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新课导入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短文,借山水、明月感受两位古人心灵的律动。
11 短 文 二 篇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重点)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素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小品
新知认知
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信
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答复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
书
文学常识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隐居句曲山。是个才略过人的人。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世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
(452-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归隐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谢征本邀请陶弘景入朝为官,而陶弘景在回信中描山绘水,是表明自己对自然美的喜好、痴迷,婉拒谢征的好意,并以此信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封书信,主要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uè
tuí
y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指人间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欣赏
解释重点词语
初读课文
不再
这
奇丽景色
奇丽景色
争相
译一译: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内容品读。
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美”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之高
水之净
从静景转入动景
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的?
不是杂乱无章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晨
昏
仰视、俯看
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静景
动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表达效果: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
“将”“欲”“竞”等。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一句?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合作探究
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巍峨的山峰耸入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二者相映成趣,情趣盎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1、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2、写早晚之景
三、 总写,抒发感情。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相配之美
昏晨变化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语言美。
①用词方面:
②句式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本课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随堂练习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沉鳞(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① 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②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3.翻译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用原文语句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从而曲折地表达自己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峡》一文中,作者分别用几个四字句描写了山、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流见底
高峰入云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作业布置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答
谢
中
书
书
总领全文
描绘景色
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猿鸣鳞竞
沉醉山水
归隐林泉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
“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
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
2.对作者微妙心情变化的把握和感悟。
3.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预习交流。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suì
bǎi
zǎo
xì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读准节奏和感情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于 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门
三读:读出对文意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内容品读。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游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闲
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2.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资料链接(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齐读诗句)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资料链接(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
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
的失落与伤感。
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课堂总结
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
《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
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
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随堂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
2.找出并翻译句子。
(1)描写中庭月色的句子。
(2)表现作者微妙而复杂情感的句子。
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就
交错纵横
共同 一起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记叙
/描写
/抒情
月
4.全文共分几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___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赏月缘由
写景——庭下月景
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处处皆景闲人得赏
闲情雅致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