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6 21:45:2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1 短 文 二 篇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
“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
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
2.对作者微妙心情变化的把握和感悟。
3.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预习交流。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suì
bǎi
zǎo
xìng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读准节奏和感情
月色 入 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
相与 步于 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三读:读出对文意的理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大概是
清闲的人
只是
罢了
形容水清澈透明
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内容品读。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闲人”
欣喜之情
有点儿遗憾
急切、激动、渴望
心有灵犀的喜悦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从容、闲适
关键句
心情
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2.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资料链接(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齐读诗句)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合作探究
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资料链接(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
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
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
的失落与伤感。
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课堂总结
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
《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
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
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
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随堂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
2.找出并翻译句子。
(1)描写中庭月色的句子。
(2)表现作者微妙而复杂情感的句子。
高兴的样子
想到
于是 就
交错纵横
共同 一起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记叙
/描写
/抒情

4.全文共分几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___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赏月缘由
写景——庭下月景
抒情——触景生情
月色入户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处处皆景闲人得赏
闲情雅致
悲凉苦闷
豁达乐观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2.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5.下列加粗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B.晓雾将歇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相与步于中庭
6.下列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五色交辉 B.猿鸟乱鸣 C.相与步于中庭 D.夕日欲颓
7.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2分)
A.盖竹柏影也 B.解衣欲睡 C.相与步于中庭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夕日欲颓,沉鱗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0.填空。(8分)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紧扣______特征去写 ,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1.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班里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7分)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理解苏轼】学习完本课后,小深和小圳两位同学交流了对文章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的看法。以下是他们的谈话内容——
小深:“闲人”里的“闲”跟我们学过的“从今若许闲乘月”的“闲”应该是一个意思。
小圳:这个句子与“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表达效果是一样的。
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2分)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8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5分)
(1)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 (2)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 (4)月色入户 _____________ (5)怀民亦未寝 ________
2.翻译句子。(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填空。(6分)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
4.乙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他被贬后还能欣赏到美好的月景,还 以“闲人” 自诩。对于作者这样的做法和心境,你怎样看待?请结合实际谈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乙]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遂至承天寺 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
(3)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__________ (4)盖自笑也 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7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①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拔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②,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于是止③于句容之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④书要之,不至……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①除:任命。②填咽:形容行人、车马拥挤。③止:居住。④累:多次。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1分)
时 沈 约 为 东 阳 郡 守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4分)
①沉鳞竞跃 __________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
③诏许之_____________ ④累书要之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②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4.陶弘景一生颇具传奇色彩,阅读(乙)文说说哪些地方看出他受世人推崇。(4分)
5.阅读(甲)文划线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并在(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佐证。(4分)
参考答案:
一、
C
2.C 【解析】C项朗读停顿划分有误,应改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C 【解析】注意C项“念”指的是想到,考虑的意思。“相与”意思是和……一起的意思。
4.D 【解析】D项。意思分别为:将要/欲望。其他各项的意思是:A:原来。B:一起。C:只。
5.D
6.B
7.C
8.C 【解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A项,运用了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没有运用修辞;D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答案为C。
9.A
10.(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景物 闲 仙
11.(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璧——苏轼: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示例三: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小深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闲人”里的”闲”有“闲乘月”一句中“空闲、悠闲”“闲情雅致”之意。但苏轼的心境更为复杂,还包含了“无职无权的清闲人”的意思。一个“闲”,把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了。
我不认同小圳的观点,改了不好。原文的反问句更能表达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达观自适。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或: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二、(一)
1.(1)从 (2)此起彼伏 (3)参与,这里指欣赏 (4)这里指门 (5)睡觉
2.(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日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山川 月色/月夜之美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示例:这是作者乐观旷达人生观的体现,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乐观面对,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例如我们面临考试失败的抑郁,就应乐观的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快乐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扣住乐观或苦中作乐,结合实际。)
(二)
1.(1)于是,就。 (2)纵横交错。 (3)拜访。 (4)大概。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4.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错误,甲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作者的心境是达观的。
[参考译文]
[乙]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我很高兴地跟随他们出去了。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生意的人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睡得很酣甜了。(我)放下拐杖笑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大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三)
1.时/沈约为东阳郡守
2.①鱼 ②人间 ③答应、同意、应允 ④同“邀”邀请
3.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声。
②(太宗)与他谈论好几天才离去,太宗非常敬重他,认为他很特别。
4.众人为陶弘景送行的场面宏大,深受众人爱戴。(及发,公卿于征房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沈约敬仰他的志向气节,多次写信邀请他, (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
太宗钦佩他的高风清名,召他到后堂,谈论好几天才离去,太宗非常敬重他,认为他很特别。(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5.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乐在林泉的情趣(归隐林泉的志趣)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仍能保持的豁达的心态。
教学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解题
有这样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
他频遭贬谪,一生辗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能泰然处之;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见识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
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弟弟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与父兄同列“唐宋八大家”。
他就是----苏轼,一个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一个名字!
