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圈画,感受战机着陆时激动人心的全过程。
把握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名族自豪感。
了解消息的特点以及与其他新闻体裁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圈画文中描写性的语句,感受战机着陆时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默读课文,提问质疑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
明确:本文是一则新闻通讯,选自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人民海军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明确核心问题:文章为什么以一着惊海天为题?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
1、这则新闻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如何刻画舰载机着舰?
3、作者为什么要写周围人的表现?
4、文章三、四、二十二段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明确核心问题及下位问题,为本堂课的学习做准备。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标题,浏览全文,思考:这则新闻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的标题为《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其中,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点明了主要事件。主标题,一着惊海天中的“一着”,指的就是舰载战斗机在航空母舰着舰的这一过程。“惊海天”写出了这“一着”具有的气势。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篇通讯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舰载机着舰?
明确:作者刻画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中,写了直接参与任务的海军官兵的表现,着舰时的画面,还写了周围人的表现。
海军官兵的表现:
【第二段】这一段有三句话:前两句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甲板工作人员在站位就位,安全观察员最后一次检查阻拦索。
教材为站位做了注解,站位是舰艇战斗部位的简称,指舰员进行战斗活动的位置。作者还用“一丝不苟”形容安全观察员的状态。这些语句都体现了海军官兵以战备状态严肃严谨的对待这次着舰任务。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第三句中“备受外界关注”,“最关键”写出这次任务的重要,进一步渲染紧张气氛,也为下文详写着舰场面蓄势。
【11段-17段】这几段具体写了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在这里,作者将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内容详实的呈现出来,口令简短清晰明确。第十七段作者又用“不急不缓”来形容对话声,体现了飞行员和指挥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从容不迫的工作状态。
小结:回顾两处写海军官兵表现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句都是正面刻画,写出了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体现了紧张的氛围。作者对于细节的描写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有现场感。
着舰时的画面:
【18段、19段】
(18段)新闻语言往往要求简练。请大家对比这两句,思考:作者在此处为何选择繁复的表述呢?
明确:第一,原文的表述交代了即将着舰时舰载机下降的具体过程,体现飞机下降步骤井然有序。第二,着舰风险巨大,越接近最后时刻,越是让人揪心。第三,繁复的语言也表现出每一个现场目击者的担忧和期盼,流露出目击者紧张的情绪,为下文蓄势。
(19段)第十九段是对着舰时的特写,是展现着舰瞬间的关键部分,表现了着舰时的气势。首先这段话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着舰场面。第一句“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化用钱塘观潮中的句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声势浩大,具有感染力。同样表现声势浩大。第二句,作者从听觉角度用“震耳欲聋”修饰轰鸣声写出音量之大。此外,“眨眼之间”“刹那间”等词写着舰瞬间时间之短。“疾如闪电”写出舰载机的速度之快。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又用“牢牢的”、“稳稳的”这两个修饰语,写着舰状态平稳,体现了飞行员操作技能之娴熟,也展现了这一着的惊心动魄,让人惊叹。
周围人表现:
【6段、7段、10段】第六段的第二句话,作者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舰载机着舰,表现出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烘托了周围观看者紧张的心情。“捏着一把汗”,“揪着人心”,“紧盯”“密切跟踪”这些语句,表现出周围人的紧张担忧,写出当时塔台内的紧张气氛。再看第十段这句话的主语“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作者描写工作人员眼睛的细节,体现出他们的辛苦付出,暗含作者的敬意。
【21段、23段、26段】二十一段写现场人们的语言:“成功了,太让人激动了。”写了人们的表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二十三到二十六段写飞行员出舱后,人们冲向甲板,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这些内容都写出了成功着舰后周围人的激动和喜悦,从侧面表现了着舰过程的精彩,也暗示科研人员和海军官兵付出巨大,这份成功来之不易。
【设计说明】把握战机着陆时惊心动魄的过程,感受其伟大意义。
三、深入研读,探究问题
二十一段中“许多人落泪了!”,二十六段中“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都体现了这次任务意义重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寻背后的原因。
明确:
【3段、4段】这两段内容都交代了舰载机着舰的背景。这两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议论性的话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第三段第二句话指出这一次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我们又可以从“近百年”、“半个多世纪”两个短语中看出国人对这一梦想期盼已久。作者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意在强调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第四段中,作者引用国际上对舰载机着舰的评价,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着舰事故的数据,意在强调,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22段】“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舰载机上舰的难度大。他国对中国的技术也不够信任。接下来,作者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和人民海军官兵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这两句突出了我国为攻克难题付出了漫长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最后一句,“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强调了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
小结:文章的三、四、二十二段交代事件背景,从历史的角度凸显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又横向对比各国舰载机着舰情况,强调着舰的难度之大。联系前文,文章副标题提到“首架次”,第一段第二句写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二段最后一句“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强调“第一次”,都是为了凸显这一时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成功着舰后,人们会激动到落泪的原因,也能理解作者所说的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设计说明】阅读文章中作者抒情性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联系内容,突破难点
请同学们把记录着舰过程的内容和事件背景联系起来,理解一下文章标题的含义。也就是我们本堂课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文章为什么以《一着惊海天》为题?
