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如图4-Z-1,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
2.(2020丽水模拟)为创美丽校园,某校加大了环境绿化、美化力度,校园新移栽了一些树木,下面有关移栽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最好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
B.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可以较好地保护幼根和根毛
C.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可避免树木因蒸腾作用过度失水
D.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其输导组织
3.几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接贯通的
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
C.根尖的根毛区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
D.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所以任何植物的茎都可不断增粗
4.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蕴含了科学道理:落在地上的“红”(花瓣)通过微生物分解,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重新被植物吸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B.花瓣中的有机物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C.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
D.无机盐能被根毛吸收并通过导管运输
5.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无机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有的无机盐用于构建植物体
B.有的无机盐用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C.缺氮的植株叶片上会出现许多褐斑
D.无土栽培不使用土壤,而是使用含有植物所需无机盐的营养液
6.下列关于根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根毛是由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
B.根毛是唯一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功能的结构
C.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正常情况下能够吸水
D.根毛大大增加了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
7.下列是棉花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其中有错误的是 ( )
A.棉花营养钵育苗既能保持壮苗,也便于防止移栽幼苗根与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灌溉,棉花吸收的水分主要用来合成有机物
C.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D.给棉花施肥,主要给植株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8.农民们常说“盐碱地种庄稼,十年九不收”。从植物生长的需要看,盐碱地不适宜种庄稼的根本原因是 ( )
A.盐碱地中的无机盐不能被植物吸收
B.土壤溶液浓度过小,植物吸水过多
C.土壤溶液浓度过大,不利于根对水的吸收
D.土壤溶液浓度过大,根吸水过多
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如图4-Z-2所示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 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 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一侧
10.将一棵重约0.2 kg的柳树苗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重达11 kg,其增加的10余千克质量主要来源于 ( )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水
C.大气中的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11.如图4-Z-3是绿色开花植物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表示根对水分的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B.b表示水分由导管从低往高运输,动力主要来自蒸腾作用
C.c表示水分的散失,“门户”是气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途径是: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
12.某科学实验小组做了如图4-Z-4所示的一组探究实验(同种植物),该实验探究的是绿色植物体蒸腾作用的强度与 ( )
A.叶片的多少(面积)有关
B.光线的强弱有关
C.环境的温度有关
D.环境的湿度有关
13.在如图4-Z-5所示的实验中,可以证明植物根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尖的是 ( )
14.用32P(磷)标记的矿质营养液培养某植物幼苗一段时间后,在根细胞中检测32P的累积量和运输量,结果如图4-Z-6所示。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与根尖最末端距离30 mm时32P的运输量最大
B.营养液中的32P是溶解在水中被根尖吸收的
C.在根尖的b点32P的运输量和累积量都最低,对32P的吸收量也是最低的
D.d点32P的累积量最高,是因为该处没有导管,不能将32P向上运输
15.(2019湖州)荷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植株的构造如图4-Z-7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荷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晚上进行
B.叶柄和茎中有发达的孔道,能将空气送到根部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根从淤泥中吸收来的
D.莲蓬中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16.图4-Z-8表示以玉米的幼根为实验材料:将幼根根毛区以上部分标记为a区(2 cm),根毛区标记为b区(1 cm),根毛区以下标记为c区(0.5 cm)。一天后测量该幼根增长了约3 cm,此时,a、b、c三区的长度依次为 ( )
A.5 cm,1 cm,0.5 cm B.2 cm,4 cm,0.5 cm
C.2 cm,1 cm,3.5 cm D.3 cm,2 cm,1.5 cm
17.产于朝鲜北部的铁桦树,其木材像铁一样坚硬,一般的枪弹打不进,所以常用于制造机械的齿轮。铁桦树木材的坚硬部位的所属结构及意义分别是 ( )
A.韧皮部,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B.木质部,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C.韧皮部,运输水和无机盐
D.木质部,运输有机物
18.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插柳是指扦插。通常是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芽等,插入土、沙中或浸泡在水中,使其生成许多根后成为独立的新植株。这里生出的根属于 ( )
