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人教版地理选修6电子题库(21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化方案》人教版地理选修6电子题库(21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6-11 19:04:04

文档简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  )
A.建设“三北”防护林
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
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
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
解析:选C。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从而使洪涝灾害频发。
2.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
D.大漠盐湖
解析:选C。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C项则是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3.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选C。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人口       B.乙表示环境
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经济系统
5.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生产过程中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②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③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④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4题,根据逻辑关系可以推出甲是环境,乙是资源,丙是人口,丁是经济系统。第5题,P过程是指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过程,该过程中可能破坏地表植被环境,容易导致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同时资源的开采也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答案:4.D 5.B
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议案。据此完成6~9题。
6.促使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很多地区资源严重短缺,工农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C.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7.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庞大的人口数量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严重的环境问题
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9.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解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国发展经济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我国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循环经济。秸秆应直接粉碎还田,垃圾转移国外不能消除污染,污水不能灌溉农田。循环经济是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型经济模式。
答案:6.C 7.A 8.B 9.C
10.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  )
①“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⑤“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解析:选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了丰收的景象,与可持续发展无关;“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通过焚烧山林来开发土地的现象,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综合题(共70分)
11.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说出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2)说出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3)甲地区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
解析:乙地区为长江下游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丙地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主要问题是湿地破坏。甲地位于西南林区,森林被破坏严重。丁地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酸雨。
答案:(1)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2)湿地破坏。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
(3)森林减少 酸雨
12.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间涉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读懂示意图是关键。
答案:(1)主要环境问题:次生盐碱(渍)化。原因:经常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该区域地表蒸发旺盛。
(2)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风沙危害(风力的侵扰)。原因:风力搬运堆积。
13.读漫画“最后的自卫”,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这幅漫画反映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它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境问题的本质是______问题。
(3)图中的巨大斧子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森林资源被破坏,枯竭,显示了生态的破坏,这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了森林自身的再生速度而致,其本质就是发展的问题。最后自卫的武器是一把利斧,说明大自然将要对人类社会报复即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
答案:(1)生态破坏 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发展
(3)环境即将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
(4)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
14.读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________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2)图中①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通过________________活动,以________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3)图中③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下列现象与箭头③相符的是(双选)(  )
A.我国沿海的“赤潮”现象
B.近年来沙尘暴威胁严重
C.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水灾
D.台湾花莲地震
(4)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
解析: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的反馈作用分两个方面:人类认识到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为恶性循环。这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答案:(1)人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2)生产 消费 废弃物 
(3)反馈作用 AB
(4)既对立又统一
15.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等。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答5点)
解析:第(1)题,A处为人口增加引起的,将导致购煤能力下降,因此为“平均收入减少”;B处是秸秆燃烧量增加引起的。为“草场退化”;C处为农田施肥量减少和荒漠化扩大引起的,为“耕地生产力下降”。第(2)题,图中信息提示该地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以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第(3)题,该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③ ② ① (2)太阳能 风能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人工种草,制定合理的载畜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消除贫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图中横线部分是指(  )
A.煤炭       B.水能
C.石油 D.沼气
解析:选B。水能按能量来源分类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按性质分属于可再生的能源,按利用状况分属于常规能源。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3.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2题,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是石油,其次是煤,核电发展速度快。第3题,瑞士能源消费以水能为主,法国以核电为主,中国以煤炭为主,英国以石油为主。
答案:2.B 3.D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1650~1780年该区域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5.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本题组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折线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折线图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土地资源类型、结构及其变化原因等主干知识的调动判断能力。第4题,本题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和获取、解读图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1650~1780年间该区域原始林地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而耕地的比重却上升,说明1650~1780年间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垦。第5题,迁移解答第4题的思维模式,从图中获取次生林地面积扩大,而耕地面积缩小的信息,分析次生林地面积扩大与耕地面积缩小内在的因果关系,可推出该区域采取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
答案:4.B 5.D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6~8题。
6.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核能
C.天然气 D.煤
7.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8.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解析:第6题,根据纵坐标可以判断出四种能源中煤的发电成本最低;根据横坐标可以看出用煤发电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最大。第7题,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故A正确;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故B、C错误;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故D错误。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
答案:6.D 7.A 8.C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碱化。第10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9.C 10.D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1: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
材料2: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结合中国地形特点回答。第(2)题,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耕地减少。第(3)题,不同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不同地区生态退耕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答案:(1)B (2)B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12.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16分)
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2)根据下表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省级
行政