明确:“一着”指的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事件。“惊海天”写出了这一着的气势和意义。作者详写着舰过程,详写相关人员的表现,渲染紧张气氛,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刻画着舰瞬间,写出惊心动魄的气势。三、四、二十二段交代事件背景,强调成功着舰的意义,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可贵品质。文章以《一着惊海天》为题,揭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写出了舰载机着舰惊心动魄的气势,也蕴含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说明】结合本堂课所学,理解标题含义及作者写作意图。
五、回顾课堂,比较特点
上节课我们比较了消息和新闻特写。今天我们仿照上节课的思路,比较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九页知识卡片的内容,尝试归纳通讯的特点。
明确:
消息写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少有甚至没有细节描写,一般篇幅较短。《飞天凌空》细致刻画吕伟夺冠瞬间,内容具体,文字量较多,也有新闻特写,文字量较少的情况。
新闻特写的篇幅比较灵活。“一着惊海天”不仅告诉了读者,舰载机着舰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过程。还交代了着舰的详细情形及事件背景,可见通讯的篇幅往往较长。
从时效性来看,消息的时效性最强。《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都是当日消息。
新闻特写时效性一般。《飞天凌空》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报道的。《一着惊海天》第二段第一句,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八时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三日。文章的电尾,本报辽宁舰十一月二十五日电交代了这个新闻,报道时间是二十五日。可见,通讯的时效性往往较弱,当然现在也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再来看主要内容。《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新闻事件全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飞天凌空》着重描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时的精彩瞬间。《一着惊海天》详细记述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事件的全过程。抓住细节,突出着舰过程中扣人心弦之处,展现惊心动魄的逐渐场面。由此可见,消息一般报道新闻事件全过程。新闻特写则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通讯则一般详细记述新闻事件。如果是人物通讯,主要内容则是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再来看表达方式。
消息的语言准确简练,较少有议论、描写,极少抒情。表达方式以记叙说明为主。
新闻特写需要描写特定场景,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
《一觉惊海天》不仅记述着舰全过程,还具体描写成功着舰的画面,揭示其重要意义。表达作者情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述、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所以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更综合。
【设计说明】比较各个新闻体裁的不同处,了解各个新闻体裁的特点。
六、课后检测,回顾本课
同学们对课文《一着惊海天》的学习已近尾声。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过程。谁能说一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内容?
明确:在课堂开始,我们提出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文章为什么以《一着惊海天》为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如下思考。第一、先阅读标题,结合课文,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第二、重点分析作者刻画舰载机着舰的过程。作者详细写人物表现,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具体生动的呈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第三、分析文章三、四、二十二段的作用,结合事件背景理解,这一次成功着舰的重大意义。至此,我们能够回答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课堂最后通过比较阅读归纳了通讯的基本特点。
【设计说明】通过课堂的回顾,让学生再次回顾阅读消息的路径,强化学习内容。
七、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四课。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并不难,但是在本单元的新闻学习后,学生对于描写性语言的品读较为陌生,因此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关注精彩语段时还是应当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揣摩词句背后的情感。此外,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言,给她们充分的思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