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共7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共70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28 15:25:03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唐诗五首
总体目标
1.把握律诗的诗歌体裁,体会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知认知
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
律 诗
文学常识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方法指导
新课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 维
学习目标
1.领会本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并默写全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齐读诗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 维
内容解读。
1.属国与单车?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下,出任右拾遗。
二十四年张九龄被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实际是明升暗贬,被排挤出朝廷。
单车:政治失意的孤独
2.地名典故:居延
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
——施耐庵《临江仙·闷似蛟龙离海岛》
①汉代名将李陵出居延战败投降
②苏武陷居延(实际是北海,非居延海)
远离中原,深入异族腹地
3.征蓬与归雁?
蓬:草名,呈圆形,似草球,遇风卷起飞旋,枯后往往于近根处被风折断。又称“飞蓬”“飘蓬”“转蓬”“孤蓬”。
自比蓬草
蓬草的漂泊无依与归雁的有地可归形成对比
离乡的落寞
未来的彷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4.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目的
地点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随风而去的“征蓬”
和进入胡天的“归雁”,
正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之情。
5.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红楼梦》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
线条美
阴柔美
阳刚美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颈联被誉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其中的妙处吗?
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写出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景物单调。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唯有黄河横贯其间。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
“圆”“直”二字,用得尤其精妙,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长安
萧关
居延
凉州
燕然
8.都护在燕然?
地名典故:燕然
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
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后汉书》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故有典故“燕然勒功”,指建立功勋。
对比,更显失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
主题思想
《使至塞上》以简练的笔触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描绘了旅程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风光,含蓄地透露出诗人因受排挤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课堂总结
《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②《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③《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
B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3.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
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
抒情——抑郁惆怅
征蓬、归雁
颈联
描写——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叙事——战事紧张
尾联
风光奇特
雄浑开阔
新课导入
你能想到哪些学过的送别诗?(列举一、二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面我们要学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水的眷恋和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的内容。
2.学会分析古诗(从写景、修辞、用字角度)。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四川省江油县,____代____主义诗人,字____,号_____。又号“_______”人称“____”又因其爱酒也被称为_____。和_______并称”_____”。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
代表作有: 、 、 、等著有文集_____________。
郭沫若评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漫
诗仙
青莲居士
太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谪仙人
《行路难》
《蜀道难》
《将进酒》
《李太白文集》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酒仙”
杜甫
李杜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美读诗歌
理解诗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中心思想: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远景
俯视
仰视
渡荆门送别
近景
叙事
抒情
写景
拟人
对偶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山水
月云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全诗小结
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B.“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
D.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C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事
颔联:实景
颈联:虚景 绘景
尾联:抒情
新课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白居易的
《钱塘湖春行》更
是描写西湖美景的
代表之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
京师,心情恬静一些,
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
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
悦之情。
★写作背景
朗读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一考:解释诗中红色词的词义。
1、水面初平云脚低
(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2、几处早莺争暖树
( 向阳的树 )
3、乱花渐欲迷人眼
( 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
4、浅草才能没马蹄
( 刚刚能够 )
5、最爱湖东行不足
( 不够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岸齐平,白云在天空的低处重叠,同水面连在一起。
疏通诗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出生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谁家新飞回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准备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缤纷多彩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欢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下的白沙堤。
内容品读。
1.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
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运用“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绿杨阴里白沙堤
6.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诗人将初春的“绿杨”置于白堤的背景中,色彩对比鲜明,凸显出杨树的鲜绿,描写出浓浓的春意。
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本课小结。
这是一首西湖春行的记游诗,又是一幅色彩灿烂、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景致的写意画。这幅画中有山有水,有亭有云,有草有树,有花有莺燕,还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人,给读者展现出一派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
拓展延伸
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起:总写湖水。
承:承接上文,描写湖边景物。
转:从树上转到地上。
合:结束全文。
随堂练习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_________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孤山寺
白沙堤

喜悦
1.填空。
①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 , 。
②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 ,

③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
是: , 。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2.默写诗句。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并暗示了春游的时间是早春之时。
B.颔联中“莺”“燕”是春天的使者,昭示春天到来,动词“争”和:“啄”使用画面变得立体动态。
C.颈联“渐”“才”二字写出了早春时节野花、野草刚刚长出,还不茂盛的样子。
D.尾联写诗人骑马春游,可是白堤太短,不能尽兴,诗人喜悦之中又暗含惋惜。
D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五首唐诗。
2.以其中一首诗为例,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水 云 莺 燕
花 草 杨 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赞美、喜爱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把握律诗的诗歌体裁,体会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领会本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本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并默写全诗。
一、新课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预习交流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擅长绘画艺术,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背景资料。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3.正音释词。
属国(shǔ) 汉塞(sài) 逢候骑(jì)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征蓬出汉塞(名词作状语,像飘飞的蓬草)
孤烟:指烽烟。
长河:指黄河。
三、朗读齐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四、全诗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五、解读品析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2.品析前四句。
(1)“单车”说明了什么?
