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6-10 14: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课题: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过程,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定义。(重点)
②、分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重、难点)
③、了解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2、能力目标:
1、通过生活常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多种方法的学习,提高与同学交流的能力。
2、初步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画课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求实务真、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认同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3、通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的联系,建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直观演示、生活感知,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
2、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实验,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分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点拨启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共同解决问题,体现小组讨论法。
4、讲授、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精当点拨相通融的教学模式。
课前准备:
1、备好课;制作精美课件。
3、要求学生分好小组;提前预习文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探究讨论导入新知(5分钟) 温故探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整的反射弧可以完成膝跳反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的探究一下膝跳反射。(1)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这种反应是生来就有的还是生活中逐渐获得的呢?(2)如果有意识的控制膝跳反射,上述实验现象还会出现吗?(3)膝跳反射受大脑控制吗?为什么?总结讲解:膝跳反射是一种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射,它的反射中枢在脊髓,而脊髓是人体的低级神经中枢;有意识的控制膝跳反射,这种反射活动是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所以这两种反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射活动分别属于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这节课就来学习反射的类型。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思考探究活动:——关于膝跳反射探究讨论结果展示:膝跳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有意识的控制膝跳反射,上述现象就不会出现。膝跳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原因是示意图中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灰质,膝跳反射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低级反射活动。通过倾听老师的讲解,明确知道:膝跳反射是先天的;有意识控制膝跳反射是后天的。 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从而判断膝跳反射是低级的反射活动,大脑控制后,不能发生膝跳反射。通过分析,提升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环节二:表格比较理解概念(3分)环节三引导探究层层推进(10分)环节四分析讨论学以致用(15分) 一、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请同学们分辨下列表格的反射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什么叫做非条件反射?什么叫做条件反射呢?分析、比较下列反射的类型:甲组刺激反射活动乙组刺激反射活动手被针刺缩手观看小品大笑沙子迷眼流泪看到山楂分泌唾液咀嚼馒头分泌唾液听到上课铃声走进教室强光射眼眯眼火接近手缩手导语: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属于反射活动,那么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以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剖析。引导探究:结合图片,以问题的形式引导,由浅入深的进行分析探究,老师问题引导如下:1、食物引起小狗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吗?你能否让狗吃食物的时候不分泌唾液?2、开始时,铃声能引起小狗分泌唾液吗?3、先铃后食,多次共同刺激,小狗分泌唾液吗?原因是什么?4、为什么一段时间后,铃声一响小狗就能分泌唾液了?5、猜想一下,如果以后铃声响时不再给小狗食物,多次后小狗还会分泌唾液吗?这说明了什么?导语:同学们通过顺序图片,经过分析讨论,知道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深层次的探究以下问题,更深刻的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并从中发现两种反射的联系。分析讨论下列问题:食物和铃声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有什么不同?2、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经过训练,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刺激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种反射活动有什么意义?导语:为了更条理、综合的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请同学们根据表格的项目,细致比较,填写表格:区别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神经中枢特点是否要强化联系精讲点拨:①条件反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②条件反射是条件(无关)刺激与非条件(有关)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之后需要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去强化,否则原来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③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以致用、实验探究】学习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两只鸡、小鸡的食物和哨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反射刺激(食物)与条件刺激(哨声)的多次结合。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并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开始时,哨声不会引起小鸡的摄食行为。食物与哨声多次结合后,小鸡听到哨声,就表现为摄食行为。实验结论: 。若此时只给哨声不给食物,多次之后,结果是 。二、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导语:人类除了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应,建立与动物相同的条件反射以外,还能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这与人类的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有关。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种反射有什么不同:1、一个人吃馒头的时候分泌唾液2、一个人看到牛肉的时候分泌唾液3、一个人谈到肯德基的时候分泌唾液。小结:动物没有语言中枢,所以不具有对抽象信号发生反应的能力。【拓展引申】聋哑人的手语也是语言人类的语言极其丰富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语言文字不同;聋哑人由于失去听觉而听不到有声语言,但可以通过特定的手势(即手语)来交流信息。因此,聋哑人的手语也是语言,聋哑人能对手语作出反应,也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针对性训练】请分析下列反射现象:①缩手反射 ②望梅止渴 ③听到铃声走进教室 ④膝跳反射 ⑤谈梅止渴 ⑥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⑦眨眼反射 ⑧学会骑自行车⑨听人讲故事,激动的流眼泪 二、分析、比较概念活动:(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交流,热烈辩论,达成共识:甲组的反射活动是人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乙组的反射活动是后天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反射活动。通过分析,概括概念: 非条件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我们称之为条件反射。(二)理解概念,明确表格的反射类型:甲组的反射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乙组的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三、探究条件反射的形成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热烈的讨论分析,各自抒发自己的见解:分析的结论:这种活动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不能让狗吃食物时不流唾液。 分析的结论:不能分泌唾液。因为铃声属于无关刺激。分析的结论:小狗能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作为无关刺激,食物作为有关刺激;多次共同刺激后,铃声就由无关刺激变成了食物来临的条件刺激了。分析的结论:这是因为铃声已经变成了狗进食的信号,从而引起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形成了。分析的结论:不会。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需要经常用食物刺激来强化,否则,条件反射会消退。