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6张PPT)
13. 渡进门送别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心灵吧!
导入
导入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称“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风飘逸豪放。他与杜甫并称“李杜”。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之作。诗人从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坐船赏景,诗兴大发而作此诗。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1. 江入大荒流
( )
2. 仍怜故乡水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长江;今义:大河
古义:喜爱;今义:可怜
·
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
情感
意象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
意境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
板书设计
渡荆门
渡荆门
送别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
写景→激动喜悦
课文细读品味
1.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过程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流动感,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课文细读品味
2.颔联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颔联写景,描摹了两幅图: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抒发热爱、赞美祖国山河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3.揣摩尾联,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由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借故乡水为“我”送行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如何理解《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别”?
这两个字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诗人离别蜀中;二说赠给送别的友人;三说“送别”二字可删,如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第二种说法无依据,诗作中也没有相应字眼,可不考虑;第三种说法可备一说。但从全诗来看,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到荆门外,尾联写故乡水万里送行,前后呼应,“送别”之意蕴含诗中。故教材编者倾向于认为,“送别”指故乡水送别诗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作别故乡。
课文全篇探究
1.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阔大高远,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画,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构思巧妙,脉络清晰。
首联总叙渡荆门游楚,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长江江面的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尾联紧扣“送别”的诗题,与首联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归纳总结
13. 黄鹤楼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黄鹤楼》:本诗为崔颢宦游到黄鹤楼时有感而作。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这首诗也被人们认为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hào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zǎi
qī
·
·
1.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
情感
意象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
意境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思想感情。
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
板书设计
首联—神话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感叹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黄鹤楼
吊古怀乡
课文细读品味
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
首联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增添神秘色彩,令人遐想,并心生岁月不再之感,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2.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颈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3.全诗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属于虚写;后四句则是写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表达了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重点]《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诗的尾联是思乡名句,描绘的是江面上已一片暮霭,仿佛笼罩着烟雾一般的景象。“烟”字描绘了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崔颢在这里用了一个“烟波”,就把水波浩渺、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
课文全篇探究
“烟波”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图,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黄昏时分,忙碌在外的人们都回家了,而自己呢,仕途失意,面对浩浩江水,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更添异地漂泊之感。诗作用一个“愁”字作结,点出了全诗的主旨。
课文全篇探究
虚实相映,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首联和颔联讲述“昔人”“黄鹤”是虚写,颈联和尾联写楼上所见所感是实写。尾联“烟波”上的日暮思归,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境界一致,使得诗歌意境开阔,也让读者不禁怅然生情。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3. 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任杭州刺史,写了此诗。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白沙堤( )
dī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纷繁,弥漫;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
情感
意象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
意境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之情。
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
板书设计
湖上春光:水平云低
钱塘湖
春行
湖边景色
最爱湖东:绿杨阴里白沙堤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春光明媚
心情愉悦
课文细读品味
1.赏析首联的妙处。
首联点题,交代游踪。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湖面开阔,云雾迷蒙,水天相接。
课文细读品味
2.颔联中的语言用法有什么好处?
颔联中,说“几处”而不说处处,说“谁家”而不说家家,“争暖树”指竞相飞到向阳的树上,“啄春泥”指衔春泥筑巢,用语准确,描绘了早春一派生机的景象。“争”“啄”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表现了初春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课文细读品味
3.尾联中“最爱”“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最爱”表达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直抒胸臆;“行不足”表明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绿杨”句既写了美景,又写了人在堤上赏春景,美好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
1.构思巧妙,景中寄情。
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紧扣特征,动静结合。
本诗描写的高明之处在于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词语,有动有静,恰到好处。
归纳总结
13. 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他与孟浩然同为田园派诗人,并称“王孟”。他的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边塞诗
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隋代时开始兴盛,唐朝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题材广泛,内容主要包括:①边塞风光;②边疆将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代表作有:李白的《关山月》、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
塞上( ) 燕然( )
sài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yān
·
1. 单车欲问边
( )
2. 长河落日圆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一辆车;今义:自行车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
·
1. 征蓬出汉塞( )
2. 归雁入胡天( )
3. 萧关逢候骑(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像征蓬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归雁那样
名词作状语,在萧关
·
·
·
·
·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
情感
意象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
意境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
板书设计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景中含情,内心孤寂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战事频繁
使至塞上
课文细读品味
1.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借景抒情,写飘零之感。大雁北飞,是归家;自己北去,却是离家。借归雁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课文细读品味
2.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颈联融情于景,烘托出守边战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突出其爱国精神。
[发散思维] 如何理解《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之美?