明确:“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品析后四句。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3)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
明确: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六、主题思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总结
《使至塞上》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八、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③《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3.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分析古诗(从写景,修辞,用字角度)。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
你能想到哪些学过的送别诗?(列举一、二例)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面我们要学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水的眷恋和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其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给后代诗人以强烈的鼓舞和启迪。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背景资料。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于何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掌握词语。
(1)词语解释。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怜:爱。
(2)词类活用。
①山随平野尽(形容词作动词,隐去)
②江入大荒流(形容词作名词,原野)
三、朗读齐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四、全诗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五、合作探究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 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六、课堂小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象瑰丽。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七、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B. “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 “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
D. 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梳理诗歌中,作者所“行”处见到的景致,体会寄寓在意象中的情感。
3.品味诗歌中具有艺术张力的字、词。
一、新课导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古往今来,有多少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啊!首先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更是描写西湖美景的代表之作。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3.正音释词。
啄春泥(zhuó) 白沙堤(dī)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云脚: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才能:刚刚能够
不足:不够
三、朗读指导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疏通诗意
1.考一考:解释诗中加横线词的词义。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 (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向阳的树 )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
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 刚刚能够 )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够 )
2.译一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五、内容品读
1.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明确:水、云、莺、燕、花、草、绿杨、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远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仰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俯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远景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明确: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运用“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将初春的“绿杨”置于白堤的背景中,色彩对比鲜明,凸显出杨树的鲜绿,描写出浓浓的春意。
六、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明确: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西湖春行的记游诗,又是一幅色彩灿烂、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景致的写意画。这幅画中有山有水,有亭有云,有草有树,有花有莺燕,还有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的人,给读者展现出一派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
八、拓展延伸
1.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2.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总写湖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承接上文,描写湖边景物。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从树上转到地上。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结束全文。
九、随堂练习
1.填空。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_________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2.默写诗句。
①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③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交代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并暗示了春游的时间是早春之时。
B.颔联中“莺”“燕”是春天的使者,昭示春天到来,动词“争”和:“啄”使用画面变得立体动态。
C.颈联“渐”“才”二字写出了早春时节野花、野草刚刚长出,还不茂盛的样子。
D.尾联写诗人骑马春游,可是白堤太短,不能尽兴,诗人喜悦之中又暗含惋惜。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热爱赞美
近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拔动人们的xián( )。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千年的佳酿,蕴藏醉人的芳香;_____,_________。
cháng( )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墨化中得到熏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求索中变得 深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画线的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3)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2.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东皋薄暮望(gāo) 徙倚欲何依(xǐ) B.萧关逢候骑(qí) 牧人驱犊返(dú)
C.都护在燕然(dōu) 芳草萋萋鹦鹉洲(qī) D.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浅草才能没马蹄(méi)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晴川历历汉阳树。(历历:分明的样子。) B.使至塞上。(使:使者。)
C.江入大荒流。(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D.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
5.下列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2分)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下列诗句意思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就像展翅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地的天空。]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仍然可怜故乡的水,万里之遥来送远行的小舟。)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个地方早来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刚飞回的燕子在忙着衔泥筑巢。)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绩的《野望》一诗借落暮山林之景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B.《渡荆门送别》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C.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D.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阴等意象,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8.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2分)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但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这样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
B.《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有“诗圣”之称,精通书画,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的是黄河 ;“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西湖;“渡远荆门外”中“荆门”即荆门山,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D.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10.默写句子。(10分)
(1)《野望》一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的《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用移动的视角写群山渐渐远去,江水向广阔的平原奔腾而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徽标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经典诗词。节目中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运用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1)结合材料,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2分)
