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前31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提出“仁政”“王道”“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传世七篇,共261章,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3、名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原文、译文、解词(原文中红色为重点解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发:兴起,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地。举:选拔、任用。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
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所以:用来 忍,动:使动用法
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然后)才能改正;
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入:指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于:在
三、归纳:
通假字:
曾 衡 拂
一词多义:
拂 违背 通“弼”,辅佐
国 国家 国都 国防
亡 灭亡 逃跑
四、分析: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六个人物的共同点:
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磨炼,显出才能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六个事例的作用:
运用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困于心……而后喻
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其所为
五、概括内容:
1、列举逆境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2、由人及国,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及缺少磨炼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课后练习题)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农田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七、启示:
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