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讲述-空中课堂实录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一节口语交际的课——讲述。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个语段,这是我们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文《动物笑谈》中的节选内容。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皇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你要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啊,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这是作者向读者讲述的关于可可的故事,令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这就是讲述。
那么什么是讲述呢?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定义的:
讲述,就是讲解道理或叙述事情。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用到讲述,比如讲述一件我经历过的事,我的一位朋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出游,我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爱听的一首歌,一个美丽的梦等,这些都是讲述。
那么讲述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第二,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说话技巧;第三,要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武松回家探望哥哥武大郎,走到一个叫景阳冈的地方,看到前面有家酒店,仗着自己好酒量,不顾店家劝阻,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武松打虎的故事由此开始。
请同学们看以下两段讲述内容,我们一起思考,讲述同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由于讲述的对象和场合不同,讲述的内容与表达有何不同?
武松刚上景阳冈,突然发现路口贴着一张告示。说是山上有老虎,晚上不能过去。武松瞧了瞧,一点儿也不害怕,照样大步走了上去。走着走着,天开始黑下来,武松觉得酒劲开始发作了,就在一块大青石上躺下,准备睡上一觉再走。
谁知,他刚闭上眼,周围就刮起一阵狂风。周围树叶哗哗直响。他正奇怪着呢,就看见树丛中猛然窜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恶狠狠地朝他扑过来。武松吃了一惊,连忙一闪身,从青石上翻了下来,一手抓起哨棒,挡在身子前面。
那只老虎肯定饿坏了,一双凶猛的眼睛死盯着他不放。只见,他把两个爪子在地上按了按,纵身往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了下来,武松一惊,喝下的酒全变成冷汗冒出来,顿时清醒了许多。他又一转身,闪到老虎背后,想从背后攻击,那老虎也不笨,突然扭过身,再次扑了上来,武松一闪,闪到了右边。老虎几次扑了空,急得发了狂,大吼一声,整个山岗都震动起来。
接着,老虎换了一招,转身甩起那条粗粗的尾巴就朝武松打过来。武松一不留神被尾巴尖儿扫了一下,脸上火辣辣地疼。他一下子被惹火了,大骂起来:“你这畜生,我就不信打不过你。”武松大吼一声,开始反击,趁老虎转身的那一瞬间,双手抡起哨棒,使足力气,一棒从半空中劈了下来,谁知一下子没看准,没打到老虎,却打到树上。
这下倒把老股也惹得大发雷霆,它一边咆哮着一边张牙舞爪地猛扑过来。武松眼看躲不过,急中生智,干脆顺势一跳,骑在了虎背上。老虎急坏了,不停地扭动着身子,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下武松完全占了上风,他左手揪住老虎的头皮,右手捏紧拳头,照着虎头一个劲儿地打。
老虎疼得不得了,爪子一个劲儿地乱抓,地上都被它抓出了一个坑。武松趁机把虎头摁进坑里,用最大的力气一拳打下去,只见老虎一下子趴在地上,不动弹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版本的讲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座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这才知道山上真有虎,想要回去酒店住下,但是又怕酒店老板笑话,只好又继续向前走。
由于喝酒多了酒劲发作,就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准备睡觉,忽然听到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
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瞬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
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子,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
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第一段是讲给小朋友听的,第二段是奖给成年人听的。小朋友和成年人由于不同的年龄特点,在语汇积累、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小朋友年龄小,他们的语汇积累有限,我们在讲述时的语汇选择上,要多运用他们听得懂的习惯用语。武松出场时,小朋友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武松瞧了瞧,一点儿也不害怕,照样大步走了上去。这样的语言接近小朋友的口头表达,他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武松照样大步走的威武神气。
当老虎被打时,他是这样表述的:老虎急坏了,不停地扭动着身子,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就是用一个孩子的口吻在讲述这个老虎的窘迫处境。
成人的语汇已经达到一定的积累程度,所以在讲述用语的选择上,与小朋友的版本略有差异。比如介绍老虎时,用了“斑斓猛虎”“兽性大发”;风起时用了“狂风呼啸”。
