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同步精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 藤野先生 同步精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09: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托辞(cí) 教诲(hu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诘责(jié) 发髻(jì) 陌生(muò) 抑扬顿挫(cuò)
C.绯红(fēi) 解剖(pāo)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g) 匿名(nì) 瞥见(piě) 油光可鉴(jiàn)
2.下列各组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B.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C.《藤野先生》是一篇传记文章,它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突出地记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D.“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此句子的主干是:拱桥是创造。
3.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修辞知识的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就都是谈“信”的名言。人无信不立,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备的精神品质。
B.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C.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回忆性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就写到了他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D.夸张就是对人或事做扩大的描述,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就突出了托尔斯泰眼光犀利的特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七集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B.在常规能源中,水能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C.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使得不少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优质农产品付更高价格。
D.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大会上,全体成员一致决定,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曾经一度携款外逃、杳无消息的贪官,在公安部“猎狐行动”的打击下,现在惶惶不可终日。
B.作为一篇微型小说,如果在情节上不能做到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不足以吸引读者。
C.极端势力接二连三制造恐怖袭击,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深恶痛疾。
D.近年来,日本政府屡屡突破“和平宪法”,不断扩充军备,明明是军国主义思想抬头的表现,却美其名曰:“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6.《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这部小说情节抑扬顿挫,读来激动人心。
C.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是深恶痛疾的。
9.在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 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 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
A.感激 涂改 脱漏 纠正
B.激动 涂改 遗漏 纠正
C.感激 添改 遗漏 订正
D.感激 添改 脱漏 订正
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厌恶) 不逊(谦虚)
B.杳无消息(远得看不见踪影) 匿名(隐藏)
C.油光可鉴(照) 好意难却(推辞)
D.抑扬顿挫(停顿转折) 瞥见(斜着眼看)
1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A.中国当时处于清朝末期,国力衰弱,中国人就是到日本去留学,也没有多大的能力。
B.“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我”想安静休息一会,这种吵闹让我无法忍受。
C.日本人拍掌欢呼与中国人闲看枪毙犯人的喝彩,都是愚昧麻木的表现。
D.我是一个有民族自尊心、以救中华为己任的中国人。
评卷人得分
二、字词书写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发髻(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瞥见( )
解剖( ) 深恶痛疾( ) 杳无消息( )
1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zhǎng gù______颇为熟悉的了。
(2)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nì míng______。
(3)其实我并没有决心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______,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评卷人得分
三、填空题
14.《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15.课文《藤野先生》节选自《朝花夕拾》,请你写出课文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主要事件。
评卷人得分
四、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6.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耸( )起 (2)发jì( )
17.阅读上面文字,给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B.但 C.由于 D.所以
1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19.文段中“油光可鉴”中“鉴”的意思是______,“实在标致极了”中“标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五、综合性学习
20.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呕心沥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一生英勇顽强,与反动派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此,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了“鲁迅精神,光耀中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请根据这些材料仿照上联拟写下联。
①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列关于鲁迅的两则挽联,写出它们表达的共同主题。
①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②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句: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考试结束后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的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怎么问才比较恰当呢?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七、现代文阅读
藤野先生(选段) 鲁迅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 “可以抄一点。”
④ “拿来我看!”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⑦“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⑧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⑩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23.文中写我从藤野先生那里取回讲义打开看时,为什么“吃了一惊”?为什么又“不安”又“感激”?
24.作者在本文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件?分别展示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25.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评卷人得分
八、作文
26.练微型写作
课文运用了以典型事件写人物的方法,抓住了人物的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如通过“关心解剖实习”表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请仿照课文写法,选取日常生活中你与同学或者老师相处的一件小事,来表达你们之间难忘的情谊。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B.“陌”读作“mò”;
C.“剖”读作“pōu”;
D.“瞥”读作“piē”;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散文,不是传记文章,故C错误,选C。
3.D
【解析】
【详解】
D.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A. 成分残缺。改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B. 搭配不当。压缩主干就会发现它的毛病。“……优越性是……的再生能源。”显然主宾搭配不当。可将“取之不尽”前的顿号改为逗号,并加上“水能是”。
C. 成分残缺。删掉“随着”或“使得”。
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B.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合语境。故选B。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藤野先生》文中可以知道引发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深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无怪他们疑惑。”作者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思想上受到极大震撼,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更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因此改变志向,弃医从文。
故选C。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C.“正人君子”运用的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故选C。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杳无消息:没有任何音讯、消息。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于形容小说情节,故对象使用有误;
C.好意难却: 好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这是同义词辨析考点。学生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选出正确的答案。D中“感激”有感谢的意思;“添改”有添加的意思;“脱落”有专指文字遗漏;“订正”专指改正文字中的错误。
10.D
【解析】
【详解】
瞥:很快地看一下。故选D。
11.D
【解析】
【详解】
A.“也没有多大的能力”有误。由国力衰弱得出中国人没有能力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相反作者靠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我’想安静休息一会,这种吵闹让我无法忍受”有误。“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我”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尊严收到了伤害;
C.“都是愚昧麻木的表现”有误。日本人拍掌欢呼是庆祝胜利;中国人闲看枪毙犯人的喝彩,是愚昧麻木的表现;
故选D。
12. fēi         xùn  jié jì pá dìng jī piē pōu wù  yǎo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剖pōu。
13. (1)掌故 (2)匿名 (3)凄然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凄”的偏旁是两点水。
14.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写作线索、写作顺序与内容的概括。明线,就是读文章,从字面一眼可见的外在线索。这篇文章主要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深情的赞美,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明线。暗线与明线相互交织,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相切合,这篇文章在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写了自己在东京学习的遭遇,因为救国而去仙台学医,但在学习期间发生的“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让作者深深认识到救助国民的身体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最终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可见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全文的中心材料都为了表现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等高贵品质,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
15.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解析】
【详解】
匿名信事件。鲁迅在仙台学医时,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要借鲁迅的讲义看,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第一句是:“你改悔罢!”信上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鲁迅预先知道,所以能有好的成绩。末尾是匿名。这件事使鲁迅认识到,俺侄子日本人眼中,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的留学生备受歧视。
看电影事件。在上医学课,教霉菌学时,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放一些实事的片子,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围着看的中国留学生都拍掌欢呼。这件事让鲁迅认识到国人思想的麻木。
这两件事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思想愚昧麻木,有健全的四肢也是无用的,但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唤醒人的灵魂。
16. (1)sǒng (2)髻
17.B
18. 比喻 夸张
19. 照 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解析】
16.