“活”: (_______________)
“热”: (_______________)
(2)马腾同学想编辑一个诗集《金戈铁马——唐代经典边塞诗赏析》作为初中生活的特别纪念,请你从下列作品中推荐合适的篇目(_______________)(至少四首,填写序号即可)(3分)
A.崔颢《黄鹤楼》 B. 岑参《逢入京使》
C. 杜牧《泊秦淮》 D. 王翰《凉州词》
E. 杜甫《石壕吏》 F. 王维《使至塞上》
G.王昌龄《出塞》 H. 李贺《雁门太守行》
I. 杨炯《从军行》 J.夏完淳《别云间》
(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后,网友对其徽标赞声一片。请你说说徽标设计的妙处。(3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8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分)
2.从修辞角度品析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3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8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2分)
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3分)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8分)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颈联中的“直”“圆”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妙处。(3分)
2.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3.下列各项对本诗的解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7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2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2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9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喜悦之情可以从________词语看出(3分)
2.诗中颈联分别以“乱”“浅”来形容花、草,用词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初春时节,旭日初升,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到别称钱塘湖的西湖游春,登孤山寺,入贾亭,赏湖水,在白沙堤上漫步赏花。
B.只见早起的莺儿抢占着向阳的树枝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几只刚刚飞来的燕子正在啄泥衔草建筑新巢,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已经重新来到西湖。
C.一路走来,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是诗人最爱的西湖景致。这里头上绿树成荫,脚下绿草茵茵,处处繁花盛开,步行的、骑着马儿的游春的人们穿梭来往。
D.苏轼在诗中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白居易这首诗所描绘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虽是生机盎然,更像是淡妆的西子。
参考答案
一、
1.(1)弦 徜 (2)拔→拨 墨→默 (3)(示例)她如清澈的甘泉,滋润干涸的心田 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
2.A[解析]B.骑jì。C.都dū。D.没mò。
3.D[解析]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B[解析] “使”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使”。
5.C[解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D为对偶;B为设问。故选C。
6.C[解析] 正确的意思应为:更怜爱我的故乡的江水,(它)情意深深,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7.A
8.D
9.B[解析] 王维有“诗佛”之称,杜甫有“诗圣”之称。
10.(1)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11.(1)指传统诗词在声光电的背景中变得生动;指多元的呈现方式。
(2)B、D、F、G、H、I
(3)示例:图标的上半部分为极具中国元素的弯月和彩云,下半部分为极具书法特点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字。其中,“中”字作了变形处理,让我们似乎看见飘逸的诗仙李白在对月饮酒或伟大的词人苏轼在望月思亲,给人一种浓郁的诗意感。
二、
(一)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表现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
3.C
(二)
1.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据此概括即可。
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在感情表达上,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任选角度对其稍作阐述即可。
3.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三)
1.示例:“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孤寂情绪。(意思对即可)
2.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3.B [解析]“愉悦和舒畅的心情”应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四)
1.“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偶。气势磅礴。
3.B
(五)
1.“行”或“春行”;早春美景;最爱
2.“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法指导:
查找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
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
【课中导读】
《使至塞上》导学
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
二、全诗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
三、解读品析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
2.品析前四句。
(1)“单车”说明了什么?
明确: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明确:
3.品析后四句。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3)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
明确:
4.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
明确:
四、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3.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渡荆门送别》导学
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
二、全诗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
三、合作探究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四、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B. “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 “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
D. 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导学
一、朗读指导(划分节奏)
二、疏通诗意
1.考一考:解释诗中加横线词的词义。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 ( )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
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 )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 )
2.译一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
三、内容品读
1.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明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远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仰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俯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远景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明确: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明确: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明确:
6.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四、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
2.《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明确:
3.《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五、拓展延伸
1.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2.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___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_________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2.默写诗句。
①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③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并暗示了春游的时间是早春之时。
B.颔联中“莺”“燕”是春天的使者,昭示春天到来,动词“争”和:“啄”使用画面变得立体动态。
C.颈联“渐”“才”二字写出了早春时节野花、野草刚刚长出,还不茂盛的样子。
D.尾联写诗人骑马春游,可是白堤太短,不能尽兴,诗人喜悦之中又暗含惋惜。
【课后导练】
一、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 。
, 。
(2)《使至塞上》中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4)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 , 。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 。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 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8、9题。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9.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0、11题。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近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唐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法指导:
查找资料,了解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
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
【课中导读】
《使至塞上》导学
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全诗翻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三、解读品析
1.《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2.品析前四句。
(1)“单车”说明了什么?
