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8:1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途径和
方法。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物象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解题技巧。
人物形象的揣摩: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题型: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        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注意:
1、要扣住故事的情节和文章中对人物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客观地进行分析,既不要架空,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具体全面。
2、要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把握和体味,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感情倾向。
1、突出刘四爷的虎相与虎气。
2、一方面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还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3、反映出爷爷在产业被抵债之后内心的痛苦、失落、和气愤。
学案释疑:
4、他既有精明、敏感、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5、反映了董师傅淡泊平和的情感世界。
6、从刘四爷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真诚勤快、勤劳本分、讲究干净;从虎妞的表现中可以看出祥子的脾气好。
溜索
溜索 阿城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领队懒懒说,表现人物怎样的特点——联系前后文,我“生疑”“不由捏紧了心”“心下大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从“我”与“牛”的表现来领队在如此险绝环境下的从容。恶劣环境下的生存际遇,不止一次发过溜索的人们已经是成竹在胸。所以此处人物形象,没有不经心,不认真,不负责,武断等特点。)
 
 ②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③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上文中有“我”“ 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人物对比,“稳稳”“笑一笑”表现领队的从容,胸有成竹。)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④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虽从容,成竹在胸,但依然认真仔细负责。小小动作细节,很能表现人物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征。)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只一个“瞟”,没有更多的语言,却已心领神会,团队中相互间的信任与默契。可见领队在团队中不同一般的影响力,号召力,让人尊敬信任,与队友配合默契。),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⑤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哑声一问,可见对其他人的关心。)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⑥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⑦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一吼,看似无情,却显大爱。在恶劣生存环境中对“我”的关爱。)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⑧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一声唿哨”“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粗犷、勇敢的汉子形象。极具英雄气概。)
  ⑨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一.情节思路:
(1)距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
(2)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深远、喧腾的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
(3)领队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驼队向峡上绳索进发。
(4)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
(5)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
(6)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7)最后领队和我溜索,我溜索时心惊胆颤,溜过后又激动、惊奇。
(8)我发觉领队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
(9)溜索后,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
(1)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3)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4)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5)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7)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8)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二.人物形象。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分析归纳.(6分)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三.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整合分析.
①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非常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段中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归纳总结.(5分)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四.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
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
(1)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6)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9)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第一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分析:“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第六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
分析: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第九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分析: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非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整合分析】
“前面牛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们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牛们溜索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的为同寻常的险恶。此时我“顺风出一口长气”,牛和我仍然相互映衬。
归纳总结.(6分)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人物形象特点来源于人物的言、行、心里活动,找到这些就可以提炼特点了,注意人物形象特点的复杂性。
分析归纳.(6分)
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五.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探究题
①:作者写飞渡峡谷的情景是为了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观点)
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初次溜索的我和牛都被极其艰险的峡谷吓得失了神,然而驼队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他们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地溜索飞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文本分析)所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飞越,而是人类勇于接受大自然挑战的见证。(总结)(深刻意蕴)
作者虽然未亲临现场,但他显然对以领队为代表的溜索驼队的汉子们那无畏的神情深表赞叹,对他们即使面临如此险境也气定神闲的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深表钦佩。(情感取向)
②:作者在写驼队飞渡峡谷时提到了领队“静立如伟人”的骏马、一个精瘦汉子溜索时在空中盘旋的大鹰,这些动物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观点)
无论是溜索前牛们因惊恐而死活不走,还是溜索中牛们因极度失态而屎尿失禁,牛们软弱畏缩的神态与领队骑坐的那匹骏马的沉着冷静、空中盘旋的凶猛无惧的大鹰都形成鲜明对比。 (文本分析)
作者无疑想告诉我们人也应该像骏马、大鹰那样面对困境毫不畏惧退缩。(总结)(深刻意蕴)
作者的情感取向非常明确:厌弃胆小软弱的牛群,赞美骏马、大鹰的无畏勇猛。(情感取向)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深刻意蕴:
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探究题提醒:
(1)依据文本内容,不能脱离文本乱猜。
(2)把原文内容分为几个角度,对每一个角度进行探究。
(3)符合情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