗线双线结合的手法,这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线索
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关键词:
爱国、藤野先生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清国留学生
在东京
失望
“我”
摆弄辫子
极为不满
聚众跳舞
心生离意
第二部分(4—35):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记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面貌,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和散文、诗词的创作。使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时应注意:
1. 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或人物的简短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
2.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 语言要概括、传神、简洁。
4. 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点。
[例]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三国演义》
运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少年”
的面貌,语言质朴、简练。
板书设计
相识前
藤野先生
相识、相处
离别后
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初到仙台的生活情况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收藏讲义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深切怀念
6. 藤野先生
第二课时
1.作者在文章前两段为什么不写在仙台而写在东京的生活?
因为在东京的生活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做铺垫,也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2.文章第3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结构上:与文章首句照应,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内容上: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生活的厌恶,表明作者去意决绝,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表达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3.第5段是否偏离了本课主题?
不偏离主题,第段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看似是因为“物以希为贵”,其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民的友好和热情,为下文热心的藤野先生的出场做铺垫。
4.第9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⑨段插叙留级学生讲藤野先生的趣事,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讲究穿戴的特点。
5.第16段“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可惜”即令人惋惜,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自责之情。而作者对自己“那时太不用功”“也很任性”的反省,又表现出了愧疚和无奈之意。
6.第6-23段主要讲了哪些事情用来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第6—23段重点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①添改讲义。表现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②纠正解剖图。表现藤野先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对“我”的严格要求。
③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品质。
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藤野先生求实的精神。
7.如何理解第29段“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突出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谬论的愤慨之情。“也无怪他们疑惑”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
8.如何理解第31段“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
匿名信事件反映了弱国国民在强国留学受人歧视的社会现实;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识到,麻木的中国人不管体格如何强壮,都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学医难以救治国人的灵魂,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之情。
9.如何理解第37段“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句话的含义?
“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前半句表明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10.对第38段最后一句进行简要分析。
“良心发现”指“我”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藤野先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及高尚的品格,成为已是文学家的“ 我”的精神动力,激励“ 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灵魂。这句话将“ 我” 怀念藤野先生之情和“我”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发散思维]关于《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 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因爱国而厌恶“清国留学生”,因爱国而弃医从文,因爱国而感激藤野先生, 因爱国而时时鞭策自己。
观点二 主要是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作者弃医从文思想的变化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线索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文章脉络分明,记叙井然有序。
特色总结
线索的种类: ①以“物”为线索;②以“事”为线索;
③以“人”为线索; ④以 “时间”为线索;
⑤以“感情”为线索。
2.选取典型事件,运用白描手法,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选取多个典型事件,从不同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还运用白描手法勾画了人物特征。
3.语言质朴,饱含深情。
作者回忆了自己终生难忘的人,但并没有溢美之词,而是在三言两语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深处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
教材习题讲解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离别先生。
教材习题讲解
2.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教材习题讲解
作者评价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教材习题讲解
3.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①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②接下来写在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
教材习题讲解
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③可以说,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联。
第二,这篇散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
教材习题讲解
①从东京到仙台留学的这段经历在鲁迅的一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而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是这段经历中最让“我”感怀的片段,也为“我”这段经历增添了一抹亮色。
②可以说,“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则是藤野先生。没有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也不会如此深刻。
教材习题讲解
4.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也缺不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教材习题讲解
(1)加上“花下”,表意更准确,且使“清国留学生”的形象增添了一份轻薄、浮华的意味。加上“成群结队”,更表明不是偶然、个别的行为, 而是他们的普遍行为,更加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
教材习题讲解
原稿 改定稿
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教材习题讲解
(2)在“地板”前加上“有一间的”,表达更准确。“咚咚”改为“咚咚咚”,更加形象地烘托出当时那种喧闹、浮华的气氛。“精通”比“熟识”程度更深,凸显“清国留学生”的不务正业、腐朽堕落。
教材习题讲解
原稿 改定稿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教材习题讲解
(3)增加“而且增加勇气了”一句,坚定地表现出作者在严酷的国内政治环境中,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和继续战斗的决心。“于是点上一枝烟”,增添了形象感,表现出作者对“正人君子”们的蔑视。
教材习题讲解
5.“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从本文看,是因为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联系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其他作品看,其实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教材习题讲解
他在此前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促使他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认为要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教材习题讲解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启示示例: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