明确:“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2)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明确: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品析后四句。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明确:“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3)诗歌的尾联是如何收束全诗的?
明确: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4.试归纳《使至塞上》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而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四、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②《使至塞上》中描绘苍茫、辽阔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③《使至塞上》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首联叙事,写诗人王维以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 颔联叙事兼写景,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 颈联用“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虽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尾联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3.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渡荆门送别》导学
一、朗读齐读(划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全诗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三、合作探究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5.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和美丽。
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四、随堂练习
1.默写诗句。
①《渡荆门送别》中用移动的视角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②《渡荆门送别》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诗人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③《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B. “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 “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
D. 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导学
一、朗读指导(划分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疏通诗意
1.考一考:解释诗中加横线词的词义。
①水面初平云脚低 (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向阳的树 )
③乱花渐欲迷人眼( 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
④浅草才能没马蹄 ( 刚刚能够 )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够 )
2.译一译。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三、内容品读
1.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明确:水、云、莺、燕、花、草、绿杨、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远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仰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俯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远景
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用。
明确:黄莺起得早,一个“争”字,写出了黄莺你追我赶,忙着抢占先机,好占住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燕子嘴小,垒成一个窝要啄上千次,一个“啄”字,写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催人进取。如此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运用“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6.诗中哪句话色彩最鲜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人将初春的“绿杨”置于白堤的背景中,色彩对比鲜明,凸显出杨树的鲜绿,描写出浓浓的春意。
四、合作探究
1.《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明确: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3.《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1.说一说: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请用自己的语言向游人介绍西湖的美景。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欢迎来到钱塘湖畔。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孤山寺的北面,前方不远处立在水边的亭子就是贾亭。春雨刚过,大家看,淡淡的云气同湖面上的微微荡漾的水波连成了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这水真清啊,跟镜子一样呢。大家再听,不远处是谁在唱歌?原来是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歌唱家们,在嬉戏追逐,正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去。哇,还有几只新来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呢,它们干嘛呢?看,正忙着衔泥筑巢呢。大家看到路边的繁花了吗?东一簇,西一丛,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小草真可爱,嫩嫩的,绿绿的,一定是刚钻出来的吧。大家现在可以在草地上尽情玩耍,享受一下春天的美好。不知不觉我们到湖东了,这里绿杨成荫,真美啊,再看这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我们留连忘返了。
2.律诗行文,一般遵守起承转合的章法,起承转合分别对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试以《钱塘湖春行》为例,分析起承转合。
明确: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总写湖水。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承接上文,描写湖边景物。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从树上转到地上。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结束全文。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_________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
2.默写诗句。
①从鸟儿的活动中,描绘春的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春意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诗中勾画出湖上早春轮廓的诗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③生动勾画出春天原野欣欣向荣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交代了诗人春游的地点,并暗示了春游的时间是早春之时。
B.颔联中“莺”“燕”是春天的使者,昭示春天到来,动词“争”和:“啄”使用画面变得立体动态。
C.颈联“渐”“才”二字写出了早春时节野花、野草刚刚长出,还不茂盛的样子。
D.尾联写诗人骑马春游,可是白堤太短,不能尽兴,诗人喜悦之中又暗含惋惜。
【课后导练】
一、根据提示默写名句。
王绩《野望》中写出山家秋天傍晚景色的两联是: , 。
, 。
(2)《使至塞上》中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诗句是 ,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3)《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4)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 , 。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 , 。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答案:(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2)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孤山寺北贾亭西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二)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三)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 的意思。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8、9题。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9.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0、11题。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1.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答案: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B (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
5.出使 飘飞的蓬草
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8.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9.“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0.C
11.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近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