人均用水
量(m3/
人·年)
人均生活用
水量(m3/
人·年)
人均生产用
水量(m3/
人·年)
农田灌溉亩
均用水量
(m3/亩·年)
万元GDP
用水量
(m3/万元)
江苏
610
70
540
446
570
宁夏
1780
26
1754
1352
4000
(3)据表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的图例可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有两点。从阴影条框可知:人均拥有量小;从空白条框可知:南多北少。第(2)题,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方面回答。第(3)题,注意是“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回答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进行思考。
答案:(1)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
(2)江苏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1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解析:(1)图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石油,均为矿物能源,利用过程中会产生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气体、废渣等废物,进而会导致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强、酸雨等问题。(2)利用水能发电需修建大坝,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水库建成以后,会对河流径流、库区地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14.读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材料比较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
(2)近年来由于国内能源运输工程的建设,上海的能源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其中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明显上升,试分析该种能源消费比例上升带来的有益影响。
(3)我国能源消费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一种能源为主,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两图的对比,分析我国能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措施。第(1)题,分析结构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变化还要注意比重的大小。第(2)题,该题隐含了西气东输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第(3)题,该题考查我国能源利用结构的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1)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2)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3)形成原因:我国煤炭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开采价格低,且技术难度不高。不利影响:煤炭发热量低;利用不便;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气多,污染严重。
15.我国现有城市中约有1/2的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约占1/6,每日缺水达1600万吨。下图所示三个地区均为我国沿海缺水城市集中分布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针对甲图所示地区城市缺水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其中目前比较可行的是________,简述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2)乙图所示地区城市群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仍有严重的缺水问题。试分析该地区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
(3)甲、乙、丙三区域均不同程度缺水,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缺水类型?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危害。
答案:(1)跨流域调水 开发地下水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较差(或技术水平不够,成本高),所以选择跨流域调水为主要措施。
(2)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水污染严重。
(3)甲属于水源性缺水,乙、丙属于水质性缺水。 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影响人畜正常饮水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下图为水源污染的主要途径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水循环过程,回答1~2题。
1.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为图中的(  )
A.f和s       B.j和g
C.j和z D.g和z
2.近几年冬季,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质突发性的变化,主要与(  )
A.j有关 B.z有关
C.v有关 D.f有关
解析:第1题,我国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的排放。第2题,冬季,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容易发生咸潮现象。
答案:1.A 2.B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
2004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
3.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
A.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B.福建省以煤炭最大
C.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D.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4.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A.发展沼气 B.开采小煤窑
C.利用潮汐发电 D.种植薪柴林
解析:第3题,认真观察所给的图片信息,可以发现广东省农村三种生活能源对大气SO2的贡献率,煤炭最小;福建省以薪柴为主;江苏省以秸秆最多;北京市以煤炭为主。第4题,发展沼气可以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并且沼气为清洁能源,不会产生大气污染;潮汐目前不是能广泛利用的能量来源。
答案:3.A 4.A
灰霾是指空气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近几年珠江三角洲及国内一些区域,因空气质量差,灰霾天气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读下图,回答5~7题。
广州灰霾天数1954年~2004年逐年变化图
5.有关广州灰霾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1954年至2004年灰霾天数逐年增加
B.改革开放以来,灰霾天数迅猛递增
C.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
D.连续三年内灰霾天数增长最快的是1991年至1994年
6.灰霾的出现天数(  )
①与区域污染物悬浮颗粒物产生量有关
②与出现连续的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关
③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
④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大有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污染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规模
B.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削减珠江三角洲燃料消费总量
C.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公交事业
D.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解析:第5题,根据图像的走势即可解答本题。第6题,灰霾天气与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的密度有关,还与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关。第7题,针对珠三角来说,解决其空气污染状况的最有效的措施为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
答案:5.C 6.A 7.B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题。
材料1:我国某特大城市2011年7月8日、7月9日天气和空气质量表。
天气状况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7月8日