A.主根 B.侧根 C.须根 D.不定根
19.图4-Z-9为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生理活动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白天光照条件下,若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则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c为有机物
B.保卫细胞对气孔开闭的控制,既影响着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又影响着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C.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土壤
D.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到叶的主要动力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此过程中b为水
20.下表中的资料显示4组马铃薯分别浸入不同的溶液中,1 h后质量转变的百分率。由表可知溶液浓度最低的是 ( )
溶液 Ⅰ Ⅱ Ⅲ Ⅳ
马铃薯质量转变百分率 +5% -5% -3% 0%
A.溶液Ⅰ B.溶液Ⅱ
C.溶液Ⅲ D.溶液Ⅳ
二、填空题(共37分)
21.(6分)无土栽培是一种利用营养液栽培植物的方法。栽培时,直接将植物根部浸入营养液中,并及时供氧和更换营养液。在培养初期,若营养液浓度过高,则植株会出现 现象。培养过程中要经常给营养液通入空气,其目的是促进植物根部 。为提高栽培产量,在可调控温度和空气成分的大棚内,应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填序号)。
①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含量
②适当增加棚内氧气含量
③适当缩短光照时间
④夜晚适当降低棚内温度
22.(6分)据图4-Z-10,回答问题。
(1)图中的[3]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并把这些物质通过木质部的
运输到叶。
(2)图中的[2]表示叶片通过 吸收空气中的 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3)图中的[1]表示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的 ,通过韧皮部中的 运输到根。
23.(14分)(2020天台月考)图4-Z-11中甲是植物根尖模式图,图乙是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的某果树的一段枝条,图丙是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图解。
(1)图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填序号);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主要部位是 (填序号)。
(2)图乙中是已进行环剥的枝条,其中A、B两果实中,不能继续长大的是 。
(3)图丙中结构[1]是 ,其中的液体是 ;如一次给作物施肥过多,根毛细胞将变为 (填字母)状态,原因是 。
24.(6分)如图4-Z-12是菠菜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 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 表示。
(2) 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图中序号 表示。
(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 的主要部位。
(4)[1]和[4]所属的组织是 (填字母)。
A.营养组织 B.输导组织
C.保护组织 D.分生组织
25.(5分)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对其生理作用进行研究绘制如图4-Z-13所示曲线。图甲是在25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乙是在适宜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 。
(2)根据图甲分析,光照强度最适宜的范围是 μmol·m-2·s-1。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反而下降,是因为蒸腾作用过强,部分 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根据图乙可知,35 ℃时光合作用强度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 。
三、实验探究题(共13分)
26.(3分)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4-Z-14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具体的理由是 。
27.(10分)(2020浙江模拟)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1: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方法2: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2)在方法2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 g,之后每隔4 h 测一次各装置的 ,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 。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填“>”“<”或“=”)。
四、解答题(共10分)
28.(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4-Z-16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属于 (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
1.C
2.A 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有利于成活;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防止植物萎蔫,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其输导组织。
3.D 木本植物的茎中有形成层,茎可不断增粗;而草本植物的茎中没有形成层,因此草本植物在完成细胞生长以后就不再增粗。
4.B 5.C 6.B 7.B
8.C 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植物细胞吸水。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较多的盐碱,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内部的浓度,因此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根不能吸水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9.C 对一棵树来说,两侧降水几乎是相同的,而向阳面光合作用强,生长快,年轮较稀疏。观察树桩的年轮图示:乙侧的年轮间隔大于甲侧,说明乙侧是树干的向阳面,生长速度快于甲侧。
10.D 绿色植物由根吸收来的水,约有99%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用于细胞的构建以及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将一棵重约0.2 kg的柳树苗培育在肥沃的土壤中,两年以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重达11 kg,其增加的10余千克质量主要来源于柳树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11.D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途径是:大气→自然降水→植物根系→植物茎叶→大气。
