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本节主要知识点:
1、海---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2、在海---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自主学习: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而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意义。
1、海---气之间是怎样进行水热交换的?
2、影响其水热交换的因素是什么?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是怎样的?
知识结构:1、海---气之间水分交换及影响因素2、海---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气之间水分交换及影响因素?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面积辽阔,约占全球总面积的71%;水体巨大,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730米,体积13.7亿立方千米,蓄积水量占地球水体总水量的96.53%;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其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与大气之间是通过什么途径、方式进行物质(水汽)交换的? 漂浮在海洋表面的水分子,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热量蒸发变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过饱和、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有凝结核),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大部分的降水直接落回到海洋。 从上图可知:不同海区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情况是有差异的。 ?蒸发量有大有小、降水量有大有小,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海—气水热交换的强度? 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水蒸发时吸热,到达大气层后遇冷饱和凝结形成降水,同时放出热量,这种输热方式叫潜热输送。)二、海---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 ?海—气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的?二、海---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 ?海—气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的? 海水吸收了到达地面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而增温,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同时也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传递给大气。潜热输送 储存在海洋表层的热量被以潜热(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长波辐射等形式传输给大气,从而实现了海—气间热量交换。这些热量驱动了大气的运动,反过来,大气又以风力的形式推动海水运动。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简图分析:“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 ①热带范围跨47个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 ②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及海洋面积最大; ③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 ④热带海区面积大,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 ⑤大气运动—信风带的风力使海水运动。 ?影响海—气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有哪些?读图思考:读P37图4.2思考:20 °~40 °N、40 °~60°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请结合图4.2设计问题并回答。例:
1、为什么图中的等值线基本上沿着纬线分布? 能力训练: 2、为什么太平洋东岸40 °~60°N的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比20 °~40 °N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三、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2.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日较差与年较差小)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归纳自主学习: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起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几百万年来,地球上的总水量几乎保持不变? 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平衡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东亚季风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湖海洋 海洋面积占全球的71%,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86%由海洋提供。从海洋蒸发的水汽,90%直接在海洋上空冷却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面,形成了海上内循环。部分水汽(10%) ,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或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流回海洋构成海陆间大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植物蒸虅形成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降落,构成陆地内循环。由于水的循环运动,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能保持平衡。大洋环流大气环流1、海—气相互作用——水平衡 通过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体循环流动,使全球蒸发、降水达到平衡。 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是途径,它们都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得到实现。小结: 在南北纬30°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 2.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水汽凝结水汽凝结潜热输送 储存在海洋表层的热量被以潜热、长波辐射等形式传输给大气,从而实现了海—气间热量交换。 这些热量驱动了大气的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反过来,大气环流(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又通过风力吹拂洋面,把动能传递给海洋,促使海水运动,通过长期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与其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洋环流,形成洋流。 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驱使着水分与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地球上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2.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海洋输送热量 > 大气输热大气输送热量 > 海洋输热海洋输送热量给大气,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 通过海—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海陆对大气加热高低纬间环流季风环流海—气热力作用气—海动力作用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热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水热平衡。小结:理解巩固: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同一纬度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大气环流大洋环流维持地球水、热平衡练习: A.纬度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B.南、北半球10°~40°均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全球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南纬20°~30°,主要原因是蒸发旺盛 1、右图是《地球各纬度带的水平衡图》。据此图无法判断下列哪一现象( )D.两极地区是最接近水平衡的地方 2、根据上题,地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不包含下列哪一气候类型(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DC 3、右下图是一个水循环的模式图。从图中判断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戊+己=乙+丙
C. 甲–丁=戊+己
D. 甲+丙=戊+丁A综合题:读下图:“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⑴北半球在纬度 之间,海洋热量收入最高。原因
: 。太阳高度终年较大,晴日多10°~20°N⑵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大
,但海洋热量收入反而有所减少。原因: 。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 ⑶中纬度地区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有什么特点:支出略大于收入,且从30°N~60°N变化不大⑸比较图中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异,说明下垫面为什么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综合题:读下图:“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⑷图中收支平衡的位置大约在 度;热量盈余最多的位置大约在 度。28°N (±2°)0° 海洋热量亏损大于盈余,海水蒸发吸收了海洋热量,将水汽和热能带给了大气,所以说海洋这个下垫面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第四章 海 — 气作用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湿度有何不同?东:温度低,湿度低 西:温度高;湿度高太平洋中、东侧:晴朗、干燥;海温低、海洋斜(跃)温层浅。太平洋西侧:多雨、湿润;海温高、海洋斜温层深。正常状况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沃克
环流——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沃克环流减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太平洋中东侧: 干燥少雨——洪涝灾害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上升气流太平洋西侧: 湿润多雨——干燥少雨,旱灾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下沉气流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对热带太平洋与环太平洋地区影响最大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判断:错对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影响3.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 4.沃克环流异常增强 5.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低于正常状态; 对错错6.对我国影响:一般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入梅偏迟或空梅。下年河套 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干旱对厄尔尼诺产生的原因东南信风的减弱可能是主要原因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引起。
火山活动引起。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其他观点: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温,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西部海区上升气流加强,沿岸更加湿润 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判断2.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3.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减弱1. 沃克环流异常偏强对对错4.一般而言,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后,紧接着出现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水量平衡(k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