①几何构图美。无垠的沙漠远远望去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升空的孤烟像垂直的线,绵长的黄河水一直延伸到远处,落日看上去很圆。 孤烟冲云意谓其高,夕阳西下意言其低,直线与平面相垂,线与圆相切。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 虽寥寥几笔,而意象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课文全篇探究
②自然天成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灰黑色的直入蓝天的孤烟,滚滚的黄河水,如血的残阳,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显出大漠的生机,既雄浑又秀美。
课文全篇探究
1.笔墨传神,意境雄浑。
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尤以颈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融情于景,意蕴丰富。
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颔联借“征蓬”和“归雁”,写飘零之感,包含多重意蕴。颈联刻画奇异风光,景中含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归纳总结
13. 野 望
学习目标
1
2
读、译、背、默写这五首诗,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四、积累拓展六
赏析优美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五
学习目标
3
4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二、四
难点,涉及积累拓展六
品格素养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王绩( 约589—644),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有《王无功文集》。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野望》:诗人在唐初以秘书正字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应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东皋( ) 薄暮( ) 徙倚( )
驱犊( ) 采薇( )
gāo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bó
xǐ yǐ
dú
wēi
·
·
·
·
·
◎倒装句
徙倚欲何依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何依”应为“依何”
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内容
情感
意象
领会这首诗的意境美,举一例赏析。
意境
预习思考问题
这首诗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发情感?
2
导思
1
导思
3
导思
4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关键词:孤独、思乡、悲壮、热爱大自然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这五首诗都是律诗,律诗有严整的格律,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把握好节奏、重音、拖音,如:“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调,读出诗人内心的愁绪。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野望》一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忧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诗词主旨提炼方法:内容+感情/态度/价值观/观点/抱负。
板书设计
首联 叙事抒情
颔联 远景 静态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
野望
惆怅孤寂
课文细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课文细读品味
2. 赏析颔联和颈联这两句诗的精妙所在。
承“望”字而来,紧扣薄暮,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传递出了田园牧歌式的静谧、安详,而诗人却无可依,衬托了诗人的孤独无依、苦闷忧郁之感。
1.景中含情。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进一层。
2.朴素清新。
全诗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流畅,一改南朝雕饰浮华之气。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教材习题讲解
1.《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 ▲
一幅山野秋晚图,一曲田园牧歌!
《野望》一诗的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中,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教材习题讲解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诗人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诗人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教材习题讲解
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说起,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神妙莫测。
教材习题讲解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的情感。
教材习题讲解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最后,这两句色彩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遐想。
教材习题讲解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其构成了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不易散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时,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初入塞外很自然就能捕捉到的景象。
教材习题讲解
4.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教材习题讲解
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诗人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感;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描摹了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月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变幻无穷,仿佛形成了海市蜃楼。
教材习题讲解
这两联描写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展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诗人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于是最后一联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教材习题讲解
5.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我们从很多词语中都能看出诗人写的是初春景象,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 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教材习题讲解
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教材习题讲解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教材习题讲解
6. 背诵这五首诗。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背诵略。
在对仗方面,律诗的特点是:一般是颔联、颈联对仗。如《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上下句对仗工整,描绘了崇山、江水、明月、云霞等景物。在押韵方面,律诗的特点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渡津门送别》,其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四个,押ou韵,在“来从楚国游”和“江入大荒流”两句中,诗人为了押韵把动词后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