四、分析讨论问题活动:(一)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深入的探讨,更深刻理解两种类型的反射;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归纳、总结分析讨论的答案:【答案】1、食物引起唾液的分泌是生来就有的反射——非条件反射;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食物与铃声结合在一起,经过多次共同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铃声刺激与食物刺激多次结合是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使狗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狗的生存非常有利。(二)细致思考,用笔填写下来,不同意见的同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出现错误的同学用双色笔整理。 项目区别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生来就有后天形成神经中枢脊髓脑干大脑皮层特点固定不消退暂时可消退是否要强化不需强化需要强化联系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三)学生精心总结:判定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依据:①是否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如果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就是非条件反射;如果是个体在后天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就是条件反射。②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都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而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的参与下即可完成。五、实战训练活动:提出问题: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呢?作出假设: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形成的。设计并进行实验:先吹哨子,小鸡无反应。先吹哨子,再给食物,进行多次。实验现象:开始时,哨声不会引起小鸡的摄食行为。食物与哨声多次结合后,小鸡听到哨声,就表现为摄食行为。实验结论: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若此时只给哨声不个食物,多次之后,结果是:此条件反射消失。六、分析讨论活动:1、人吃馒头的时候分泌唾液,这一类反射,人和动物都有、先天就会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2、人看到牛肉的时候分泌唾液,是在人和动物出生以后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3、人谈论肯德基的时候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与人类的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仔细辨析,交流展示: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①④⑦ 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②③⑤⑥⑧⑨人类特有的反射是⑤⑨ 比较分析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以竞赛的形式来展示答案,能互相的补充完善,辩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采用一幅图一幅图观察的方法,能让学生层层推进的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老师问题的引导,能更好的启发、点拨学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分析讨论比上边的层层推进探究难度要大,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同时,老师适时鼓励表现好的同学,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格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比较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辨析两种反射。学生总结的判断依据,能一目了然的去判断两种反射,具有规律性,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实战训练的设计,是针对知识的变式训练,学生不但要很好掌握基本知识,还要能在做题训练中,提高做题的能力和技能;知识,做题技能的相结合,相得益彰,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人类特有的反射活动不太好理解,通过学生分析三种反射活动,就能很好的区别人和动物条件反射的不同,温馨提示更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人类的反射活动的突出特征,是动物所不具备的。紧密的结合生活,学生在兴趣中学到了知识。
环节五梳理总结形成网络(2分钟)环节六测评达标 实践中考(10分) 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网络,盘点自己收获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夯实基本知识:概念: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非条件反射特点: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参与即可完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概念: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 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能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高级活动最突出的特征。A类:学生独立完成助学P81~82的当堂达标内容,错题纠正,点拨讲解。B类 探究创新题型:(一)(2012 泸州)下列与“望梅止渴”相同的反射是A、缩手反射 B、谈虎色变 C、老马识途 D蜘蛛织网【分析】“望梅止渴”是对具体刺激所作出的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相应的中枢参与完成,但是反射弧不通过语言中枢。缩手反射,蜘蛛结网都是生来就有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老马识途是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复杂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才能完成;谈虎色变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因此是人类特有的反射。故选C(二)(2012 济宁)下图为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出现 活动,这是狗生来就会的属于 反射。(2)反复经过B后,图中C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这一反射叫做 。(3)图中D表示一段时间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对铃声建立起来飞条件反射将 。(4)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 的参与下完成的。【解题思路】(1)题干中A狗吃到食物能分泌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一种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2)题干B中先摇铃,再给狗吃骨头。使铃声和骨头共同对狗造成一定的刺激,由于反复多次,以后不给狗骨头,只摇铃,狗也会分泌唾液,逐渐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图C只给铃声不给食物,狗也分泌唾液。(3)如果在图中D之后,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那么狗对铃声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说明条件反射必须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逐渐消退。(4)条件反射形成过程:第一幅图中狗吃到食物分泌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一种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参考答案】(1)分泌唾液 非条件 (2)条件反射 (3)逐渐消退 (4)大脑皮层 知识网络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条目清晰的知道本节课的知识要素,也能让学生趁热打铁,及时的复习知识,让知识在学生脑海的沉淀更加牢固,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测评达标,针对的全体学生对知识的专门训练,不能很好的提升大部分学生的中考应对能力,探究创新题型的设计,能让学生接轨中考,提前热身,也为以后的综合训练做下铺垫。老师的点拨分析,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如果部分学生做错了,能及时的知道错误的原因,进行二次答题,全面达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设计了完整的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做到了承上启下,膝跳反射的完成需要反射弧,这是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这节课的开始,展示膝跳反射示意图,在回忆上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探究膝跳反射是不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学生就能理解此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有意识的控制,就不能发生。很顺理成章的让学生理解了这是两种反射活动,从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教学的中间环节,注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让课堂活跃而有序。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给学生分配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引导环节 注重引导学生探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的参与,从而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条件反射的建立的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对每一幅图表现的意义深入讨论,层层推进,很好的理解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更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参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全体,个别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还不是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