158
NOx

轻度污染
7月9日

178
NOx

轻度污染
材料2: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上空2011年7月8日、7月9日等温面分布示意图。
8.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来自(  )
①石油燃烧 ②汽车尾气 ③煤炭燃烧 ④工厂废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由材料1知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氮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主要来自石油燃烧和汽车尾气。
9.该城市上空(  )
①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 ③出现逆温现象 ④空气对流显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由材料2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城市高空有随高度增加气温升高的逆温现象,气流扩散条件变差。
10.连日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该城市(  )
①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 ②臭氧浓度增加 ③可能出现龙卷风天气 ④氮气浓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该城市的首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氮氧化物连日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臭氧浓度增加现象。
二、综合题(共70分)
11.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1)河流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于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A支流所流经地区有居民区和化工厂,故A支流的污水来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当中含有丰富的氮、磷成分,易使水体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据图分析B流域等高线较疏松且海拔在500米以下,判断为低山丘陵地形,农业布局从山脚下到山上依次是耕地、果园、林地,是典型的立体农业。林地和果园分布在山坡,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并且可调节局部小气候。
答案: (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12.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见图Ⅰ和图Ⅱ。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多选)(  )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前两小题比较简单,可从图中直接获取信息。第(3)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该地存在的两种环境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第(4)题,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应当围绕“防”“污水处理”两方面作答。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污水污染;地表径流污染 工业生产(或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生活污水(或人类生活活动)污染;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兴建污水处理厂;农业污染防治;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13.2012年两会期间中国卫生部部长回应“重金属镉污染大米事件”时说:“该事件涉及到中国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中国正在加紧调查‘镉大米’事件,并及时出台相应对策尽快解决问题”,读“中国大米污染不完全分布图”,回答问题。(12分)
(1)试分析图中A地区大米被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2)读图说明我国被污染大米的地区分布特点。
解析:从图中看,图中的A地区位于我国的湖南省,该省的有色冶金工业较为发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分析图中的地区分布,不难看出,我国的大米污染分布地显示出的地点多分布在四川、湖南、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南方的省,北方省区只出现在了辽宁省说明呈现出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的特点。
答案:(1)南方有色金属工业发达,造成相应污染;工业释放的三废多。
(2)集中于长江、辽河、珠江流域、成都平原。南方较多,北方少。
14.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环境面临的两大问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我国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API越大,表示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监测的项目主要有: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x——氮氧化物等。下表为我国冬季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标资料。
城市
污染指数
主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等级
北京
106
可吸入颗粒物

上海
160
NOx
Ⅲ 2
石家庄
120
可吸入颗粒物
Ⅲ 1
深圳
132
NOx
Ⅲ 1
珠海
58
可吸入颗粒物

重庆
110
SO2

材料2: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市每年“生产”的垃圾约有1.5亿吨,垃圾回收利用技术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新兴技术。下图是某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示意图。
(1)分析材料1中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减少城市酸雨产生可采用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3)分析材料2,分别列举该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中体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等循环经济原则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了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第(1)题,从图表可看出,上海、深圳、重庆三市的氮硫化物多,可看出酸雨严重。第(2)题,酸雨治理的措施主要为使用清洁能源;倡导公交优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第(3)题,把垃圾做成建筑材料和肥料、工业回收各种废弃物、回收废弃食品生产沼气、制复合肥,减少对土壤和大气的污染等都是体现循环经济原则的处理城市垃圾的措施。
答案:(1)上海 深圳 重庆
(2)使用清洁能源;倡导公交优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3)废弃物资源化:把垃圾做成建筑材料和肥料 废弃物减量化:工业回收各种废弃物 废弃物无害化:回收废弃食品生产沼气、制复合肥,减少对土壤和大气的污染
15.下图是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据环境保护部《2011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量指标公报》绘制
(1)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2)请你为企业减排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
解析:第(1)题,本题数据包括2010年和2011年,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比较,另一方面要对单个地区进行分析。第(2)题,属于列举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
相同点
大多数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与2010年上半年相比,均出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大部分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于南方各省
原因
我国煤炭主要分布于北方,北方煤炭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大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相关法律法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环境管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以前,解决环境问题主要依靠环境管理
B.环境管理就是对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实行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也能使相应的技术措施更有效
D.环境管理就是做好环境的规划与计划管理
解析:选C。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治理污染源,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产生环境污染的不只是工业部门,工业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管理按其管理的职能和性质分为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污染源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排污交易权的主要思想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3题。
2.“排污交易”对________类企业有利(  )
A.造纸         B.钢铁
C.有色冶金 D.微电子
3.“排污交易”是环境管理中的________手段(  )
A.法律 B.教育
C.经济 D.行政
解析:第2题,微电子属于污染较少或没有污染的企业。第3题,“排污交易”是通过排污权的“买入和卖出”实现的。
答案:2.D 3.C
 
