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概述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3.能独立欣赏山水小品文,理解词句,领悟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
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2.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1)清澈:水色——水皆缥碧(正面描写);水深——千丈见底(夸张);静态(详写)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动态(略写)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侧面描写 比喻)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
3.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明确:(1)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感受: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感受:劝友归隐
●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
小结:(PPT)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4.主旨探究。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5.写法探究。
本文情景兼美,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请同学们自己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这篇美文
明确:
(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宜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的词句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填空),文章重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一带景色特点作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结构特点是: 。
(2)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态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的句子是:_____
(4)作者因景生情,因情明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悟:___________
(5) 本文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
答案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表现富春江水的“湍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直接描写。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感,使本无生命的山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也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山丽水和诱人景色。
C.第2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写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能概述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3.能独立欣赏山水小品文,理解词句,领悟情感。
第二课时
内容品读。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
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2.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1)清澈
(2)湍急
侧面描写
比喻
水色——水皆缥碧
水深——千丈见底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夸张
正面描写
静(详)
动(略)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
3.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1)视觉
(2)听觉
息心忘反
蔑视功名
劝友
归隐
泠泠的泉声
嘤嘤成韵的鸟声
千转不绝的蝉声
百叫无绝的猿声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
异水
奇山
水色——
山势之奇——
山音之奇——
山林之奇——
水态——
缥碧
静(清)
动(急)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水激 鸟鸣
蝉转 猿叫
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夸张、侧面描写
比喻、夸张
比拟
(秀丽、高峻)
(幽静)
以声衬静
以动写静
(林茂荫浓)
对偶
意境美
山意之奇——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主旨
小结:
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生动地描绘浙江富阳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热爱家乡山川,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和意欲归隐的情怀。
写法探究
本文情景兼美,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请同学们自己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这篇美文
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
拓展延伸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宜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随堂练习
1.用原文的词句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填空),文章重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一带景色特点作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结构特点是: 。
(2)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态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的句子是:_____
(4)作者因景生情,因情明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悟:___________
(5) 本文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
答案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表现富春江水的“湍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直接描写。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感,使本无生命的山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也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山丽水和诱人景色。
C.第2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写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写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分述
异水
奇山
寄情山水
意欲归隐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与朱元思书》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猛浪若奔(bēng)
B.互相轩邈(mǎo) 泠泠作响(líng) 直视无碍(ài)
C.嘤嘤成韵(yùn) 鸢飞戾天(lí) 窥谷忘反(kuī)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疏条交映(shū)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下列句中加粗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2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鸢飞戾天者 C.经纶世务者 D.天下独绝
5.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B.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C.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名词作动词,飞奔)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千丈见底 有时见日
C.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D.急湍甚箭 意暇甚
7.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急湍甚箭 C.互相轩邈 D.鸢飞戾天者
9.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2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11.下列对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听任它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译文: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平息了名利之心。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文: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12.文常及默写填空。(9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本文作者吴均,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他的诗文自成一家,被称为“________”,开创一代诗风。本文选自《 》。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句子。(6分)
①驴友们途经富春山,目睹山势之高峻,感受丛林之幽寂,体会到了《与朱元思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②吴均曾在《与顾章书》中描写“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与朱元思书》中相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下列画线的句子进行续写。(4分)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愤怒的吼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摄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15.“长忆孤洲二三月春山偏爱富春多。”春天的韵致总把山水整合得美不胜收,这个季节的富春江更是别有一番引人入胜的魅力。于是刘强和同学带着好奇,参加了“春游富春江”的旅行活动。(11分)
(1)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导游,你将如何向刘强等同学介绍富春江呢 请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中的相关描写,写一段导游词。(4分)
(2)游得尽兴,刘强出了一副上联,请你结合所学课文,为其配上个合适的下联。(2分)
上联:吴叔庠志高趣雅千古留名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休息时,刘强在墙上发现了下面四幅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是( )(2分)
