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5.《“三言”》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9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7 18: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儒雅与情俗
——冯梦龙“三言”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等。苏州府长洲县人。出身名门世家,与兄(梦桂)弟(梦雄)被称为“吴下三冯”,代表作“三言”。
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但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如《东周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及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而以选编“三言”的影响最大最广。
“三言”
“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者殊名,其义一也” (《喻世明言序》)
玉堂春
选文内容:
1.玉姐解救王景隆,激励他读书上进,并赠金助其回家
2.玉姐用计逼迫苏淮为己写下赎身文书
主要人物:
玉堂春、王景隆
卖瓜子的金哥、王匠夫妇、街上众人等
主题
强调男女间真挚爱情;
描写市民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经历、社会心理
妓女从社会群体引渡到文学主体的原因
1.她们受过教育,有修养学识,擅作诗论文,与文人群体有共鸣,并推进文学的传播
2.文风渐开,文化成为消费,她们身份地位特殊、容貌才艺俱佳,是市民喜闻乐见的题材
3.历史上一些名妓,她们魅力多才、钟情刚烈,令人们对这一群体关注更多
卖油郎秦重
玉堂春 宦家子弟王景隆
杜十娘 太学生李甲
人物
篇名
妓女名
小市民
《新桥市韩五卖春情》
金 奴
丝绵铺老板吴山
《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谢玉英
周月仙
词人柳永、黄秀才
《单符郎全州佳偶》
刑春娘
全州撕户单符郎
《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赵春儿
大户之子曹可成
《卖油郎独占花魁》
莘瑶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玉堂春落难逢夫》


貌美才高
赵春儿:真个花娇月艳,玉润珠明
邢春娘:三千粉黛输颜色,十二朱楼让舞歌 杨玉嘿然独立,不妄言笑,有良人风度。为这个上,前后官府,莫不爱之重之
金奴: 她自小生得标致,颜色美貌
谢玉英:床司挂一张名琴,壁上悬一幅古画。香风不散,宝炉中常热沉檀;清风逼人,花瓶内频添新水。万卷图书供玩览,一抨棋局佐欢娱
周月仙:颇有姿色,更通文墨
玉堂春: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胭脂自多姿
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 减白家樊素
莘瑶琴:此女容颜娇丽,体态轻盈
苏三若再接别人,铁锁长枷永不出世——忠贞
莘瑶琴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擅女工——有才
邢春娘从小读过经书及唐诗千首,颇通文墨尤 擅应对,教以乐器及歌舞,无不精绝——有才情
李甲以千两之金卖杜十娘于孙富,杜十娘抱箱跳江——刚烈
吴山新桥市财主,韩金奴贪财而缠之——拜金
曹可成败家,赵春儿劝诫,为其谋生路,日夜辛劳纺织为其攒银复官——贤惠
品行:略有不同
战乱
家败




(本性纯良)
虽久经风月
但追求幸福
渴望真挚爱情
渴望从良
《单符郎全州佳偶》
杨玉蹙答道:“妾闻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虽不幸风尘,实出无奈。夫家宦族,即使无恙,妾亦不作团圆之望。若得嫁一小民,荆钗布裙,啜菽饮水,亦是良人家媳妇,比在此中迎新送旧,胜却千万倍矣。”
《玉堂春落难逢夫》
玉姐说:“哥哥!我本欲留你多住几日,只是留君千日,终须一别。今番作急回家,再休惹闲花野草。见了二亲,用意攻书。倘或成名,也争得这一口气。”
《众名妓春风吊柳七》
谢玉英在柳永面临告别时“十分眷恋,设下海誓山盟,一心要追随柳七官人,侍奉箕帚。”“从今为始,即当杜门绝客以待。切勿遗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卖油郎独占花魁》
美娘道:“若不嫌我烟花贱质,情愿举案齐眉,白头侍奉。你若不允之时,我就将三尺白罗,死于君前,表白我一片诚心。”
“三言”中的市民
小商人
小官吏
一般城市居民
阶级
文化
具备一定的世俗观念,却又有新的社会心理
市民的群体心理
新兴阶层
不一味拘于节俭、温饱
有经济实力
品质优秀












价值取向
愿意为一个青楼女子倾其财力帮其赎身并娶为家室
(对小市民有美化的成分)
明中期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观念
一定程度冲击
一些思想被解放(消费、享受、物质等观念日渐活跃)
主题:
强调男女间真挚爱情;
描写市民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经历、社会心理
宋明之际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明正统文艺也只讲理性,不讲情,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
中晚明大批进步文人学士猛烈抨击假道学,欲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冯梦龙也想借此实现“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主题上——重情理
“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以求“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 (《警世通言序》)
认为“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只要对“情”正确导引,可使它“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以达到“情教”的目的(《情史叙》)
结构上——致中和
玉堂春与王景隆有段欢乐光阴,不久离散,玉堂春身陷囹圄,几至惨死,但结局两人团聚。
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悲剧性的遭遇,以喜剧性的结尾来冲淡。
“三言”中大团圆结局类型:
1.有情人终成眷属
郑传寅《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民俗学解读》:“圆,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象征”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大团圆结局形成原因
从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角度看:
“乐天知命”的哲学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儒家“中和”、中庸之道。以喜剧因素冲淡悲剧气氛,使观众的悲哀压抑得以化解,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理想效果。结局往往不肯让冲突导致破灭和毁灭,形成一种特殊的传统审美心理结构。
道家随缘自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淡化了对生活悲苦一面的认识。人们认为天地万物起于冲突,终于和谐,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在拟话本小说中,形成了特有的情节发展模式:喜-大悲-大喜。

佛家宿命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愿为悲剧结局的小说添上一个明亮的尾巴。
作业
“三言”中另有一些作品大胆揭露批判了社会制度黑暗和官员的倒行逆施,表现了清官和下层人物的反抗及正义,课外阅读《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