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在讲述情节复杂的地方时,要注意控制讲述的进度,重要的地方要讲清楚,让孩子能听懂,这就需要我们把关键的细节讲清楚,放缓语速与节奏,遵循孩子的思维特点。比如写老虎准备反扑武松时是这样讲述的:那老虎也不笨,忽然扭过身,再次扑了上来,武松一闪,闪到了右边。老虎的一系列反应,从它发觉背后有人时警觉地“扭”,到主动出击化解困境的“扑”,再到武松灵活反应的“一闪”。这里像慢镜头回放一般,每一个动作都做了分解,这样,小朋友在听的过程中才能听明白。
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比小朋友强。我们来看相同情节,成人版是这样讲述的: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这里面老虎的反应就只用了一个动词“纵身”,这对于生活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他对“纵身”有具体的画面感。
像这样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而运用不同的讲述语言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我们讲的老虎挨打时,可以用“老虎急坏了,不停地扭动着身子,一点办法也没有”。可见老虎心里急得不得了,只能不断扭动身子,希望摆脱武松。
成年人生活经验丰富,讲述时运用精准的动词,更能让人感同身受。比如讲述武松打虎时,
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子,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扑”“扔”“骑”“揪”“击”,这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每一个动作都如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每一个动作都在催生下一个动作的发生,听众由此被深深吸引。
第一段的讲述场合可以是小朋友活动的教室。第二段讲述场合可以是在听说的茶馆。场合若在小朋友的教室里,这需要讲述者顾及每一个小朋友的注意力,讲述时可以用眼神与小朋友进行互动,从他们的眼神与举动中,感受小朋友对故事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讲述在茶馆内,这需要讲述者关注这一场合营造的文化氛围,讲述时可以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呈现生动逼真的画面。
由此可见,讲述要有对象和场合意识,同样的内容对象不同,讲述的方式就有不同。尤其是给小孩子讲故事,需要放慢语速,说清楚每个字,用语尽量生动,表情要丰富。
场合不同,讲述的内容也有不同。如在正式的场合进行讲述,需要事先做好准备,斟酌言辞。讲述时语调平缓自然,语气庄重严肃。而日常聊天时讲述可以随意一些,语句、语调不妨多些变化。当然,日常聊天时讲述也要注意内容和言语得体,避免引起误解或带来不快。那么讲述除了需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外,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讲述需要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说话技巧。好的讲述,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讲述的中心是什么?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讲述内容共有哪些?围绕讲述中心,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哪些内容可以略讲?讲述事情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如何解决矛盾冲突的?讲述事情的高潮是什么?这是分析讲述事情的一条思考路径。当然我们在谈感受说道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用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四集“时间的味道”的讲述,请同学们思考:这段内容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讲述的?讲述的中心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是重点展开讲述的?讲述的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
时间是食物的挚友,时间也是食物的死敌。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鲜之余,也曾意外地让我们获得了与鲜食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更加醇厚鲜美的味道。
……
秋日的清晨,古老的呼兰河水流过原野,它发源于小兴安岭,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这条古老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松嫩平原东部广袤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居民。9月,两岸肥沃的黑土孕育出中国最优质的稻米。在金秋的丰收之后,这里很快又将被冰雪覆盖,成为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海洋。在漫长的冬季,当地人习惯存储大白菜以备过冬。如今虽然都不难在冬季获得新鲜的蔬菜,但是这种风味独特的腌制泡菜却已经成为一种本地人难以割舍,甚至正在走向全球化的风味美食。
金顺姬现在正生活在北京,对她来说,故乡就是让她魂牵梦系的泡菜的味道。
金顺姬的父母在这里已经共同生活了40余年。如今,母亲会把菜园里的收获晾晒腌制后寄给在大城市里生活的孩子们。菜园里的白菜是母亲每年7月头伏时种下的,白菜选用的都是芯紧叶嫩的品种,这也是制作辣白菜的上等食材。今天,女儿第一次和妈妈学习做泡菜。
……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亲情、乡情、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解说词也是非常经典的讲述范例。初看起来这里讲的是关于食物的保存,但整篇讲述透过食物,一直紧紧围绕味道展开。这里不仅仅有食物的味道,时间的味道,还有人情的味道。讲述内容通过几组人物的视角,阐释了各自地方的饮食文化特色,但是殊途同归,最后都表现了一个中心,那就是家乡的味道令人难以忘怀,深深地烙印在当地的人们及游子的心底。
围绕这一讲述中心,讲述重点十分突出,重点讲述了食物在时间作用下的完美蜕变,以及外出闯荡的游子魂牵梦系着这一家乡的味道。这部电视纪录片的讲述,在空间地域上派生出各式各样保存食物的方法。在时间上,经过岁月的洗礼,淘洗出各地特有的色彩和韵味。