(1)耸——sǒng,耸起:高高地矗立。
(2)jì——髻,发髻: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
17.
考查关联词语。分析语意可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强调了东京也无甚意思,与想象中相差很远。“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语义发生了转折,尽管东京没有什么好的,樱花与不过如此,花下却有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前后两句构成了语意上的转折关系。
“虽然”用在上半句,与“但是、可是、却”等构成转折关系的得名。“但”表示语意的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所以”表示结果。故应用“但”。
故选B。
18.
考查修辞方法。“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把清国留学生头上因为盘着辫子而被顶得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比作是富士山,这是比喻的修辞。帽子如何高,也不会像山一样,语意明显有所夸大了,这是夸张的修辞。
19.
考查词语释义。
油光可鉴:光亮润泽得可以当作镜子照。形容非常光亮润泽。鉴,本义为镜子,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当作镜子照。
标致:漂亮。联系“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可知这样的打扮实在说不上好看,但作者却说他们“标致”,这明显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讽刺之意。
20. (1)示例:①幽默谦逊贵在自省。 (2)示例: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1)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下联的内容要能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
示例下联:清廉贤达不辞劳苦。
(2)考查材料的概括能力。分析两挽联所写的内容,找出共同点作答即可。
①这是蔡元培先生送鲁迅先生的挽联。上联赞美鲁迅先生写过的中国小说史,是当之无愧的。下联是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故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对鲁迅逝世的沉痛。
②这是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和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挽联中提到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 》。这幅挽联是在颂扬鲁迅的文学成就,表达了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故两幅挽联的共同主题是:赞颂鲁迅的丰功伟绩,对鲁迅的逝世感到无比痛心。
(3)本题为主观性试题,但在表达内容时要围绕着鲁迅的战斗精神来写。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示例:“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21. (示例)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魁魅魍魉。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提示,分析例句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采用“什么是什么”的句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对鲁迅的了解,如他创作了小说集《呐喊》,他的杂文如匕首、投枪,作答即可。示例:山涧里的甘泉,泉水滋润了中国民众的心田;寒光凛冽的一支投枪,枪尖直刺敌人的心脏。
22.叔叔阿姨有没有辅导你学英语(你们一家是不是常靠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
【解析】
【详解】
考查口语交际能力。原先的两个问题显得唐突(冒失),不礼貌。如:叔叔、阿姨有没有辅导你学英语?或:你爸爸、妈妈有没有帮助你学英语?或: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不设统一答案)
23.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24.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热情诚恳;实事求是。
25. 肖像(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情)描写
【解析】
2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情感。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文内容来分析。
“吃了一惊”“不安”“感激”表现的三种情感,是在“我”接过藤野先生要去的笔记本后产生的。
结合第⑤段“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这是“我”“吃了一惊”的原因;
结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可以看出“我““不安”是因为藤野先生不仅将讲义中错漏的地方添改了,连文法的错误也给改过来了,这并不是专业老师该做的;
正因为藤野先生对“我”的讲义如此添改,如此地热心关心“我”这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所以“我”被他的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所折服,因此“感激”。
24.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与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知,这是写藤野先生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结合第⑦段“‘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可知,这是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结合第 段“‘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可知,这是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结合下文“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可知, 这是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25.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结合(1)句“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可知,描写藤野先生的身材、脸部,这是外貌(肖像)描写;
结合(2)句“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可知,描写藤野先生说的话,这是语言描写;
结合(3)句“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可知,有关键词“心里想”,这是心理描写;
结合(4)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可知,这是神态描写。
26.一次,老师要检查大作业本和片段练习的完成情况。可我的片段练习才写了三四行,唉!这下可惨喽。我心想:不行,得赶快写。于是我硬着头皮奋笔疾书起来,眨眼间就写了十几行。嘿!这下老师肯定会表扬我的。终于,老师拿起了我的日记本,我正等着表扬的话呢,却看到了她紧锁的眉头。老师把我的日记本放在桌子上,轻轻地说:“你这次写得不行啊!再多修改修改。”听了老师的话,我静下心来。这儿加一个拟人的修辞手法,那儿用一个生动的形容词……我把它交到了老师手中,她读着读着嘴边就挂上了浅浅的微笑……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人往往要通过多个典型事件多方面表现人物的品质。日常生活中你与同学或者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有很多事可以写,如,学习上:不会做题,得到了××同学的帮助。忘带用具,××同学借给他用。 生病了,同学和老师帮助补习功课。 …… 生活上:不会系鞋带、腰带,得到了××同学的帮助。忘带卫生纸时,××主动借给他。流鼻血、生病时,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这些小事让自己感动难忘。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