右图为世界地球日官方网站正式公布的由Jan Martin Will设计的某年地球日的海报:海冰消失后,一只无助的小北极熊抱着一个风力发电机的柱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该图片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  )
①性质上的差异性 ②性质上的普遍性 ③危害的全球性 ④影响的单一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我国与发达国家承担的责任(  )
A.共同 B.不同
C.有区别 D.共同但有区别
6.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环境问题中,我们可以(  )
①选用绿色产品 ②植树造林 ③垃圾分类 ④创建绿色家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4题,图片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在环境问题的性质上是相似性和普遍性、危害的全球性。第5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时,与发达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破坏植被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大气温室效应增加造成的;选用绿色产品、植树造林和创建绿色家庭均可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速增加的趋势;垃圾分类是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一种措施。
答案:4.B 5.D 6.C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7年6月4日在北京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它明确了到2012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据此完成7~8题。
7.国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运用的环境管理手段为(  )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 D.宣传教育手段
8.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图”,以下有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我国能源结构从2012年后将开始转变为以水电为主
B.对减少CO2排放量作用最大的是有序地开发水电
C.我国应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火电建设
D.我国应重点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减少CO2的排放
解析:第7题,国家通过制定政策的方式来约束个人、企业和政府的一些行为来保护环境,这是一种行政手段。第8题,从图中可知,对减少CO2排放量贡献最大的是水电的开发,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水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2012年前不可能形成以水电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天然气是一种储量有限的矿产资源,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地发展以它为燃料的火电,在方案中,也只是“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等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我国能源需求量大,生物质能源只能提供有限的能源,作为一种补充能源尚可,但是不能重点用作主要能源。
答案:7.B 8.B
9.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持续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少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解析:选A。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和目的就是人类与环境持续和谐共处,因为公众的参与会使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方式中,最终实现人地和谐。
10.“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行为准则有(  )
①认购“环保标志”产品 ②使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 ③选绿色包装 ④购买绿色食品 ⑤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 ⑥节约用水、用电、用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⑤⑥
解析:选A。⑤⑥不属于“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范畴。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下图为“2009年中国GDP及主要物质消耗占世界比例统计图”。
材料2:“十一五”期间,我国未能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目标。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政策,暂停该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新建项目的环评审批。
(1)我国是世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物资的消耗大国。
(2)“十一五”期间,我国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任务艰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为实现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保护部门将严格实施的环境管理政策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中直接可以看出。第(2)题,可从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高以及环保投入不足、污染治理不力等方面寻找原因。第(3)题,对我国环境管理政策的考查。
答案:(1)煤炭 铁矿石 水泥 钢材
(2)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高;环保投入不足,污染治理不力。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12.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产品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将代码①~⑤填到A~E处,⑥~⑨填到F~I处。
①使用·复用 ②原材料采集和处理 ③运输销售 ④废弃·再循环 ⑤产品的加工制作 ⑥商品 ⑦原材料 ⑧产品 ⑨废品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________。
(2)以下环节中,最易对产品造成污染的是(  )
A.使用 B.加工制作
C.运输 D.原材料的采集
(3)以下做法与绿色消费相悖的是(  )
A.使用无汞电池 B.产品多层包装
C.废品回收利用 D.完善质检体系
(4)为减轻和避免过多消耗能源带来的大气污染,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合理利用,少污染。在生产环节,即加工制作过程最易对产品造成污染。产品多层包装会导致浪费。
答案:(1)② ④ ⑤ ① ③ ⑦ ⑨ ⑧ ⑥
(2)B (3)B
(4)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加强国际合作等。
13.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横贯上海中部的苏州河附近分布着机械、锻造、纺织、造纸、印染、蓄电池、电镀、搪瓷等百余家大小工厂,码头连绵不断,舟楫林立,这里早已成为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带。然而随着上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苏州河河床变浅了,河道变窄了。在海潮和上游来水的共同作用下,汛期水位往往会高出地面,岸坝几度加固加高。河水的黑臭现象日益严重,鱼类活动绝迹。多年来,上海市人民政府把治理苏州河作为建设一流城市的重要实事和标志性工程,决心将它改造成清新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观光河。
(1)图中A、B、C三地中污染最严重的是______地。试列举该地三个主要的污染源(除附近工厂污染源外)。
(2)苏州河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并在短期内无法恢复,请简述其主要原因。
(3)试根据材料分析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4)利用材料说明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是什么?
解析:第(1)题,第一问读图容易解答,后一问难度稍大。苏州河的污染源除附近工业污染之外,还应有生活污染、运输污染(材料中“码头连绵不断”),另外还有酸雨污染,通过读图可知还有上游和支流携带的污染等。第(2)题,苏州河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影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其自动调节功能,要恢复其生态功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3)题,环境问题单靠技术解决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第(4)题,由材料可看出,环境管理的对象应包括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答案:(1)C 来自岸上和水上的生活废弃物的污染;由运输造成的污染;河床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大气降水中的酸雨注入;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污染。(三个即可)
(2)苏州河水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为因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影响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导致其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3)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技术所能解决的,还必须借助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手段。
(4)对象:个人、企业、政府。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
14.左下图是我国化石燃料产生相等能量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统计图(以天然气排放量为1),右下图是我国2011年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指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大气污染的具体表现。
(2)为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大气质量,我国采取的工程措施是什么?
(3)环境管理是对影响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进行管理,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致使大气中灰分增加,大气能见度降低;SO2、NO2会增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第(2)题,我国通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改善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第(3)题,立法和行政干预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另外还有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
答案:(1)(向大气中排放的)灰分会增加可吸入颗粒物,降低大气能见度;SO2、NO2会导致酸雨产生;碳氢化合物和NO2会导致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2)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3)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加强公民环境伦理道德建设已经十分急迫。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全国七大水系符合三类以上水质标准的不到40%;2/3的城市大气质量劣于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生态系统退化加剧,土壤侵蚀面积超过350万平方千米,且年增1万平方千米。据中国科学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5%。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问题有哪几大类?
(2)环境伦理的核心是什么?
(3)结合生活实例,试举几个符合伦理道德的例子。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依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分类作答。第(2)题,环境伦理的核心在于公民素质的提高。第(3)题,可依据教材中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中涉及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包括生态退化、水土流失两个大的方面。
(2)在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植树运动。有关森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是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B.交通沿线两侧造林主要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保护路基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城市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杀菌抗病
解析:选B。“三北”防护林带主要的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化带主要起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作用,故A、C、D均错。
   读下表,完成2~3题。
某区域2000~2011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3.与2000年相比,2011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第2题,注意运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小”。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类型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计算出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最大,其次为海涂、水田(面积减少)、河渠(面积增加)。第3题,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11年比2000年该区域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必然增加,水鸟栖息地增加,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答案:2.B 3.C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各地物种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④
C.⑤ D.⑥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所以物种较丰富
B.刚果(金)位于刚果盆地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
C.中国人口很多,所以物种较丰富
D.美国经济十分发达,所以物种较丰富
解析:第4题,考查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条件优越,物种丰富。第5题,生物学家估计生物物种有500万~5000万种,其中约3/4在热带地区。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但处于高纬地区,所以物种较少;刚果(金)位于刚果盆地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中国物种较丰富,但和人口数量无关;美国物种较丰富和其经济发达程度无关。
答案:4.A 5.B
   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林地利用情况,读表,完成6~7题。




