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集备人 八年级语文组
集备时间 集备地点 授课 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题 11、短文二篇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有节奏、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品味文章优美意境 3、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重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学情分析 本班同学基础较差,主要是通过熟读后能背诵并且能默写,以及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字词。
教学准备 教案、ppt、课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安排,授课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二、新课导入 通过优美的风景图导入本课。 以诗人与自然风光为角度切入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文体知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齐读。 5、翻译全文(结合注释,尝试自主翻译) 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掌握生字词及词语解释,整体感知课文。
四、巩固测练 诵读全文,尝试背诵 加深同学们的记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基础知识,并翻译了全文。下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六、作业布置 抄写课文以及书下注释
七、板书设计 11、短文二篇 (一)作者简介 (二)文体知识 (三)生词学习
八、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授课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复习旧知 诵读全文 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二、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复习导入
三、新课讲授 1、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师生一起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
四、文言知识积累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作业布置 原文抄一遍,译文抄一遍,并背诵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