题解:本文讲述的是苏轼游承天寺,大体上属于游记。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3.承天寺。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寺。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给下列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柏
(2)自由划节奏,交流,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再读,读准节奏。
抽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三读,读出你的译文。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已学文章等方式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2)检测:重点词句理解(抓住重点词、倒装句式)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倒装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倒装成“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四、整体感知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明确:游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儿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4.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地点 黄州承天寺→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内容 庭院赏月→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5.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闲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资料链接(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6.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五、合作探究
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资料链接(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4.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六、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七、本课小结
苏轼是历代文人心中偶像级的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苏轼人生的解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命题,好在有人已经开始做这件事,林语堂曾写过《苏东坡传》。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也写过历史散文《苏东坡突围》,具体分析了苏东坡在黄州思想情感的升华,大家如有时间可以领略一下他的风采。来吧,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出来吧。
八、随堂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
2.找出并翻译句子。
(1)描写中庭月色的句子。
(2)表现作者微妙而复杂情感的句子。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月
4.全文共分几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答案: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九、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导学案
(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明确: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文中圈划批注)
示例:“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4.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PPT)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 黄州承天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庭院赏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闲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资料链接(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
6.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
二、合作探究
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明确:
资料链接(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4.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
三、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
四、随堂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
2.找出并翻译句子。
(1)描写中庭月色的句子。
(2)表现作者微妙而复杂情感的句子。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______
4.全文共分几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课后导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短文二篇》导学案
(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对文章写景语句的赏析;对作者复杂心境的理解。
学习难点:对作者微妙心情的把握和感悟。
学法指导:
结合书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已学文章、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字词句。
2.查阅资料,知人论世,品词悟句,感知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记叙的六要素
2.五种表达方式
3.借景抒情
二、预习任务
1.查资料,识记作者及文学常识,扫除字词句障碍。
2.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停顿、语速、语调及感情。
3.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写月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
答案: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2.给加点字注音。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答案: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答案:(1)想要,正要 (2)高兴的样子 (3)于是,就 (4)只是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答案:(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明确:游
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明确:“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儿遗憾
“遂”“寻”→急切、激动、渴望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4.读课文,你是否从中感受到了一丝孤独和清冷?试着从前面的表格中寻找蛛丝马迹。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地点 黄州承天寺→承天寺,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内容 庭院赏月→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5.作者自称“闲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闲?它表现苏轼怎样复杂的情感?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闲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资料链接(一)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
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到了荒凉的小镇黄州。
在黄州,他无薪俸,生活困难,便租50亩荒地(城东坡之地)经营,故称苏东坡。在黄州,他完成了千古流芳的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
*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组织生读)
从以上几段文字和诗句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苏轼不管遇到什么苦难,却能够随遇而安,一路走来一路歌,越贬越豁达——
他看什么都惊喜,看什么都喜欢。他太乐观了!
6.总的来说,苏轼的情感基调是旷达乐观的,但本文有着复杂的情感,你能体会到吗?
明确: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失意中自我排遣的旷达乐观。
二、合作探究
1.你觉得“月色入户”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入”字用得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人为伴。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明确:“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资料链接(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绘庭院景色。写月光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藻、荇交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真可谓月光如水,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古人常用竹柏比喻君子、友人,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深厚的友谊。
4.怎样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明确: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一些隐隐约约的失落与伤感。
三、拓展延伸
1.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字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明确:陶渊明、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韩愈、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2.学了本文请你就主题方面谈一谈感受。
明确:生活中的的坎坷与风雨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我们一定要向苏轼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对待人生,让他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随堂练习
1.解释划线词语。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水中藻荇交横。( )
(5)相与步于中庭。 ( )
2.找出并翻译句子。
(1)描写中庭月色的句子。
(2)表现作者微妙而复杂情感的句子。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哪个字?月
4.全文共分几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答案: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5.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课文只写了“相与步于中庭”,并没有写他与张怀民的对话。请结合二人当时的处境(皆被贬),发挥想象,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示例:
张怀民面对月色说:“想这世人都蝇营狗苟,拍马钻营,哪儿会有我们这般闲情逸致?”
苏轼道:“唉!虽是闲置此地,无以报国,但好在有你在此与我共赏月色,也可聊以自慰吧!”
张怀民说:“老兄,天地之大,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共赏美景吧!”
两人同笑:“哈哈哈……哈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准备默写。
2.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
【课后导练】
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 ,侧面写月的句子有 。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只,只是
2.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④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旷达(或:豁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