12.A 13.B
14.D 据图可见:与根尖最末端距离30 mm时32P的运输量最大;根尖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所以营养液中的32P是溶解在水中被根尖吸收的;在根尖的b点32P的运输量和累积量都最低,对32P的吸收量也是最低的;累积32P最高的点是a点,可能的原因是根尖的根冠没有导管结构,而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所以该部位无机盐积累的比较多。
15.B 荷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与晚上都进行;叶柄和茎中的孔道,将空气送到根部;藕中丰富的有机物大多是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莲蓬中的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
16.A 根尖生长主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即为图中的c区,c区是根毛区以下主要是分生区和伸长区,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使根长长。而根毛区的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表面的根毛逐渐萎缩、脱落形成a区部分,所以a区增长了3厘米,b区几乎不发生变化。此时a、b、c三区的长度依次约为5 cm,1 cm,0.5 cm。
17.B 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人们常常把可以剥下的那一层一起称为树皮,这样树皮就包括了表皮、皮层、韧皮部和形成层。木质部由大量的木纤维组成,坚硬,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18.D 由胚根发育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生出的根叫侧根,从茎、叶、芽上生出的根是不定根。
19.B 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b为氧气,a为二氧化碳,c为有机物;气孔是气体进出的门户,其开启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开启时二氧化碳进入,为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提供原料,关闭时能控制水蒸气的外出,降低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指在叶绿体里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据此可知,绿色植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有机物储存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b是水,植物的蒸腾作用是一种泵的原理,为根向上吸水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水循环。
20.A Ⅰ中质量增大,说明马铃薯吸水,即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Ⅱ和Ⅲ中质量减少,说明马铃薯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Ⅳ中不吸水也不失水,说明马铃薯的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由表可知马铃薯在溶液Ⅰ中吸水,在Ⅱ、Ⅲ中失水,在Ⅳ中不变化,由渗透作用的条件可知溶液Ⅰ浓度最低。
21.萎蔫 呼吸作用 ①④
植物细胞吸、失水的原理: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所以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浓度不能太高,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失水,使植物表现失水萎蔫现象。营养液中的植物长期在液体的环境中,根因得不到充足的氧,影响呼吸,从而影响生长,培养过程中要经常给营养液通入空气,其目的是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为提高栽培产量,在可调控温度和空气成分的大棚内,采取下列措施:适当增加棚内二氧化碳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夜晚适当降低棚内温度,抑制呼吸作用,使有机物得到积累,使植物表现生长现象。
22.(1)水和无机盐 导管
(2)气孔 二氧化碳
(3)有机物 筛管
23.(1)① ③
(2)B
(3)液泡 细胞液 C 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1)①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③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2)由图可以看出A周围有叶子,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A果实,其可以得到丰富的营养物质,故可以继续发育;在B果实上下都进行了环割,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B果实,B得不到营养物质将停止发育而凋落。
(3)图丙中结构[1]是液泡,其中的液体是细胞液,如果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毛细胞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即图丙的C状态。
24.(1)1 5 (2)气孔 6
(3)光合作用 (4)C
图中1上表皮、2栅栏组织、3海绵组织、4下表皮、5叶脉、6气孔。(1)叶片结构的上表皮由图中序号1表示,叶脉由图中序号5表示。(2)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由图中序号6表示。(3)2和3是叶肉细胞,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所以叶肉细胞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4)1和4所属的组织是保护组织。
25.(1)氧气
(2)100~150 气孔
(3)等于 氧气浓度
(1)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2)根据图甲分析,光照强度最适宜的范围是100~150 μmol·m-2·s-1。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反而下降,是因为蒸腾作用过强,部分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根据图乙可知,35 ℃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氧气浓度等。
26.(1)①②
(2)不合理 变量不唯一(或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27.(1)②①③ 叶绿体
(2)质量 ①防止水分蒸发 ②<
(1)图乙中①是调焦中的镜筒先下降,②是对光操作,③是调焦中的镜筒上升,由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可知,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表皮细胞结构中无叶绿体,保卫细胞结构中含有叶绿体;(2)水分易蒸发,放油后能防止水分蒸发。A不处理的叶片上下表皮气孔都有水分跑出,蒸腾作用很强;B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林后蒸腾作用会减弱,只有上表皮进行蒸腾作用,且上表皮的气孔数较少,所以蒸腾作用是较弱的;C叶片上下表面都涂上凡士林后水不能跑出,蒸腾作用停止。所以mA28.(1)B (2)沸点不同
(3)分解 (4)-3
(5)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氮元素超标,被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