A. B. C. D.
(4)刘强和同学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准备参加“富春江风情——浙江摄影家作品联展”活动。你觉得他们应该挑选哪些方面的照片来表现富春江呢?请至少写出三个方面的主题内容。(3分)
二、阅读理解 (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吴均想撰写齐史,向梁武帝求借齐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说:“齐民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吴均就开始撰写《齐春秋》,他不顾忌讳,记载齐、梁间历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书不实”为由,派人责问,下令焚毁,并免去吴均的官职。
材料二
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后人所熟知。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遒劲。“吴均体”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吴均体”诗能在当时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
材料三 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节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材料四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节选自吴均《与顾章书》)
吴均好学有俊才,人称“古之狂者”。下面是有关“狂”字的解释,请你结合材料一、二,选择其中一个恰当义项,并说说具体表现。(4分)
2.请依据材料二,试判定下面哪一句诗不属于“吴均体”,并说明理由。(3分)
A.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B.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
C.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D.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
3.结合《与朱元思书》和所给材料三、四,说说吴均的写景诗文有哪些共同的特点。(4分)
(二)课内阅读。(20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简要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文中点明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了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7分)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4分)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3分)
3.文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这一奇景,突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
4.“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参考答案:
一、
D
2.A【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A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A项,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许,许可。B项,古义:至,到达;今义:表罪过,乖张。C项,古义:治理;今义:政治规划。D项,古今意义相同,都表示独一无二。
5.D【解析】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6.B【解析】A项,两个“绝”的意思分别是“绝妙”“断绝”;B项,两个“见”都是“看见”的意思;C项,两个“百”的意思分别是“十个十”“概数,极言其多”;D项,两个“甚”的意思分别是“超过”“很,非常”。
7.C【解析】古义的“天山”指的是天空和地上,而今义指“天山”这一地名。
8.D【解析】ABC都是省略句,D是倒装句。(定语后置,即“飞戾天(之)鸢者”)
9.B【解析】骈句要求整齐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以此为根据判断即可。
10.D
11.B【解析】B项应意译,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平息了名利之心。
12.(1)南朝齐梁 吴均体 吴均集校注 (2)①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②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13.示例:那潺潺而来的小溪,是它温情的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美妙的歌唱。
14.D【解析】描述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写出了山的雄奇与壮美,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志趣。
15.(1)【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山,奇伟嶟峋,令人心生敬意。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江水,潺潺流淌,游动的小鱼嬉戏其间,似与游者桕乐。面对如此人间仙境,你是否已经陶醉其中,“窥谷忘反”了呢 ;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导游词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文明、礼貌、得体地运用语言,还要抓住说话对象的身份和特征。作答时,首先要有称呼,其次要围绕主题,最后要注意在对富春江的介绍中融入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的相关语句。
(2)【示例】富春江山奇水异天下独绝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应字数相同,句式相同,上下联对应词的词性相同,且平仄协调。
(3)B
(4)【示例】富春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
解析:答题时,可以扣住“富春江风情”的主题,从自然、人文等角度进行设计,内容要贴近 实际,语言力求简洁、精练。
二、(一)
1.吴均作为史学家,写《齐春秋》不惧梁武帝,如实记录史实;作为文学家,他写的诗与众不同,被称为“吴均体”。
2.C.理由:A、B、D三项,①都是五言;②都讲究炼字,如“出”“衔”“落”;③表达的感情亲切真挚。符合“吴均体”的特征。而C项,是七言诗歌,讲究押韵,如“缨”“筝”,缺少“清拔”之气。故不属于“吴均体”。
3.①运用对偶手法;②视角多样,喜欢调动多种感官;③善用动词,运用拟人手法来写山水;④猿、鸟、蝉等动物是吴均笔下的常客,它们的叫声更增添了山水的生机。
[参考译文]
[材料三] 山峰陡峭,耸入云霄;绿树浓密,山路崎岖。归巢的鸟儿,千翼相连,竞相飞来;渴了想喝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天清晨的露水结成了霜,女萝铺满了小路。风雨交加,日光昏暗,鸡(看不见太阳)不停地鸣叫。
[材料四]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高耸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岩洞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二)
1.(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表现富春江水的“湍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直接描写。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感,使本无生命的山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也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3.树多;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指那些名利极力追求功禄的人,“经纶世务者”指那些热衷于官场的人。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5.D解析:“从详到略”说法不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法指导:
1.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然后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回顾平时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如五官中的感觉,动静结合,正面和侧面,修辞手法等)尝试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2.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
(1)清澈:
湍急: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
3.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明确:(1)视觉:
感受:
听觉:
感受:
●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
小结:(PPT)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4.主旨探究。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5.写法探究。
本文情景兼美,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请同学们自己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这篇美文
明确:
(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宜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的词句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填空),文章重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一带景色特点作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结构特点是: 。
(2)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态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的句子是:_____
(4)作者因景生情,因情明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悟:___________
(5) 本文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山丽水和诱人景色。
C.第2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写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任意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意理解。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_____________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_________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法指导:
1.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然后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2.回顾平时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如五官中的感觉,动静结合,正面和侧面,修辞手法等)尝试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1.第一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先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
其次“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景的悠然自得之感,是动态描写;
最后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概括了一百余里游览途中所见之美,领起全篇。
●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2.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1)清澈:水色——水皆缥碧(正面描写);水深——千丈见底(夸张);静态(详写)
水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动态(略写)
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侧面描写 比喻)
●第二段写水,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突出水静态时的清澈和动态时的湍急的特点,水之异尽现。
3.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明确:(1)视觉: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感受:息心忘反、蔑视功名
听觉:泠泠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绝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
感受:劝友归隐
●第三段写山,以鸟禽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动静互现。
4.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以景结情,使人回味无穷。
小结:(PPT)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2.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4.主旨探究。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5.写法探究。
本文情景兼美,能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请同学们自己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这篇美文
明确:
(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2)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3)视听兼备,形声相融。
(4)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5)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夸张、比喻、对偶、拟人)。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宜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谈你的感受。
四、随堂练习
1.用原文的词句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请用文中一个四字短语填空),文章重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对这一带景色特点作介绍。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结构特点是: 。
(2)找出文中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态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的句子是:_____
(4)作者因景生情,因情明志,发出了这样的感悟:___________
(5) 本文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列写景句子的妙处。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写作手法的运用角度)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角度)
答案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现富春江水的“清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表现富春江水的“湍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属于直接描写。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动感,使本无生命的山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也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山丽水和诱人景色。
C.第2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写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3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的景象。
五、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
3.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任意东西( ) ②从流飘荡( ) ③天山共色( ) ④争高直指( )
①任凭,听凭;②随着(跟随);③同样,一样;④向上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些山)凭依(高峻的)地势竞相向上,(好像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延伸。
②(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文意理解。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幽静(或:寂静、静等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B.通过写景,作者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厌恶的情感。
C.本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鲜明、强烈。
D.该文与《答谢中书书》,可谓一去一往,一唱一和,都是书札中的精品,亦是写景文的佳作,共同表达出与知音共赏美景,传情达意的高雅志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