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野蛮(mán) 抵赖(lài) 警惕(tì) 国行公祭(jì)
B.悼念(diào) 颠倒(diān) 呓语(yì) 铸兹宝鼎(zī)
C.隆重(lóng) 修宪(xiān) 大肆(sì) 祀我国殇(shāng)
D.大阪(fǎn) 变迁(qiān) 誓言(shì) 辱没真相(mò)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集会 杀戮 纪念 建议 苍海桑田
B.扭曲 书籍 大肆 抢劫 丑态百出
C.摧残 饱受 典形 悠久 振聋发聩
D.恐怖 彰显 磅礴 誓言 无处盾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B.这场编钟古乐和西洋乐的混搭合奏,振聋发聩,令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C.潮涨了会退,月满了会亏,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不能期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能永恒地存在。
D.只有终生恪守青年时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光彩。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 ;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5.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评卷人得分
二、字词书写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zhòng cái的各国会议联盟。
(2)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xiāo sǎ自如。
(3)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4)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 jīng jié lǜ,青丝变白发。
评卷人得分
三、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sì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 南京大屠杀史实,详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7.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ì_____我国殇_____ 杀lù_____ 惨绝人寰_____
8.文段是一则围绕“国家公条日”而发表的(体裁)_____,立场鲜明地阐述了___的观点。
9.下列词语侬次填入以上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聚会 回忆 创造 怀念 B.集会 回想 发动 思念
C.集会 讲述 制造 悼念 D.聚会 讲解 制造 追悼
评卷人得分
四、综合性学习
10.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回顾中国十四年的抗战历史,我们不由感慨万千。你校准备开展以“历史的记忆”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也来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了以下4个国家级纪念日,请你依照示例,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则宣传标语。
日期 国家级纪念日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30日 中国烈士纪念日
12月4日 中国国家宪法日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示例:不为记住仇恨,是要珍惜和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小明同学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后,非常气愤地发了一条微博:“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如果请你在小明的微博下留言劝说他,你将怎么说?
(3)某班要以“中国烈士纪念日”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需要引用古诗,请你从下面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清·康有为)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屈原)
D.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清·黄遵宪)
评卷人得分
五、语言表达
11.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2018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上午10点,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响彻南京城,全城集体默哀一分钟,悼念在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10点的南京全城仿佛一张被按下快门的照片,匆匆赶路的车辆与人流缓缓停下。交通信号灯全转为红灯,行人摘下帽子,默默伫立。不少车辆响起喇叭,应和着凄厉的警报;也有一些司机走下车,站在凛冽的案风中和行人一起哀悼。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8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今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今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 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2.新闻评论,强调就事论理,需要很好地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请你结合上文第②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3.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有什么作用?
14.结合上文有关内容,说说“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有什么意义?
15.以本文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为例,区别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
评卷人得分
七、填空题
16.填空。
____年____月 ____日 ,侵华日军在中国______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_______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_________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____惨案。____年____月 ____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7.文学常识填空。
“钟声”是“_______”的简称,暗中蕴含有“________”的寓意。它是_______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B.悼——dào;
C.宪——xiàn;
D.阪——bǎn;
故选A。
2.B
解析:
A.“苍海桑田”应写作“沧海桑田”;
C.“典形”应写作“典型”;
D.“无处盾形”应写作“无处遁形”;
故选B。
3.B
解析:
B.“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人的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用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上句雄鸡唤醒黎明,排除AB两项,骏马与“挣脱”搭配,故选C。
5.A
解析:
A项中“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理解有误,这篇新闻评论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故选A。
6.(1)仲裁(2)潇洒(3)惨绝人寰 (4)殚精竭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上所公布的1000个常用汉字,包括字音和字形。注意,不要把“仲裁”写成“仲栽”,“潇洒”不要写成“箫洒”,“惨绝人寰”不要写成“惨绝人环”,“殚精竭虑”不要写成“禅精竭虑”。
7. 祀 shāng 戮 huán
8. 新闻评论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9.C
解析:
1.祀我国殇(shāng):指祭奠那些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注意“祀”字的书写;
杀戮:杀害,屠杀。注意“戮”字的书写;
惨绝人寰(huán):世上还没有过的惨痛。形容惨痛达到极点。注意“寰”字的书写。
2.本题考查文体知识。
阅读文字内容,由“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详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根据文字最后一句“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可提炼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第一空:“聚会”指聚集,会合。“集会”则是指集合在一起开会,一般指在某个固定场所为某个目的而进行聚集的正式行为。根据文段语境,“集会”更为恰当;