食物在制作完成后出锅的刹那,游子回到家乡的第一句话语,都将讲述的士气推向了高潮。这时,故土、亲情、乡情、传承、勤俭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一下完整的解说词部分。它以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四种食物的制作方法为例,通过四条人物故事线并行展开讲述,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阐释着时间的魅力。“时间的味道”讲述的内容以叙述为基础,并穿插了自然景观、各式味道和人物心情的描绘,条理清晰,有张有弛,节奏感强。
有时在讲述中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叙事技巧,悬念是一种有效的叙事技巧。请同学们看《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段说书片段。
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的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时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他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了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如果李小二全都听到的话,听众就知道了整个计谋。这样的悬念设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刻画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心理变化过程做了准备。听到这里,观众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在讲述中常用的技巧还有倒叙、补叙、设疑、铺垫等,还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当然也可以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
学习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确了讲述需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也需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说话技巧。
那么讲述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讲述还需要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请同学们再来看一遍《动物笑谈》中的这段节选的内容。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的讲述为读者增添了很多阅读趣味。我们一起从讲述的角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哪些地方的讲述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作者在讲述中引入了什么?作者讲述时的句式是长句为主,还是短句为主?
这个片段的语言偏重于口语化表达,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讲述者和听众的距离。如“老法子”“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把嗓门儿憋得尖尖的”“听起来也蛮像了”的这些口语化表达的句子,就像作者和读者在进行互动,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一位有些纠结,顾及周围人反应,又迫切想呼唤可可的作者形象。
为了吸引人们注意,作者在讲述中引入了拟声词,起到了吸引听众注意的作用,让听众对讲述的内容更有现场感。如作者终于用尽全身之力喊出的“哦——啊”,除了逗乐我们之外,也让整个画面活灵活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段讲述以短句为主,语言表达富有节奏感。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处理好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得自己的语言和讲述内容相互协调。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在口语交际中讲述值得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第二,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运用一些说话技巧;第三,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
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办了“我的一本课外书”比赛活动,请同学们上网查找视频观看,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以下问题:参赛者讲述的中心是什么?讲述的对象是谁?围绕讲授的中心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讲的?在讲述中运用了什么技巧,在什么场合讲述?基于这种场合讲述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运用今天的所学,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讲给你的同学听。
讲的时候请注意:哪些地方需要讲得慢一些,哪些地方需要重点讲给别人听,如何安排讲授材料的顺序。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口语交际中的讲述,明确了讲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在讲述之前需要思考讲述的对象和场合是什么?讲述的中心是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讲述材料?运用讲述技巧时,合理运用一些常用的技巧,增强讲述的有效性。我们还可以思考哪些地方需要放慢语速,哪些地方需要引起别人的重视,如何用声音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今天的作业,请同学们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页“口语实践”部分。
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