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神经与体液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 神经与体液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6-09 17:4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大脑皮层 下丘脑垂 体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胰岛生长激素协同作用胰岛素拮抗作用反馈调节课堂小结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在游乐园乘坐
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
人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
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
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
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讨论1.既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
速呢?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哪些与激
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反射弧迅 速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准确、比较局限短 暂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恒定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
可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激素的本质概括属于蛋白质或肽类的
属于脂类的
属于其他成分的各种促激素、抗利尿激素、
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各类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 肾上腺素-胺类
多数的植物激素(二)体温的调节人的体温来源于何处?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什么结果?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正常体温
(动态平衡)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加,毛细血管舒张;
产热减少:肌肉、肝脏
等的产热减少。体温降低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散热减少
产热增加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
毛细血管收缩;
增加产热:立毛肌收缩;
骨骼肌、肝脏等产热增加;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体温升高回顾水盐(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下丘脑分布:
种类: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体温的感受器在哪里?(二)体温的调节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二)体温的调节寒冷:(二)体温的调节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二)体温的调节炎热:1、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A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寒冷环境 产热
增加皮肤
散热
减少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垂体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补充水分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
管重吸收水分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
(-)(+)(-)合成抗利尿激素释 放兴奋下降升高下降减少(+)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 1)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 2)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 透压升高,并产生兴奋。。 3)传导: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至 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4)调节:体温,血糖,渗透压调节中 5)分泌:分泌抗利尿激素, 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4.关于人体内水和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加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C6.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渗透压感受器和渴觉中枢( )
A、下丘脑和上丘脑 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C、上丘脑和下丘脑
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CO2浓度升高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大CO2含量维持正常水平六).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CO2、H+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重要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