用材林
32718
9506
10460
8192
经济林
68226
17023
9292
2606
防护林
347829
83286
32379
31822
薪炭林
4236
346
3463
3860
特种用途林
754
130
119
69
6.表中能代表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C。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四个防护林中,甲的面积最大,为“三北”防护林;乙次之,为长江流域防护林;丁的面积最小,应为珠江流域防护林。据此可得出答案。
7.“三北”防护林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经过华北地区的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水土保持
C.保护农田 D.涵养水源
解析:选A。华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上春旱现象严重,沙尘暴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该地的防护林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8.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很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野生大豆,主要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改进现有大豆品种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9~10题。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由图1可知,该地区地形起伏大,而图2信息显示,该地区生活能源以薪柴和秸秆为主,因此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解决该地区的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答案:9.B 10.C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自古以来,海河流域的太行山、燕山就以林木资源丰富享有盛名,历史上虽然屡经破坏,但直到明初,这里仍有大面积森林覆盖。马文升在《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中述及明成化以前森林的分布状况:“自偏头、雁门、紫荆,历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关一带,延袤数千余里,山势高险,林木茂密,人马不通”。
研究表明,由于古城的营建、烧炭、冶炼、战争破坏及毁林开荒等,使海河流域山区森林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隋唐时期,太行山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民国再降至5%以下。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森林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河川水文状况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平原上淀、泊淤平或缩小等方面。这是大自然对滥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无情惩罚。
(1)根据材料推断该地分布的自然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2)海河流域森林被毁,对海河流域产生哪些生态危害?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平衡统一,我国为保护森林资源早在1984年就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并将每年的______月______日定为义务植树节。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
(2)气候干旱,土壤侵蚀加剧,土质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旱涝灾害频繁,流域水质恶化等。
(3)3 12
12.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20分)
(1)分别说出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A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B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洞庭湖属于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2)当前洞庭湖的面积已经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3)应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来保护洞庭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效益的理解、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第(1)题,湖泊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洞庭湖面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第(3)题,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湿地 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任答三项即可)
(2)大大缩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3)沿湖地区退耕还湖;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周围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引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预防水体污染。
1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下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地形 气候
(2)过度开垦 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多发;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建设草库伦;退耕还草还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15.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年~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10分)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发生的原因。结合地图从民勤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即可作答。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