第二空:“回忆”指(人)回想过去的事情,“回想”与“回忆”等同,“讲述”是把事情或道理叙述出来。“讲解”则是分析说明,解读。联系文段语境,由“国家公祭鼎铭文”可知,这里应当填“讲述”;
第三空:“发动”指使某某行动起来,“创造”指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制造”指人为的造成某事(含贬义)。根据文段内容“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可知,这里应填“制造”;
第四空:“思念”指怀念,惦念。“怀念”与“怀念”近义。“追悼”指追念死者表示哀悼。“悼念”指对死者哀痛地怀念。联系文段语境,这里是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进行“悼念”;
故选C。
10.(1)(示例)不为牢记杀戮,是要警示未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示例)小明同学,我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只是为了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再说,如果“一定要让侵略者血债血偿”,不是又要有战争发生吗?所以,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珍爱和平,才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你说呢?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紧扣所选纪念日的主题,从积极的方面阐述其意义,要简洁、有号召力,可仿照例句,采用“不为……是要……”的句式。
示例:不为记住恩怨,是要缅怀先烈。(中国烈士纪念日)
(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此题为劝说类题目,要求措辞礼貌、婉转;语言流畅、生动。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语言要通顺明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答题时,可以针对小明所说的内容,指出牢记历史,是为了珍惜和平。
示例:小明,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国热情是对的,但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化仇恨为力量,为国家富强努力奋斗吧!
(3)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
A.“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抒发康有为变法受挫后内心难以平静、渴求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与“烈士”无关;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表现了诗人意气风发的战斗热情,与“烈士”无关;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表达了对已逝英雄的怀念、赞美之情,符合“中国烈士纪念日”这个主题;
D.“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表达了诗人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与“烈士”无关;
故选C。
11.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城鸣笛默哀一分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的提炼主要方法是:第一,只保留事实核心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第二,只保留事情发展结果,省略不必要的过程与细节;第三,省略消息来源;第四,省略不必要的议论;第五,省略不必要的事实成分,如时间、地点、具体名称等。经分析,本语段的导语是第一段话,提炼核心内容作答,注意字数要求。
12.①首先概述了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②最后以一个议论句子“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总结全段。
13.①承接上文,用事实表明日寇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绝对不会因为巧舌抵赖而消失;②为下文“恐怖之城”的说法作铺垫。
14.①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②南京的命运变迁证明了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意思对即可)
15.①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比如后者慢镜头具体描绘了吕伟跳水的精彩动作;②新闻特写是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前者是针对“第四个公祭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③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④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
【解析】
12.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
根据第②段“《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可知,第②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首先概述美国在《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章;
根据第②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可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不同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活动;并且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
第②段“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作者观点——历史不可忘记,总结本段。
13.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联系第④段“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可知,第⑤自然段中引用《纽约时报》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一则报道承接上文,意在说明当年的军国主义所犯的罪行不会因抵赖而消失、忘记;
第⑤段“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点明在南京大屠杀时南京成为“恐怖之城”;联系第⑤段“今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寇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可知,为引出下文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做铺垫,意味深长。
14.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南京”这座城市由“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意义从第⑤⑥段“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过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中提取概括即可。
15.
本题考查新闻评论和新闻特写的不同点。
从内容上区分: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等语句可知,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感人、最富特征的片段(吕伟跳水过程)予以放大,来让读者细致体会感受;根据本文第①段“‘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本篇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南京大屠杀)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表达方式上看:根据《“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原文“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可知,新闻特写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在《“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记叙了吕伟跳水的全过程,运用正侧面描写展现吕伟跳水技艺之高超;根据本文第④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可知,新闻评论以记叙和议论论为主,本篇文章记叙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圣地亚哥市、加利福尼亚州举行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不同纪念形式,以及日本由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件,并发表议论,强调历史不容忘记。
16. 1937年 12月 13日 南京 四十多 三十多万 南京大屠杀 2014年 12 月13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惨案中,我国遇难同胞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17. 中国之声 警世钟声 人民日报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